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域独特文化
了解西青文脉武魂
“一街的碌碡、二街的高跷、八街的狮子、十街的龙灯,还有盛舞和少林……”“十四街的香塔老会、十六街的东寓法鼓”,这是我儿时,常听老人们念叨的杨柳青花会。
那时正是20世纪80年代,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三两天,杨柳青的街面上,时常锣鼓喧天,人声喧杂,那个时候正值学生假期,坐在家里,不管做什么,只要一听到这些,就知道“出会了”,马上飞似的奔出家门,走向街道,寻找那锣鼓声的所在。
据老人们讲,杨柳青的花会起源于庙会。明清以来,地方日趋繁盛,在杨柳青药王庙会曾经是最热闹的了,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八为药王庙会期,开庙会期间,正是各种花会表演的最佳时机,根据爱好和各地区情况,不同街道各立一会。
各会名称不同,内容不同。而后杨柳青分街道后,又按地域分属各街道。
扫垫会,为清扫街道和迎接上差负责洒水铺路的清洁工作队伍。到了清代中期,又成为一个水局,负责地域内救火工作。在庙会期间,其主要工作是开道和维持秩序,出会前清扫街道、出会时手执会旗,部分前导,部分随各会两旁。其会址在后大道三不管地域内,后划为7街管辖。清朝咸丰年间,扫垫会又分裂出“万善会”,任务相同。
狮子会,产生于清朝同治年间,于本镇西头一张姓人士创办,表演狮子打滚、舔犊、抓痒、抖毛、哺乳及各种摇摆起卧姿势。后因张某犯了官司、充军。杨柳青的狮子会便时常邀请姜家井狮子会助演。
高跷会,清朝末年,杨柳青镇有“二任一赵”(三个人)表演高跷。任兆,绰号“白辫绳”,高跷中饰演头陀僧,在天津北马路演出,技术精湛。能一跳坐地,四方翻滚劈叉,后挺身而起,仰面可以翻打七十二棒,单腿过桥。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另一任姓,绰号“任花样子”,高跷中饰演老渔翁,白须弯腰弓背,打网捉鱼动作娴熟。后有赵姓—赵金,也饰演头陀,技艺不错。后高跷会为二街和四街所操控。
碌碡会,用布做一假碌碡,晚间在假碌碡内燃烛,另配管弦乐器伴奏。一少妇推挽碌碡,轧苇织席边推边唱,其声悲伤,另一饰老太婆者,涂脂搽粉,边走边骂儿媳,此剧反映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形象。后为一街碌碡会。
武术技艺会,共分两会,一为少林,一为盛舞。均有十八般兵器。教师多讲门户派别,演员平时习武,多练习散打技击,每人会多种套路,出会时真刀真枪,如失误造成伤害,会中有专人以“金枪红药”及时解救,立即止血止疼,不影响演出。按街域划分,盛舞会隶属杨柳青镇十二街、十三街。
龙灯会,按照龙灯会演练图案,分为“江云图”和“海云图”。龙灯长约数丈,每一节龙身内,燃蜡烛一只,每人持一节,随龙头蜿蜒穿插,龙前有一武生持龙珠,引龙翻舞。按照街域,龙灯会隶杨柳青镇十街。
香塔会,成于清末民初,用精木做成丈余高香塔,8人抬之,前后扶手2人。另有管弦民乐伴奏,做各种进退跑式。香塔上插燃香把,出会沿途散发香气,此会为白衣庙传到外界。
法鼓,最初起源于佛教,清初大觉庵僧人编曲演奏,后传到各庙会。杨柳青旧时有经堂下院,为附近僧尼讲经和演习法器的场所,有法器数百件。清朝同治年间,经堂下院让与尼僧,组建经堂庙,将法器分到各寺院,后流入民间,随之出现民间法鼓会。清朝光绪年间,杨柳青已有4道法鼓会。后来紫竹庵范道士也传授曲牌,因此十五街永善法鼓、十六街东寓法鼓,增加笙管器乐。至今杨柳青仅存十六街东寓法鼓。
在杨柳青,还有一种叫“小莲花落”的花会,至今已经濒临绝迹,只是笔者在前一阶段探访东寓法鼓过程中发现了十六街卢姓老人,尚会吟唱一二。“小莲花落”,流传于山东、河北一带,明朝永乐年间传入杨柳青镇,原属于民间小唱段,演出时多为4对男女童对唱,也可按倍数增加,演员持一花竹竿,长2尺多,竿前挂铜钱,舞动时发出声响,有时也称“金钱莲花落”。
中幡和耍坛两道会,分别为杨柳青娄姓、于姓家族创办。一大竹竿上挂古时出征所用大纛旗,舞者使用头、肘、肩、背、手、指各种姿势高举大竹竿上的大纛旗,来回交替,是为“中幡会”。坛有大小,最大者直径2尺,表演者将花坛抛向空中,然后以头、身各部位接控,旋转,坛不落,此会为“耍坛”,会技艺之人常被杂技团聘任。笔者10岁时,在万字会胡同北口西侧,知一于姓50余岁男子,后背右侧肩胛骨处,有一凸起,呈“馒头状”,后从家人口中得知,其年轻时就是耍坛人。
杨柳青的花会还有到今天,已经消失的“节节高”“鹤龄”“神轿老会”“袍缔老会”。
“节节高”,产生于清朝末年,一人肩上扛上一个“工字型”架,上方固定一个小椅子,下边装饰一个“月牙形”横木,上边坐一孩童,装饰假肢体,扮作八仙人,边走边舞。清朝同治年间,因刘姓会头“赶大营”谋生,此会解散。
“鹤龄”,此会曾有“鹤龄”与“云龄”两道,实为短高跷,每会演员16人,分别饰演王母、玉帝、八仙、福禄寿等。老寿星挂一假鹤,意为骑乘仙鹤。头上戴纸质大寿头,边舞边唱,取意思“吉祥”。
“神轿老会”,旧时杨柳青有四座木质神像,分别为关圣(关公)、药王、药圣、火神。每有庙会,会众抬四座神像坐轿,伴以音乐,出巡。后因破除迷信,此会不被提倡。轿子颜色另有讲究,药圣、关圣为绿色,药王、火神为黄色。
“袍缔老会”,此会为药王庙会专有。为庙内药王、药圣的头冠、蟒袍放至轿子内。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庙会,早上8时由会众将头冠、蟒袍放至轿子内,送至药王庙内,为药王、药圣更衣,将二者再安置轿内,抬往献像者家中净面除尘。上午10时左右,药王、药圣像返回庙内,接受朝拜。下午仍要二者坐轿出巡。至农历四月二十八日闭庙(庙会结束),会众将二者衣冠取回保管。该会亦因破除迷信,不被提倡,后随药王庙败落,拆除,此会被废。
现如今,杨柳青民间也恢复了“腰鼓(跨鼓)”“花篮会”“吉祥娃娃”。
腰鼓,旧时为杨柳青徐姓人士所立,演员10余人,曾经均为10岁左右儿童,今为中年妇女。手执鼓槌,敲动居于腰间长形小鼓。
“花篮会”,青年妇女,腰系彩绸,手提飘带,肩挑一对大花篮,边走边舞,并可变换队形。
“吉祥娃娃”,俗称“大头娃娃”,头戴面具,解放后形成的舞动花会。现如今,杨柳青部分女子,模仿杨柳青年画造型,演绎“五子夺莲”等年画题材内容,颇受百姓欢迎。
旧时出会,被称为“走会”。走会时,各道花会依次排列,行列整齐,有条不紊,一般是“开路头、千里眼、顺风耳、太狮尾”,最前边是扫垫会,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紧随其后为少林或者盛舞会,千里眼为中幡会,幡高丈余,远处即可看到。顺风耳即为“腰鼓会”,腰鼓敲击声,人们远处即可听到,最后一道花会为狮子会,此会过后,才是神轿老会。
各会均有会头,负责指挥,各会另有大纛旗,上书会名,另有若干小会旗相随,如同古代行军。
民间花会,多由地方有影响的组织或人士操办,其费用由工商业人士出资捐助,解放后多由主办单位或者政府出资。演出者多为业余爱好者,属于自娱自乐。
而今,庙会已经成为杨柳青古老记忆,尚有花会均在正月十五前后出会。随着杨柳青古镇在全国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到杨柳青观光过节的游客越来越多,杨柳青的花会也逐渐走向全国,为大家知晓。
往
期
回
顾
1、崇文尚武大家谈(第86期)——谢连华:首批霍元甲珍贵史料是怎样挖出来的
2、崇文尚武大家谈(第87期)——徐文路:文昌阁险些被拆毁
3、崇文尚武大家谈(第88期)——谢连华:话说杨柳青元宝岛部分地名
4、崇文尚武大家谈(第89期)——谢连华:浅析《天津杨柳青四面水灾图》
5、崇文尚武大家谈(第90期)——谢连华:杨柳青曾为内河航运的重要结点
制作:杨茂枫李沐檀
监制:杨鸣起边秀文
本栏目由:
西青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
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赶大营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西青区档案局
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
《今晚报》副刊部
天津市西青区融媒体中心
新疆《伊犁老故事》编辑部
新疆天津商会联办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邮箱:xqqdag03
tj.gov.cn想要了解更多西青档案方志资讯,探寻西青历史文化,感受古镇人文风情,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