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志杰《青年文摘》00年第3期转载了我发表于《广州日报》00年9月18日每日闲情副刊上的小品《不可能》。广州日报
不可能这是第6次上《青年文摘》。第5次是在年第3期,那期的卷首语转载了我发表于《广州日报》年1月1日每日闲情副刊上的散文《遇见》。《青年文摘》卷首语
遇见这6篇文章中有3篇转自《广州日报》,《广州日报》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回过头来再说说这篇《不可能》,这篇小文的得来完全归功于一次偶然的阅读。那天,我闲来无事翻看起一本十多年前的杂志,突然看到一篇文章写了这样一个细节:一根缝衣针放在一杯水上是不会沉下去的。「这怎么可能?」这是我头脑中闪现出的第一个念头。随后,另一个念头浮起又把这个念头压了下去:「也许可能呢?」干脆,按照文章所说,做个实验吧。于是,我盛了一碗水,然后又找来一根缝衣针,做起这个实验。如文章所说,针真的没有沉下去。我用手机拍了照片,然后回到电脑前,用了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写就这篇小品文《不可能》。第二天早上,又校对一遍,并附上照片,传给了《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副刊。每有这类文章完成,总是先传给《广州日报》,编辑那样信任我,我无以为报,只能「原创加首投」。更令人高兴的是,第三天,这篇文章就发表了,而且,一个字都没有改动。《不可能》发表后,已被多家报刊转载,《青年文摘》是级别最高的。《青年文摘》的编辑老师还存有我十多年前用的手机号,很幸运,那个手机号我一直没有注销,他们又找到了我。小品文这种文体在各大报刊非常「畅销」。它有小说的情节,也有散文的意境,还有杂文的犀利,短短的篇幅却能给人以深刻的道理,深受读者喜爱。「小品」一词来自佛学,「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可见,「小品」本来是就「大品」相对而言,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凡是短篇杂记一类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而现在通常所称的小品文,主要还是就文体而言,指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情趣盎然、韵味隽永的散文作品。过去,《莫愁》杂志「悟者心语」栏目对来稿是这样要求的:「精美哲理、感悟短文,能让读者在赏心悦目中受到启迪。力求从身边事中感悟,不宜摘编相关书籍中的故事再投稿。」透过这个简短的约稿函不难看到,《莫愁》杂志限制了某些报刊比较盛行的「摘编小品」,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这种倡导「第一手著作」的选稿原则让读者和作者感到欣慰。
从文章结构上看,小品文一般会出现「两大块」。前文通常要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真实,可以虚构,但必须合情合理。很多小品文一开篇便说:「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往往却是个虚构的故事。它所有精美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不过都是一个用心良苦的铺垫,纠缠着你的思维不得不去接受后文中要阐述的道理。那个道理把主题升华,可能会让你为之一振,豁然开朗,也可能会让你扼腕叹息沉思半晌。总之,它得把你打动。小品文,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从形式上看,用来升华主题的「后文」语言不需要过多,只要能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即可。关键是在前边,怎样选取一个好故事并把它讲好。现在便形成了这样两种形式或者流派,一种是作者的阅读面非常宽广,甚至可以轻松自如地浏览外文网站,他可以从常人所看不到的资料上选取一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所要铺垫的故事。一种便是《莫愁》杂志「悟者心语」栏目所要求的那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身边事中升华出哲理和感悟,给读者以启迪。前者故事是现成的,或是一段历史,或者是一段轶事,但因不被广泛传播,而成了小品文的下脚料。某些报刊之所以非常青睐它,更看重的是它的题材而非哲理。后者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作者在挖掘和行文的过程中必然要费一番心思,因此,往往升华出来的哲理感悟更真实更具体更能打动人。
无疑,从生活而来的小品文,是小品文中的上品。附:《青年文摘》旗下媒体联系方式《青年文摘》投稿邮箱:qnwz
作品欣赏
今晚报
「七连发」小记
团结报
群主这个干部
今晚报
两种闲人
劳动者报
慢一点
广州日报
心重
石狮日报
后来
小小说选刊
怪刀
广州日报
不「杀将」的马
广州日报
不可能
株洲晚报
红红的炉火
广州日报
听摇滚乐的羊
广州日报
苦
德州晚报
坚持到花开
内蒙古日报
终有一天,你将以我为荣
小小说选刊
母亲的阳台
泉州晚报
想当然
广州日报凡事适度方从容
故事会
习惯动作
《小小说月刊》00年第3期目录
《短篇小说》00年第期目录
《微型小说选刊》00年第期目录
《读者》00年第期目录
作者鞠志杰报纸编辑。作品多次被《中国剪报》《晚报文萃》《青年博览》《意林》《青年文摘》《读者》《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