(19)
走进《神奇的西部》
——本报采访组赴西北采访纪实之二
赵宝起
我们从内蒙古进入宁夏,看到满世界都是戴着小白帽的男子。我们到达宁夏首府银川市,曾专门开了一个短会,提出采访及报道中注意民族政策问题。千方百计“挖”新闻每到一个省区前,虽然有一个基本的采访提纲,但往往距离实际情况甚远。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广泛听取当地宣传部门及新闻单位的建议,同时也用心寻找当地人视而不见的“新闻”。我们发现银川的老城门楼子,无论怎么看都非常像天安门。城楼中间悬挂着一幅毛泽东的像,使你仿佛就在北京的天安门。于是,我们就抓住银川人熟视无睹的南门楼,进行采访和报道,引起了天津人的兴趣。(资料图)还比如,江苏无锡有个华西村世人皆知。然而宁夏银川也有个华西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仔细一打听,原来江苏的华西村靠智慧扶贫,派了一个领导班子来到宁夏,将宁夏南部山村最贫苦的农民,经过一番挑选移民到银川市郊,建立了一个宁夏的华西村。在江苏华西村的帮助下,宁夏华西村的农民也富裕了。我们“挖”到这件新闻,到农民家里进行深入采访,这篇报道引起了天津各方面的注意。认为江苏人的点子比天津人新,思路比天津人开阔。采访组受到宁夏赞扬我们一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就得到《银川晚报》同仁的热情接待。报社的杨社长与我们报社的不少领导都是好朋友。杨社长到旅馆像亲人一样看望我们。有一天晚上,老社长到我住的房间聊天,到半夜12点兴致还未减。这是一位非常热情的老同志,几年前由总编辑转为社长,他决定让《银川晚报》的记者陪同我们在宁夏境内采访。现任的总编辑是位女同志,是银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目前正在党校学习。她也抽出时间宴请了我们。有一天下午,杨社长给我打来电话说,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正伟晚上要宴请我们,陪同的有副部长和新闻处宋处长。王部长今年也就四十岁,有党务干部的那种沉稳,也有青年人的那种朝气。说话非常幽默,能很快打消对方的紧张。他问我:“你会划拳吗?”“不会。我们天津不兴划拳。”“教你划划我们的宁夏拳。”我跟他认真学起来,甭说很快掌握了要领。双方划拳有输有赢,双方感情却很快融合在一起。王部长对《银川晚报》杨社长说:“《今晚报》的记者,明天由我接管了。让新闻处派人陪同采访。”第三天,新闻处果真派人到我们住的旅馆,开始陪同我们采访。离开银川市时,我专程到自治区党委与王部长辞行。王部长说:“我听说我们采访组干得非常出色,特别能吃苦,我已经让新闻处给你们天津市委打电话,对你们提出表扬。”后来,宁夏给天津市委打电话时说,我们从《今晚报》记者中,看到了天津记者的工作作风。以后天津的记者只要到宁夏来,我们免费提供一切方便。《宁夏日报》、《银川晚报》都报道了天津今晚报《神奇的西部》采访组到宁夏采访的消息。当我们去宁夏南部山区采访时,新闻处陪同我们采访的那位同医院。又换了一位同志陪同我们采访,新来的这位因走得急连家都没回,只穿着件衫衣就跟我们往南部山区走,因天气陡变晚上非常冷,我只好把自己的毛衣和西服让他穿上。采访组回到天津后,宁夏宣传部新闻处的同志还给我打电话,说《今晚报》记者的工作作风令人感动。马主席接受采访超过60分钟采访省区领导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尤其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这些省区的领导人,已经昼夜忙碌起来。当我们提出采访宁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时,当地不少同行和宣传部的同志都说,那可能够呛。随着西部开发工作的展开,马主席忙得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我请求王正伟部长帮忙时,他也皱起了眉头。我说,只用20分钟。他答应帮助问问。有一天,张立和苏伟一起到六十公里外的沙湖去拍照。下午3点多钟,我的手机响了,宣传部通知我,下午4点30分马主席在宁夏宾馆接受采访。我赶紧用电台通知张立和苏伟,这时他俩刚到沙湖门口。“我们能不能在沙湖拍照半小时再赶回去?”“不行,因为马主席只接受20分钟采访。”俩人二话没说,坐车就往宁夏宾馆赶。银川沙湖(资料图)
我和杨寿清先到宁夏宾馆,听说马主席正在旁边的一个会议室开会。按约还有一个小时,我们坐在会客室内等候。这时《淄博日报》的老总带着他的6人采访组也来了,他在宁夏等待采访马主席已经几天了,这次是搭我们的车。这位老总过去是晚报的总编辑,认识我们报社的不少领导。我们两家报纸的两支采访组,坐在会客室两边的沙发上。我嘴上应付着兄弟报纸同行们的问话,心里却盘算采访马主席的事。当我看表的时候,恰恰是4点30分。我心里焦急地想,如果张立和苏伟没赶到,我采取哪些补救措施。我与《淄博日报》老总一个劲儿套近乎,想请他们的摄影记者帮帮忙。这位老总倒是实在人,答应采访后给我一张马主席的照片。马主席因开会延误了20多分钟,张立和苏伟大汗淋漓地赶到了,我当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顿时话也多了起来。马主席来了。宣传部的人向他介绍了两个采访组。两排沙发尽头有两个小沙发,他坐在了那里。随后指着身旁的一个沙发说:“《今晚报》的赵组长,你坐在这里来吧。”于是我坐在了他身边,向他说明要采访的内容。可能我这个人说话比较随便,也不会给对方什么尖税的感觉,所以双方交谈非常愉快。马主席一高兴,本来约好谈20分钟,结果谈了1个多小时。他说:“你告诉天津的企业家,宁夏招商引资政策诱人啊。只要天津人来宁夏投资,我在现在的政策下,再给天津人一些优惠。”采访结束后,马主席对我说:“我听说你们《今晚报》记者的工作作风非常过硬,给我们宁夏写了不少好文章,非常感谢。”他还跟《今晚报》采访组单独合影留念,他十分风趣地说:“你们千万想着把我的照片给我寄来。”尊重民族风俗感动了老阿訇宁夏南部山区的大同心寺,是宁夏保存的最古老的清真寺。“文革”期间,宁夏所有清真寺都被烧毁,由于大同心寺曾经是中央红军成立县级政府的地方,所以唯独它没被破坏。我们到达大同心寺时沙尘暴再起,黄沙刮得人睁不开眼。当我们见到大同心寺时,被这座古老而又神奇的清真寺所吸引,拿起照相机就拍起外景来。(资料图)突然,从寺院大门走出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头上戴着一顶小白帽。他就像当年儿童团长遇到鬼子进村一样,指着我们喊起来:“不许照相!”表情充满了敌意,语调非常严厉。随着喊声,一位戴着小白帽、留着胡子的老人,走出寺院大门制止我们拍照。陪同我们采访的自治区宣传部新闻处的小林,尽管反复向他讲明,这是今晚报《神奇西部》采访组,自治区领导让他们到这里来采访的,可老人仍然坚持“原则”。我马上让苏伟和张立停止拍照,同时与老人东拉西扯地聊起来。由于风沙太大,我跟着老人进了屋。老人做阿訇已经50多年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很有名望。身旁已有十名大弟子,在宁夏也特别有名。老阿訇深受穆斯林群众的敬佩。屋里有王兆国代表中央政府送来的两个瓷瓶。我们向老人询问,中央政府什么时候送来的瓷瓶,怎么送来的。老人得意地介绍起当时的情景。这时,我的眼睛被沙尘迷了,我问老人能不能洗一下脸。老人显出慈祥的面容,说:“你不会使我们穆斯林的洗具。”于是亲自从水缸里往外舀水,灌到一只壶里,让我伸出手来,他往上倒水,几个弟子要接替老人被拒绝。我从被眯的左眼中把隐形眼镜摘下来,这回把老阿訇吓了一跳。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是隐形眼镜,您看美国总统里根,戴的就是隐形眼镜。”“这种眼镜贵不贵?”“特别贵,一般人戴不起。”等我洗完脸,老阿訇说:“我也给你看一件东西。”老阿訇上床,从柜子顶上拿出珍藏的宝贝。他是到麦加朝圣时得到的,是一个盒子,往孔里望去是朝圣场面的底片,一按变换一个景。老阿訇按一下,再拿给我看一下,然后又接过去按一下,再让我看一下。我恭维了几句,老人非常高兴。他让我坐在沙发上,给我讲起大同心寺的历史。我拿出笔记本请老阿訇签名时,老人签的是阿拉伯文字,我一点儿也看不懂,只好又请他签了中文的名字。他是从右往左写的,名字是握林永拉西。他破例同意我们采访组可以拍照,让那个戴小白帽的男孩领着张立和苏伟,到浴房里去拍照。并提醒我们说,教民要在5点25分,到大寺里来作晡礼,我们可以提前进去,只要不到最前面拍照就可以了。张立和苏伟闻讯如获珍宝,提着照相机就进了大寺。这时,大同心寺的高声喇叭响起来,里面说的都是低音的阿拉伯语。我们脱鞋进了大清真寺,张立和苏伟早已架好了照相机。待老阿訇进来时,已经换了装束。穿着风衣,头上缠绕着布。十个弟子紧跟其后,显得威风凛凛。晡礼后,老阿訇问我:“拍得怎么样,不行再来一次。这次咱是演戏,你们可以到前面去。”我说:“行了,不再拍了。谢谢您。”老阿訇开玩笑地说:“你加入我们穆斯林吧。”离开大同心寺时,老阿訇和他的十大弟子,顶着风沙一直送我们走出寺院很远。《今晚导报》年7月15日作者简介
赵宝起今晚报高级记者作家摄影家大学客座教授,天津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其新闻作品先后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篇作品编入七所大学新闻学辅导教课书,有篇新闻作品获得国家及天津市和全国晚报界好新闻奖。年6月退休后在民营企业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