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平望段和吴江段及全线各段谜材
陈志强龚海波辑
与大运河有关的河流湖泊
平望镇:太浦河唐家湖莺湖(莺脰湖、莺斗湖、樱桃湖、莺铁面)荻塘(頔塘西塘)澜溪(烂溪)草荡雪湖铁枪河胜墩港平溪河市河后溪寺浜荷花池小娘浜战河浜东溪河
吴江区:吴淞江苏州河刘河浜麻溪黎泾港瓜泾港大窑港三江桥港大浦港翁泾港八坼市河严墓塘
吴江以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分段名称: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与大运河有关的桥梁
平望镇:安民桥(北大桥北渡桥)安德桥(平望桥)袅腰桥平望运河大桥平望大桥长老桥通运桥南大桥(通安桥赛安桥画眉桥)暮虹桥太通桥泄水桥竺光桥(竹江桥)莺湖桥南青龙桥下湖桥北木桥中木桥人民桥开泰桥新桥迎旭桥石家港桥济南桥永宁桥永福桥永寿桥升恒桥百岁桥春华桥三官桥寺浜桥大明桥漏风桥兴隆桥石灰桥永安桥祥福桥登云桥溪桥延寿桥积善桥望仙桥集福桥
吴江区:三里桥三江桥安邑桥观澜桥惠政桥仙槎桥庙泾桥万顷桥、定海桥北七星桥三山桥甘泉桥南七星桥通津桥龚家桥彻浦桥浮玉洲桥泰安桥(黄家溪)
吴江以外:云溪桥合河石桥清名桥宝带桥拱宸桥广济桥长虹桥八字桥万宁桥东不压桥
与大运河有关的地名
平望镇:平望北前街南前街司前街西塘街铺基弄哺鸡弄小安弄陈家弄姚家弄扇子街山门口寺浜弄护僧街中当弄钮家弄日晖弄庵弄南塘北塘西塘南下塘北下塘邙字港石家港螽斯港南斯港横港蓼塘湾冲水湾羊毛湾姚家湾油车湾横街前街竹行汇西汇窑汇猢狲埂万家埂通运路南大街北大街南河西街北河西街河东街东溪河街寺浜路干家弄步云堂弄启昌弄罗家弄吴家弄王家弄新开弄黄大丰弄倪家湾头尚志弄花园街东栅口浴(混)堂弄新世纪广场胜墩联丰中鲈群星平西万心周家溪莺湖端市梅堰长浜藏龙
附平望社区名:西塘河西南大新建南新新诚梅堰
吴江区:松陵瓜泾口分水墩同里八坼盛泽黄家溪群铁(村)震泽桃源铜罗南麻坛丘四亭子八都
吴江以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洛阳商丘开封郑州新乡焦作鹤壁安阳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
与大运河有关的名胜古迹及旅游景点
平望镇:小九华九华寺东岳庙地藏泉井龙南遗址袁家埭遗址唐家湖遗址平波台平倭台秦东园故居王宅东溪河王宅群乐旅社元真钓矶望仙亭平望亭演武场教场元真子祠将台敌楼吞海楼关帝庙平望城城濠里城隍庙昭灵侯庙巡检司署司前街财神殿弥陀殿关帝阁殊胜寺斋僧堂桑盘(磐)驿楼霁月楼放鸭滩鸭脚浜问莺馆韭溪八慵园水瓶庵黄秧墩(黄洋墩、黄漾墩)土地庙观音堂瑞芝房三野四烈士墓莺湖园双莺亭、玫瑰园
平望宋时四景:荻塘柳影禅院荷风平湖秋月仙矶晴雪
平望明时八景:莺湖夜月殊胜晓钟溪桥野店远浦归帆驿楼揽胜頔塘跃马桑盘(磐)渔舍元真钓矶
吴江区:运河古纤道九里石塘至正石塘顾公庙听江轩垂虹桥
中国大运河各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段: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惠河通州段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天津段: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
河北段:谢家坝(沧州东光县连镇)华家口夯土险工(衡水景县)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
山东段:运河钞关(临清)古闸群(阳谷;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戴村坝邢通斗门徐建口斗门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枢纽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利建闸
河南段: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通济渠(汴河)郑州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南关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夏邑段永济渠(卫河)滑县—鹤壁浚县段黎阳仓遗址(浚县)商丘古城北宋东京城遗址荥阳故城洛口仓遗址云溪桥合河石桥枋城堰遗址百泉卫源庙
安徽段:通济渠泗县段柳孜运河遗址(淮北濉溪)
江苏段:淮扬运河淮安段淮扬运河扬州段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江南运河苏州段中河宿迁段清口枢纽水工设施双金闸水工设施清江大闸水工设施洪泽湖大堤水工设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管理设施刘堡减水闸水工设施盂城驿配套设施邵伯古堤水工设施邵伯码头水工设施瘦西湖(湖泊)天宁寺行宫古建筑群个园古建筑群汪鲁门宅古建筑群盐宗庙古建筑群卢绍绪宅古建筑群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盘门水工设施宝带桥水工设施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运河古纤道(吴江)龙王庙行宫管理设施高邮盂城驿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镇湾铁牛)淮扬运河段主线宝应宋泾河宝应明清运河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古邗沟故道(邗沟东道、扬州城区段)扬州城遗址茱萸湾古闸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平津堰遗址镇国寺塔
浙江段: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杭州塘段江南运河杭州段上塘河段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主线长虹桥长安闸頔塘故道南浔镇历史街区浙东古运河绍兴段主体八字桥八字桥社区绍兴古纤道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
与大运河有关的人名
平望(包括与平望相关):钱林陆晔殷康于頔张志和颜真卿李明苏舜卿如信法升法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孙锐赵时远萨都剌张士诚常遇春杨芷俞大猷任环沈畴中周用王叔承金孩(传说人物)钮应斗沈宜修周妙圆圆真钮明达孙谏臣安德(传说人物)张起元潘柽章吴炎潘耒康熙帝吴敬梓乾隆帝熊学鹏王藻吴琼仙吴时森翁广平程邦宪吴格黄兆柽(黄子眉)殷兆镛(殷序伯、殷谱经、殷补金)鲍问槎陈去病士达法师太虚法师(吕淦森)秦澜伯秦东园黄文熙唐耕余王振欧王振世唐长孺王彭年王二仁沈月箴金储之李惠元
吴江区:顾野王王仲舒陆羽陈尧佐
运河古镇平望的部分物产名
金睛银鱼雪糕冰雪糕薄荷糕闵家糕汤家团子辣油辣酱乳黄瓜麦芽塌饼许天忠汤团许天源汤团(小汤团)杨永兴酱鸭翻酥雪饺玉带糕桔红糕袜底酥枇杷梗陈香梅芝麻酥糖玫瑰定胜糕栗酥油氽豆腐干糖烧芋艿重阳糕豇豆糕冬酿酒
有关大运河的名词
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吴江段大运河平望段漕运要道南水北调运河古镇
历代平望诗词
绝句
宋·孙锐《宋平望四景诗·荻塘柳影》
日出烟销春画迟,柳条无力万丝垂。
韶光新染鹅黄色,偏爱东风款款吹。
宋·赵时远《四景诗和孙佥判颖叔韵·荻塘柳影》
午天云淡日迟迟,水面长条带影垂。
不是织云浑不定,自缘无力受风吹。
宋·孙锐《宋平望四景诗·禅院荷风》
碧筒注酒晚风凉,浇得新诗字字香。
吟罢临风开佛座,撚花笑指浴鸳鸯。
宋·赵时远《四景诗和孙佥判颖叔韵·禅院荷风》
荷风细细晚生凉,暑气氤氲入座香。
饮尽碧筒人笑语,花边惊起睡鸳鸯。
宋·孙锐《宋平望四景诗·平湖秋月》
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蘋经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宋·赵时远《四景诗和孙佥判颖叔韵·平湖秋月》
楼台两岸枕长流,日落行人竞舣舟。
清夜湖光平似镜,冰轮冷浸玉壶秋。
宋·孙锐《宋平望四景诗·仙矶晴雪》
湖天雪影弄朝晖,清彻如云散羽衣。
凡骨已随风景化,元真仙去竟忘归。
宋·赵时远《四景诗和孙佥判颖叔韵·仙矶晴雪》
敛尽彤云放日晖,寒光凛凛透重衣。
扁舟侵晓寻溪转,仿佛王猷访戴归。
宋·陆游《过梅堰》
春行雾雨暗衡茆,儿女随宜治酒肴。
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
清·王梦兰《莺湖竹枝词》(一)
风吹莺水送郎船,郎去盈盈水一川。
恼杀晓钟殊胜寺,搅侬鸳梦未能圆。
清·王梦兰《莺湖竹枝词》(二)
望仙亭外雨萧萧,雨后思君倍寂寥。
远浦布帆何日到,凝妆空对画眉桥。
清·爱新觉罗·玄烨《入平望》
锦缆无劳列彩艭,轻桡自爱倚船窗。
勤民不惮舟行远,早又观风向浙江。
康熙帝书元代赵孟頫《鱼乐楼》诗
(赐予平望籍翰林院检讨潘耒)
楼下南来水,清冷百尺深。
菰蒲终将响,杨柳半溪阴。
日月驱人老,江湖动客心。
向来歌舞宴,达晓看参横。
清·爱新觉罗·弘历《莺脰湖词》(一)
极目烟波天四围,莺湖正值早莺飞。
渔人贾客皆欢喜,帆饱还兼春水肥。
清·爱新觉罗·弘历《莺脰湖词》(二)
网丝风信是催漕,雨后蓑衣晒处高。
棹指垂杨轻傍岸,绿云枝上挂银刀。
清·爱新觉罗·弘历《莺脰湖词》(三)
春草碧色水绿波,遥看吴岫濯青螺。
此间谁是相宜者,闻道前人有志和。
清·吴琼仙《莺脰湖词》(一)
湖光十里碧粼粼,蟹舍渔庄自在身。
细雨斜风归亦好,平波台上问仙人。
清·吴琼仙《莺脰湖词》(二)
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
徐忱旧馆分明是,何处东风第一声?
清·吴榷《秋泽村》
嫋嫋西风木叶稀,菱歌清怨出渔矶。
一篱残日千村晚,坐爱归云带雁飞。
律诗
唐·颜真卿《登平望桥下作》
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
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
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
更览诸公作,应高题柱名。
宋·杨万里《过平望》
小麦田田种,垂杨岸岸栽。
风从平望住,雨傍下塘来。
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
谁言破书箧,担取太湖回。
宋·赵时远《莺脰湖》
莺去湖存事渺茫,梵宫占断水云乡。
四围烟树画图阔,六月桥亭风露凉。
远近征帆归别浦,高低渔网挂斜阳。
翠微深处一声笛,惊起眠沙白鹭行。
元·萨都剌《平望驿道》
左带吴淞右五湖,人家笑语隔菰蒲。
风涛不动鱼龙国,烟雨翻成水墨图。
越客卧吹船上笛,吴姬多倚水边垆。
鉴湖道士如招隐,一曲他年得赐无。
明·陈旻《平望八景诗·莺湖夜月》
湖平如镜水如天,月映金波天水连。
素魄涵莹同上下,清光晃漾斗婵娟。
身轻似濯冰壶净,目眩犹看玉鉴圆。
安得袁宏同泛渚,满奭斗风景醉觥船。
明·陈旻《殊胜晓钟》
古刹岧峣占上方,鲸音叩动彻穹苍。
声传谯鼓争先后,韵叶栖鸡互抑扬。
定出竹房惊老衲,利牵茅店起征商。
听来百八敲残处,梦破西窗月尚光。
明·陈旻《溪桥野店》
迤逦长溪跨板桥,数椽矮屋覆青茅。
甑分白雪吹风檽,石压黄封滴小槽。
绿水一泓涵外户,青帘三尺写香醪。
寻常有客来沽酒,只说侬家滋味高。
明·陈旻《远浦归帆》
极浦茫茫水接天,行人争趁泛归船。
风头正喜一帆顺,樯顶从教三两偏。
水鸟骇飞移别渚,沙禽惊起破昏烟。
到家遥指无多路,楼阁参差烟树边。
明·陈旻《驿楼揽胜》
莺脰湖边古驿楼,巍峨偏称众凝眸。
具区雨过蓝光涨,天目云开翠色浮。
寺观参差皆浙地,楼台佳丽是苏州。
四围风景应无限,倚遍阑干看不休。
明·陈旻《頔塘跃马》
于頔当年筑此塘,春来游子纵腾骧。
挥鞭踏步敲金镫,放辔争驰奋玉韁。
垂柳暗迷双袖绿,落花乱扑四蹄香。
追游得意从归晚,不惮迢遥百里长。
明·陈旻《桑盘渔舍》
几家渔舍住林阿,绿水萦纡桑柘多。
世业不曾耕陇亩,生涯全仗在烟波。
门悬撒网高于树,篱系扁舟大似梭。
留得鲜鱼归买酒,醉余父子共欢歌。
明·陈旻《元真仙迹》
下湖桥畔旧渔矶,共指元真自此飞。
苔石恰如青箬笠,斜风难觅绿蓑衣。
烟波钓艇人何处,流水桃花鱼自肥。
今日我来因吊古,惘然惆怅立斜晖。
明·杨芷《守唐家湖盛墩》
三载风烟如小舷,盛墩时伴水云眠。
湖光一揽浮空目,楼影孤峰傍远天。
南海俯窥千嶂落,北辰遥望五星联。
即看余孽终宵遁,万里升平奏凯还。
明·王叔承《题殊胜寺空明阁》
孤阁临湖插,窗寒烟树稀。
半天波送碧,一镜月浮晖。
开榻青帆过,衔盃白鸟飞。
寻僧得幽梦,水观片云微。
明·钮应斗《平波台》
积水明于镜,中流峙此台。
云从湖岸落,浪涌寺门回。
柳外千帆去,沙边一鸟来。
昔年题咏处,古壁满莓苔。
明·潘柽章《卜居韭溪》
物情欣解冻,我意在寒冰。
三径霜前菊,扁舟雪夜镫。
流离存卷帙,贫病倚良朋。
喜得南村伴,相携醉石藤。
明·顾炎武《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
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
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
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
清·潘耒《通济庵赠密中讲师》
多年不到湖西寺,为访深公破浪来。
龙听法时云幂殿,鸟衔花处水平台。
如归僧众饭千钵,似绣烟村渡一杯。
愿得法轮穷劫转,优昙长傍讲筵开。
清·爱新觉罗·弘历《平望》
景霁风微湖似镜,轻帆十里畅人心。
楼台远近称吴望,老幼扶携渐越音。
泽满鱼虾船作市,地多桑柘树成阴。
吾民庶矣思藏富,惟有祈年志倍钦。
清·王藻《莺脰湖嬉春词效杨铁崖体》(一)
东风三月暖宁馨,酒伴招邀上画舲。
苦爱水如莺脰绿,最怜山学佛头青。
海棠树树猩狨血,江柳丝丝翡翠翎。
谁似嬉春杨铁史,凤琶自拨恣人听。
清·王藻《莺脰湖嬉春词效杨铁崖体》(二)
芳洲宛在水中央,一棹延缘泛羽觞。
夕照浓逾虎魄酒,野薇清敌龙涎香。
鹭鸶翘立若迎桨,蛱蝶团飞不离樯。
自去烟波钓徒后,何人占断水云乡?
清·吴时森《胜墩》
古墩红树锁斜曛,此地曾传净海氛。
赤壁独收公瑾略,黄金空赏鲁连勋。
萧条野戍新移柳,零落残碑旧勒文。
多少行人谈往事,鸿名不数盛将军。
近代·陈去病《自严墓至梅堰途中》
梁园遗史渺难论,逃社风流亦罕存。
霅水茫茫余绣縠,弁山隐隐识眉痕。
扁舟臬兀林墟远,象教沦胥短碣尊。
何限蒹葭霜露意,渔歌声里觅柴门。
现代·陈志强《题平望小九华寺》
黄墙塔影映烟霞,香市嘉名媲九华。
地藏显灵泉水涌,太虚植桂枿枝斜。
功真着力恢宏貌,信众齐心添树杈。
又见结成罗汉果,空中纷落曼陀花。
现代·陈志强《安民桥》
悠悠四百春秋逝,陡拱苍龙尚驮人。
急递铺前街板晃,城濠里畔古风淳。
弥陀殿傍鲸鲵背,关帝阁依锁钥身。
遥望长河迷漫处,彩虹影接画眉春。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文物遗存
(共4处,平望有2处)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千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七世纪(隋)和十三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京杭大运河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大运河全程分七段,其中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全长约千米,是最南的一段。吴江市境内北自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其中北段刘河浜口至吴淞江分水墩长1.1千米,为吴江、苏州市吴中区界河,南段黎泾港口至麻溪出口9.3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其余均在吴江市境。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沿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现从北至南存有三里桥、运河古纤道、安民桥、安德桥等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中明确这4处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三里桥
大概是由于受到马致远之句“小桥流水人家”的影响吧,在人们的印象中,江南的桥多为纤巧玲珑,可位于吴江城区北门外的三里桥堪称恢宏雄伟,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其规模在全市余座古石桥中位列首席。
据清乾隆、光绪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吴江县续志》载,三里桥建于元泰定元年(年),明天顺六年(年)、清嘉庆二年(年)两度重建,从该桥南北两侧桥身所镌文字中得知,在光绪十一年(年)又予以重建。屈指算来,现存的三里桥距今也已历余个年头了,可依然似一条雄健的苍龙浮卧在古运河上。细数一下桥的石阶,西堍为45级,东堍则达47级,桥的两侧砌置着厚厚的栏石。登上桥顶,只见桥面石上镌刻着“轮回”图案。这图案自中心点分六道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呈车轮形状。古代在桥上雕刻“轮回”,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反映,让人们在过桥时经常看到“轮回”图案,记住要时时从善不作恶,以广积功德。
三里桥除了高度雄居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纤道台前宽1.15米,南北侧宽0.80米,来往船只上的背纤人可沿着这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
以前,三里桥东有一座顾公庙,祀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顾野王(—),字希冯,吴江人,幼年即好学,12岁随父到建安(今福建建瓯),便撰《建安地记》两篇,以后,学识涉及经史、天文、地理、占卜、训诂、书画等,无所不精,特别在文字训诂上成就颇高,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有《玉篇》三十卷,他初仕梁,陈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据乾隆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载,顾公庙初建无考,宋建中靖国元年(年)改建,明宣德二年(年)至清嘉庆十二年(年)间数度重建、重修,最近一次重建是在清同治十一年(年),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年,在吴江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三里桥东建造了顾野王纪念馆,与三里桥一起构成了“桥庙相映”的景观。
在三里桥的东边,过去尚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古石桥,名为浮玉洲桥。此桥为三孔,建于明万历年间(年—年),清顺治十三年(年)、嘉庆五年(年)重建、重修,桥身上的对联颇具诗情画意,其一是为:“一弯月影映垂虹;十里波光连宝带”,如果此桥尚在的话,可一睹其与东边的垂虹桥共映月影、与北边的宝带桥同连波光的美景,那更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了。
附诗:
三里桥
百尺苍龙横碧水,
恢宏雄伟冠吴中。
雕栏玉级思高匠,
黛瓦黄墙忆顾公。⑴
十里波光连宝带,
一弯月影映垂虹。
长长纤道桥下过,
极目茫茫绵宇穹。
注:
⑴顾公:指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
运河古纤道
运河古纤道,位于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松陵镇区南郊,即吴江汽车站东侧运河西岸。
现漫步松陵镇南郊京杭大运河西岸,那里的景色甚为旖旎诱人:一条宽阔的绿化带自北向南逶迤,带内香樟吐翠,红花争艳,池水涟涟,小桥曲折,假山嶙峋,凉亭飞翘,更有那用一块块大青石垒筑而成的运河古纤道舒展着雄健的身姿,舔吻着阵阵碧波,向前蜿蜒着。
据吴江地方志载,自唐宋起,吴江境内的塘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平望至浙江南浔,叫荻塘;一条是县南太湖滨至浙江湖州,叫湖塘;另一条是县北至浙江嘉兴,这是一条江浙要道,全塘又分为五段,自南关至彻浦桥这一段名为石塘,全长约为九里,故又名“九里石塘”。唐元和十五年()开始修筑,宋庆历八年()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为“至正石塘”。修筑时所垒的巨石由石工凿成统一尺寸,长1.8—2.2米,宽0.6米,厚0.4—0.5米。路基用直径10—12厘米的杉木梢打入土中,路体内外有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九里石塘堪为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其构筑的讲究和科学,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明永乐年间大水连绵,吴江塘路多遭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后来,由于统治者没有再组织整修加固,至清雍正年间,石塘路已大半废没,不少巨石沉入了水中……20世纪30年代苏(州)嘉(兴)公路筑成后,石塘路便成了单纯的纤道。改革开放后,九里石塘迎来了新生。年,当时县里有关部门组织能工巧匠,将散落在原址的旧青石集中进行局部修复,共两段,计长1.66千米,以“运河古纤道”的名称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年4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起,吴江区人民政府组织文物等部门对运河古纤道现存的1.66千米按原貌进行全程修缮,于翌年竣工,并对纤道周边进行环境整治。
自石塘南关至彻浦桥原有三江桥、安邑桥、观澜桥、惠政桥、仙槎桥、庙泾桥、万顷桥、定海桥(北七星桥)、三山桥、甘泉桥(南七星桥)、通津桥、龚家桥、彻浦桥等13座桥梁,现尚存北七星桥、三山桥、南七星桥等。北七星桥原为一般的平桥,因年久失修,吴江市政府于年组织有关部门,依照盛泽白龙桥将之改建为一座宏伟多姿的三孔石拱桥,还在桥的东西两侧镌刻了四副对联,其中有一副为:“轻拂水北三江薄雾;畅饮桥南四品甘泉”。上联中的“三江”,一是指北七星桥北面的三江桥,该桥也是运河古纤道的一座纤桥,现今在它的西侧尚有一座同名的公路桥,一是泛指吴江北面吴淞江、瓜泾港、大窑港等江河;下联中的“四品甘泉”,指的是北七星桥南面的“甘泉”,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当时,“茶圣”陆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
运河古纤道周围的早上景色尤是宜人,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驱散着弥漫在河面、塘岸、石桥上的水气,徐步走去,一边轻拂着迎面而来的薄雾,一边观赏着由运河、纤道、小桥、花树、亭石组成的水乡风景画甚是怡然自得,如学着当年“茶圣”陆羽的样子,带着茶灶和书籍、笔床等物驱舟来到南边的甘泉河边,一边舀水煮茶品尝那“天下四品”的甘泉,一边对景吟诗,那更是其乐融融矣。
运河古纤道
清水一泓连笠泽,①
石塘九里接京杭。
三江薄雾陈郎拂,②
四品甘泉陆氏尝。③
块块青岩推雪浪,
条条玉蝀沐霞光。
舟帆远影碧河尽,
惟见古塘映日长。
注释:
①清水一泓:指京杭大运河;笠泽:太湖。
②陈郎:指宋代龙图阁直学士陈尧佐,他曾乘船经过吴江,作了一首题为《吴江》的诗:“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梅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由此,吴江美称“鲈乡”。
③陆氏:指唐代“茶圣”陆羽。
安民桥
江南水乡古镇平望湖荡密布,港汊交错。“水多桥也多”,镇区在清代道光年间有桥35座,至今尚有20余座各种桥梁躺卧在一泓泓碧水之上,其中横跨镇北京杭大运河上的那一座叫“安民桥”。
安民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由花岗石砌置,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成,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桥总长36.7米,宽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其矢跨比为1:1.,在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拱桥,东、西侧石阶分别为32级和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为一块颇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着图案,但已分辨不清。该桥由当时的僧人圆真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年),崇祯二年(年),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以前,桥东堍有弥陀殿寺,清顺治初年该寺曾在桥上建了一座关帝阁,后圮。安民桥重建至今已历近个春秋,但依旧巍然矗立着,一种名叫薜苈的蔓生木本植物攀满了整座桥梁,远远望去,犹如是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之上。
安民桥,当地人呼为北渡桥、北大桥,这桥名是相对于它的南面还有一座石拱桥——南渡桥(南大桥)而叫的。南渡桥正名叫通安桥,一名赛安桥,也跨京杭大运河,三孔,该桥又名画眉桥(相传“桥初成,藏一石画眉于内,舟有画眉经其下者,辄无声,知者携笼从岸而过”),初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年),明成化八年(年)、天启二年(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年)、乾隆四十七年(年)数度重修、重建,最近的一次修治是在同治十一年(年)。年,该桥改建为了水泥桥,一些原构件散落各处。桥东侧小西村的田塍上有两块桥石,上面均镌刻着联句,一块上镌:“文曜西临发桂香”,另一块上刻“彩虹影接画眉春”,看来这两联句均为下联(句尾之字均为平声),后一联句与该桥藏有石画眉的传说相吻合着。
安民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东西两堍也有着古老的地名。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时曾设急递铺于此,后来毁了,但其“基”尚在,故“铺基”之名流传了下来,再后来,这里开过哺坊,遂也谐音叫为哺鸡弄。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这地名的由来与元末自称为吴王的张士诚有关。张士诚在扩地期间,曾在平望下塘修筑了一座土城,以作窥视嘉兴等地之用。土城周围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后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所破,其旧址被称为“城濠里”,一直沿袭了下来。
附诗:
安民桥
悠悠四百春秋逝,
陡拱苍龙尚驮人。
急递铺前街板晃,
城濠里畔古风淳。
弥陀殿傍鲸鲵背,⑴
关帝阁依锁钥身。
遥望长河迷漫处,
彩虹影接画眉春。
注释:
⑴鲸鲵:与下句的“锁钥”均指代桥。
安德桥
平望镇区东南,矗立着一座挺拔高耸的古石桥——安德桥。该桥由花岗石构成,拱形单孔,南北走向,全长49.8米,宽4.5米,矢高9.3米,跨度11.5米,北堍有石阶28级,石阶下面有一平台,平台的西、北两向各有4级踏步,南堍有石阶31级,石阶下面也有一个平台,下有踏步2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则安着靠背栏石,供过往行人小坐歇息,桥顶正中心桥面石上刻着佛教“轮回”图案,这与桥的南堍有着一座江南名刹——小九华寺相呼应。桥的北堍是城隍庙,庙的西侧原来设立着巡检司署,故署门前的那条街名为“司前街”。
安德桥亦名平望桥,西通荻塘,东连古运河,农舟商船,日夜不绝。桥下水道为莺脰湖的泄水主道,故水势甚是湍急。桥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年—年),南宋淳熙十二年(年)、明成化十九年(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现存之桥为同治十一年(年)由当时的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安德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为全镇35座桥中最高的一座,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游平望,写下了《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中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作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站在古运河的东岸,隔河而望安德桥,只见一方桥孔把古镇人家尽揽腹中。《人民画报》曾在上世纪70年代把安德桥的这一雄姿介绍给了海内外广大读者。安德桥始建年代确切,至于那时是由谁营建的则不得而知,但在镇上流传着两个造桥的传说。
一个传说说,这里原本无桥,全靠一只渡船运送来往的行人。一年,来了一个名叫刁华的渡工,经常向渡客苛收渡钱。一个冬日,有一个穷书生摆渡前往京城赶考。他向刁华告说,家境贫寒,请求行个方便,并拿出身上仅有的三文钱。这时,船到了河心,刁华说道:“乘我的船最起码要六文钱,你出三文钱只能乘一半。”说着,真的将船掉转回去。穷书生又气又恨,顾不得河水冰冷,一头跳进了河里……几年时间过去了,一天,渡口上锣声锵锵,来了一位巡按大人,刁华忙跪地迎接。巡按说道:“本官今天只带三文钱,不知可摆渡否?”刁华听了,觉得这声音好熟,偷眼一看,顿时魂飞魄散,原来这位巡按正是几年前那位跳入河中的穷书生,忙求饶命。这时,县官领了一班人来迎接巡按。闻说刁华之事,要予严惩。巡按说道:“此事且慢,本官尚有一事相商:此处无桥,来往行人甚是不便,本官愿献一百银两,在此造桥,不足之数,还望各位解囊。”县官等听了,哪有不允之理。不久,一座高大的石桥矗立了起来。大家为纪念巡按的功德,就以他的名字“安德”作了桥名。
另一个传说说“安德”是一渡工。他看着这里虽有他这条渡船,但行人多有不便,每逢刮风下雨,更有险难,故曾向摆渡的县官求过,在这里造桥。哪知县官是个贪官,根本不想着为百姓办事。一天,狂风大作,忽有一人前来求渡,告说家中出了急事。安德急人所急,点起了篙子。船到河心,突然一个猛浪打将过来,渡船摇晃着沉了下去。安德临危不乱,将渡客救上岸。渡客感激万分,道出真实身份。原来他是巡按,奉旨为一急事微服出访途经这里。现见安德救了自己的性命,欲要酬谢。安德说,只求大人嘱当地官府造桥。巡按一口答应,完旨后即命县官造桥,并将县官斥责了一顿。怀恨在心的县官在桥快造好时,捏了个罪名,将安德发配充军。一路上,受县官之命的解差百般虐待安德,安德终于不堪折磨,客死他乡。桥造好后,县官贪天之功,将自己的名字作为桥名,百姓十分气愤,结伙告状到巡按那里。巡按勘查后,将县官革职查办,并接受百姓们的请愿以“安德”作为桥名。从此,“安德桥”的名字一直传了下来。
安德桥的南堍是小九华寺。该寺濒临莺脰湖,佛光虹影,黄墙绿波,交相辉映,晨钟暮鼓,橹声渔歌,时分时合,与安德桥一起组合成一幅寺桥互衬的秀丽图景,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八方游客。
附诗:
安德桥
恢宏挺拔耸云空,
古镇人家揽腹中。
颜鲁登高天地远,⑴
诚斋临港韵情丰。⑵
巡按造福传佳话,
渡子通津播惠风。
惟见湖边双塔峙,
佛光虹影漾波融。
注释:
⑴颜鲁:指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封为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⑵诚斋:指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
平望概览
平望,位于吴江区中部。据清乾隆《吴江县志》、道光《平望志》等方志记载,平望之名始于西汉建平年间(公元前6年~公元前3年),钱林为谏大夫,时王莽专政,遂弃官隐居于平望乡陂门里。东晋初年,镇守江左的振威将军陆晔以讨伐华轶有功,封为平望亭侯。南朝宋废帝江后母封为平望乡君。相传隋唐以来,平望之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名也”。
自三国吴至唐,平望为嘉兴县属地。唐代时,平望建驿兼水马二站,属湖州府乌程县。唐开元二十八年(),苏州耆之民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后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鏐请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至此,平望始属吴江。
宋熙宁年间(~),平望置军垒,建炎年间(~)宋室南渡后设平望巡检司,元明清三代一直延续旧制。元至正十六年(),吴王张士诚筑平望土城,明洪武元年(),明大将常遇春伐张士诚破平望城,自此设平望镇,归平望巡检司管辖。宋元间,平望便“两岸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弘治迄今(指清乾隆年间),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
平望历来是江浙沪皖的水陆交通枢纽。京杭大运河、太浦河、頔塘、烂溪和苏(州)嘉(兴)、平(望)南(浔)公路和沪青(浦)平(望)公路交会于此。
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平望早在北宋熙宁年间即已大商巨贾往来,物货充溢,但由于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代有兴衰。在近一百多年间,即遭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和抗日战争期间两次重创,虽很快就恢复,但平望的古建筑与未遭战乱的同里、黎里等镇来说要少得多。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名胜古迹颇多。
镇南的莺脰湖,相传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以其形似莺的脰(脖子)而得名,湖中有一个小岛,名平波台,由道人周妙圆修筑于明天启六年(),以前,拜佛烧香船只凡途经莺脰湖者大多要上此台来进香,“平湖秋月”、“莺湖夜月”之美称不胫而走。
镇东南的安德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该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安德桥的南边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庙宇——小九华寺,该寺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为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的出家之地。安德桥南原有元真钓矶,相传为唐代诗人张志和垂钓处。镇北的安民桥,俗名北渡桥,又名北大桥,现存之桥建于明崇祯二年(),至今已历近四百年,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在长老桥北堍和袅腰桥运河两岸曾有三座明代抗击倭寇时所筑的敌楼,其中运河东岸的那一座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才消失。镇西北7公里处的溪港古村,至今较好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存有刘猛将军庙、东林桥、大庆桥等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于8年1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名村。
平望历史上名人辈出,特别是自明末清初以来更是贤士迭出。周用(~),平望烂溪(即周家溪,今属平望镇万心村)人,明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封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著有《读易日记》、《楚辞注略》和《文集》十六卷。潘柽章(~),平望镇溪港人,年十五补县学生员,明亡后,隐居家中,致力于撰著《国史考异》、《松陵文献》,又仿《史记》体例与友人吴炎、王锡阐共撰《明史记》。潘耒(~),潘柽章之弟,康熙十八年()以布衣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吴琼仙(~),为清代乾隆年间的知名女诗人,是著名学者袁枚的女弟子,著有《写韵楼诗集》、《双巢翡翠阁小札》。翁广平(~),号海村,又号莺脰渔翁,一生安贫力学,曾得日本国史数十种,撰《吾妻镜补》,还著有《听莺居文钞》、《平望志》等。殷兆镛(~),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礼部侍郎,曾为道光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现北京清华园内尚存有他所题“水木清华”对联墨宝。我国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教改革,在佛教界具有极高的威望,而平望的小九华寺正是他的出家起始地。出自平望望族唐家的唐长孺(~),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唐史和吐鲁番出土文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在史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籍为平望的黄文熙(1~0),是我国著名岩土工程与水工建筑专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改革开放后,以古稀之年出任清华大学土力学教研组主任。
平望物产丰阜。莺湖金睛银鱼名闻遐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年产量尚达数万斤,除应时供应镇上居民外,还晒成干,远销全国各地。兰余斋闵家冰雪糕在清乾隆年间名极一时,至今仍在热卖。产于民国初年的平望辣酱和产于民国23年的平望辣油,历经近百年仍盛销不衰,其制作工艺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于年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平望辣油辣酱同出于达顺酱园的平望乳黄瓜,因其具有嫩、脆、鲜、甜等特点,声名在外。平望麦芽塌饼,黛青光亮,细腻甜糯,清香扑鼻,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平望灯谜概述
一
平望,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中部。据清乾隆《吴江县志》、道光《平望志》等方志记载,平望之名始于西汉建平年间(公元前6—前3年),时王莽专政,钱林为谏大夫,遂弃官隐居于平望乡陂门里。东晋初年,镇守江左的振威将军陆晔以讨伐华轶有功,被封为平望亭侯。另有南朝宋废帝江后母被封为平望乡君。相传,隋唐以来,平望之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名也”。
自三国吴至唐,平望为嘉兴县属地。唐代时,平望建驿兼水马二站,属湖州府乌程县。唐开元二十八年(),苏州耆之民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后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镠(—)请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至此,平望始属吴江。
宋熙宁年间(—),平望置军垒。建炎年间(—)宋室南渡后设平望巡检司,元明清三代一直延续旧制。元至正十六年(),吴王张士诚筑平望土城。明洪武元年(),明大将常遇春伐张士诚破平望城,自此设平望镇,归平望巡检司管辖。宋元间,平望便“两岸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弘治迄今(编者注:指清乾隆年间),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
平望历来是江浙沪皖的水陆交通枢纽,京杭大运河、太浦河、頔塘、烂溪和苏嘉杭高速公路、沪苏浙高速公路、省道、国道等交通干线皆交会于此。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平望很早就成为吴江的区域中心,为江南水乡中的著名古镇。
平望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厚,镇北的安民桥和镇东南的安德桥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物遗存,平望辣油辣酱、乳黄瓜制作技艺等均是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望还与灯谜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有着不解之缘,8年、年和年相继被列为吴江市、苏州市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
灯谜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源于先秦,至宋代发展为完善的文义谜,因悬于灯上供人猜射而称为灯谜。千百年来,自它的前身隐语起,灯谜就在大众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烙上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它是人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巧妙训练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形式,也是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很强的娱乐项目。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即为明证。
在吴文化中,灯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历史上,作为吴文化中心的苏州,文人雅士在汇聚时便多有猜制灯谜的喜好,尤以逢年过节、操办喜事时为盛。平望所在的吴江历代文人云集,其中许多人喜善猜制灯谜。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在著名的楷书字典《玉篇》中收录“谜”字,并作注释。此后,吴江历朝历代灯谜高手不断,明代有进士、文学家、午梦堂主人叶绍袁,清代有诸生、诗人、书画家郭麐,清末民初有文学家、教育家薛凤昌,其所著《邃汉斋谜话》,于民国初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与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并称“谜话双璧”。从《邃汉斋谜话》可得知,清代以来吴江谜人辈出,清代有郭麐(有谜作“空灵上乘”)、周良夫(有书笺尺牍谜二首传世)等,清末民初有薛淦夫(薛凤昌胞兄,有谜作“纯出自然,极有社理”)、金松岑(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王啸桐、顾大椿、沈中路(上海《文虎》半月刊特约撰作人,有《谜话拉杂谈》刊载于上)、王镜航、顾友兰、王清臣、于瓯生、陈星言、范烟桥(著名通俗小说家、南社诗人、报人、谜家,曾加入苏州西亭谜社、上海大中谜社,并为上海《文虎》半月刊特约撰作人)。清光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薛凤昌在吴江创设吴江谜社,社员有薛淦夫、金松岑、王啸桐、沈中路、顾友兰、王清臣、于瓯生、王镜航、陈星言、顾大椿等人,这是苏州灯谜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二个民间灯谜组织。
作为吴江的区域中心,平望灯谜活动历代颇盛,清末民初时受同邑薛凤昌等人影响已相当普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中期甚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灯谜活动在全镇盛行不衰,出现了许多制谜、猜谜能人。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文化大革命”期间,每逢过年过节,平望镇文化站都举行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活动。八十年代初期,平望灯谜爱好者队伍日趋壮大,文化站组织成立了业余文艺团队——“莺湖谜会”。谜会相继编印了《莺湖谜语》、《鲈风》等谜刊,好多会员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谜作和谜文。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中期是平望灯谜的创作高峰期,期间,会员每年能创作几千条灯谜,公开发表的近千条,并多次在全国各种谜赛上获奖。2年,莺湖谜会获“吴江市特色文艺团队”称号,次年,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作为平望传统文化特色活动之一,五六十年来,在每年春节、元宵、“五一”、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平望必举行灯谜活动,每次都能吸引数千人前来参加。8年,莺湖谜会举办“百天百谜,迎奥运”有奖展猜、竞猜活动,吸引了当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踊跃参与。年6、7月,平望镇文化服务中心举办首届灯谜少儿培训班,学生报名积极踊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平望灯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平望每次举办灯谜展猜,总有不少谜题是当地灯谜爱好者围绕平望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色、单位专门用语等而创作的,这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沿续至今。因此,当地人对土生土长的平望灯谜怀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十分乐于参与其中。这与大多数地方举办灯谜活动时通常在谜书上抄录一些谜题相比,迥然不同。
四
平望灯谜的发展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拥有以李惠元、陈志强、龚海波为代表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传承人。
李惠元(—),生前为平望碾米厂职工,他喜爱文艺,特别喜爱评弹与灯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李惠元经常向居住在其对门的陈志强、陈志明兄弟俩传授灯谜知识。深受其影响,陈志强、陈志明自幼喜爱灯谜,成年后更是乐在其中,深入研究。
陈志强,男,年10月生,年调离平望,本科学历,现为吴江区文广新局退休干部,群众文化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市楹联、谜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吴江区诗词协会副会长。从小受对门李惠元影响而喜爱灯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灯谜创作,先后在《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宁夏日报》、《扬子晚报》、《智力》、《知识窗》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谜作数千则、谜文数百篇,灯谜专著《莺湖谜话》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所制、撰大量灯谜和谜文登载在《佳谜鉴赏辞典》、《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现代灯谜精品集》、《谜话》、《新时期灯谜佳作集》等正式出版物中。事迹被载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等有影响的辞书中。
龚海波,男,年生,谜号:思鲈,现为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谜学研究会理事、吴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吴江区职工灯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平望镇灯谜学会会长、江苏省非遗项目平望灯谜的传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拜陈志强为师,开始从事灯谜创作,年以来,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谜作五千余则,年在江苏省总工会举办的谜赛中,获笔猜一等奖、电控抢猜二等奖,年11月代表苏州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花木杯”长三角地区灯谜邀请赛上获得金奖。先后担任“名城姑苏”全国法治谜语大赛新闻发言人、第四届中华灯谜文化节裁判、“每文杯”全国兰花灯谜创作大赛评委,从年至年连续四年策划举办了“平望杯”中华灯谜邀请赛。
与陈志强大致同龄的平望灯谜代表人物尚有陈志明、张品观等,与龚海波大致同龄的平望灯谜代表人物尚有许寅生、张智林等,在猜谜、制谜上都有不俗的佳绩。
近年来,平望灯谜学会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江苏省职工灯谜协会、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谜学分会、苏州市职工灯谜协会顾问汪寿林和美籍华人谜家聂大林担任平望灯谜学会的顾问,灯谜文化进校园的倡导实践者、平望实验小学校长唐根林,女作家殷秀红,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徐雪明,梅堰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吴永明,平望第二中学教师王怀念,以及陈振红、范燕萍和汪振等多名平望籍谜人加盟平望灯谜学会,使其焕发了新的强大的活力。
五
平望灯谜为平望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有着不凡的价值。
平望灯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灯谜有着一套与生俱来的特殊思维方式,通过多重变化、异化思维,对谜面、谜底的固有含义进行谬化演绎,对诗文原有意境进行巧妙置换,从而产生引人入胜的奇异效果。汉语中形近字、通假字、离合字等形、音、义的变化是谜作者常用的入谜手法。“形”、“音”、“义”三要素中,“义”最为关键,“义变”即别解,它是文字变化的基础,也由此成就了灯谜“回互其辞”的艺术特征,使灯谜达到了“存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艺术境界,和“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既富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平望灯谜在遵循灯谜一般规律的同时,注重提升灯谜的文学价值,讲究谜面的遣词造句,尽量做到雅俗共赏。第二代传人陈志强在这方面的努力更是突出,他制作的灯谜谜面富有书卷气,谜文则力求散文化。
平望灯谜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一则耐人寻味的灯谜往往凝聚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包含着极为深刻复杂的社会内涵、人生哲理,铭刻着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因此,优秀的灯谜作品具有丰厚的欣赏价值和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去认真品味、研究。平望灯谜中有一些佳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若能从欣赏的角度去揭示其创作的奥秘和丰富的内蕴,就可以帮助观赏者从一般的情趣共鸣升华为普遍的艺术感受。
平望灯谜具有较高的地方文化价值。作为平望镇的传统文化活动,逢年过节时举办的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活动,参与者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活动中的不少谜题都是平望灯谜爱好者围绕平望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色、单位专门用语等内容而专门创作的,既体现了灯谜趣味益智的特点,又具有艺术创造性和区域性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平望灯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平望镇*委、政府和平望镇文化站的关怀、支持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年5月起,平望实验小学、梅堰实验小学和平望第二中学相继成为平望灯谜的传承点。这三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非常重视灯谜这一我国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在教育设施等硬件上予以配套,还聘请陈志强、龚海波等平望灯谜传承人前来学校向学生作灯谜学习辅导,同时在学校里培养灯谜教学师资,编印《谜风》《莺湖谜话》等有平望特色的灯谜教学读本。
图片摄影:皖君、陆文龙、金耀忠等,特别鸣谢!
平望灯谜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gmi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