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组织联合专家组,对北京响应级别调至二级后的防控效果及疫情态势进行了分析评估,提出防控相关建议。经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研究,按程序报批后,决定6月6日0时起,将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并相应调整防控策略。
1调低北京应急响应级别相关考虑4月30日,北京将响应级别调至二级以后,继续坚持高标准常态化防控策略,疫情无异常反弹。
从全国看,5月1日以来,全国境外输入病例大幅下降,每日报告数总体呈零星个位。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响应级别保持二级的4个、三级的24个、四级的4个,调级后的省区市总体疫情无反弹。“五一”假期后,除个别城市出现聚集性疫情外,其他省区市未见明显异常。预计6月本土疫情仍将处于低位。从本市看,截至6月4日,我市14个区连续超过90天无新增本土病例报告,海淀区和朝阳区分别连续73天和50天无新增本土病例报告,均已超过三个潜伏期,调至二级后也已超过两个潜伏期;高三初三开学、“五一”小长假、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服务保障,频繁高密度人群流动没有引发病例和疫情反弹。这些情况表明,我市响应级别下调至二级后,疫情总体向好局面没有改变。
目前来看,虽然全球疫情短期内难以有效控制,但国内防控屏障稳固,本土疫情已基本阻断,市民防范意识得到加强,境外输入风险可防可控。综合考虑全国和北京情况,我市已具备响应级别从二级下调至三级的条件。
2三级响应下还需坚持的措施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后,我市仍面临境外、京外病例输入风险,不能排除发生零星病例甚至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我们必须保持应有定力,深刻认识首都疫情防控的特殊重要性。“四个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北京的防控工作必须坚持首善标准、走在全国前列,容不得半点闪失。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就当前形势而言,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内防反弹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落实“四方责任”,做到“三防”“四早”“九严格”,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巩固稳定向好的防控态势,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九严格是指,严格入境进京人员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严格中高风险地区来京人员管控措施;严格发热就诊人员等高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医疗卫生医院感染控制;严格落实“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坚持单位和个人健康监测报告制度;严格公共交通体温检测和公共场所测温验码等措施;严格社区常态化防控;严格个人卫生管理,遵守日常防疫要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具体来说坚持的措施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一是进京管理方面。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