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津城游游出新热度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红+绿”系列产业助脱贫项目迎来如织游人
重走长征路红火乡村游
年被列入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启动“红+绿”系列项目建设时,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的乡亲们没有想到,不过3年时间,这项目如今能这么红火。即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以“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基地为代表的“红色产业”,还是迎来了自己的“爆点”。
“瞧!这才半天,就走了1万多步,到了晚上,肯定又得超过2万步。”唤醒手机屏幕,瞅了一眼计步器,倪国志心里就有了底,从今年3月起,每天,他行走的步数都至少要有一万八九千步,“五一”假期还要走得更多。
倪国志是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他的联系方式,被公布在各种渠道,作为“重走长征路”项目的直接联系人。目前,项目在京津冀有很高的知名度,前来体验的团队和散客络绎不绝,他每天都要和乡亲一起,带领团队走进模拟长征路,体验革命先辈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保护革命火种的艰辛。
“咱这是个体验项目,全程4公里、走一个往返要1个多小时,步数得超过步,这个强度刚刚好,无论是成年人、老年人,还是孩子,都能接受,即便有点儿累,咬咬牙也能走下来。”倪国志告诉记者,第六埠村地处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交汇处,依托独特地理优势,村党委带领乡亲,从整理地形、设置路线、布置景点开始干起,打造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项目,逐渐成为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基地。他说,“目前,我们已经与28家单位达成共建协议,到了年底,这个数字将突破50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不少单位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都把体验‘重走长征路’项目作为重要一环。”插秧在即,刚刚考察完村里的稻田,返回村委会,村党委书记郝庆水顾不得擦去脚上的泥巴,他告诉记者,目前,红色教育基地保持着平均每天超过0人的接待量,预定的档期已经排到了5月下旬,预订人数最多的5月11日,人数已经突破了人,“为了保障学习教育的体验不打折扣,我们建议大家能够及早预约。”
采访正在进行,大巴车运送来多支前来重走长征路的队伍。记者看到,这几支队伍,既有市级党政机关干部,又有中小学生,大家穿着统一的红军服装,队列整齐一致,各自在教官的带领下,走进基地深处,体验红军长征突破封锁线,经过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懋功会师、激战腊子口,最终三军大会师的惊心动魄历程。
“我们的项目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经过2年的发展,预计今年的接待量将超30万人次,目前共为村民创造50多个就业岗位,并且用人需求还在持续扩大。”郝庆水说,“接下来,在建设‘红色产业’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特色农产品等‘绿色产业’,力争让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把村子建成小康村,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本报记者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