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遇见老徐同志
TUhjnbcbe - 2021/1/23 15:33:00

26年前我与他素不相识

我的新书《王道生文集》第八卷出版发行了,很想给懂我的老徐寄一本,我能想到他又会多么高兴和振奋。哪料到正要寄出这书时,我竟收到寄自他家的一个厚厚的邮件,拆开一看我一下子惊呆了!里面装有一份中宣部老干部局写的悼词,用粗粗的黑框框起来的9个字“沉痛悼念徐非光同志”。

真是晴天霹雳!

“老徐,老徐!”我在心里呼唤他,“你,你还没看见我的书呢,你怎么不告而别,你怎么静静地走了……”

徐非光同志

邮件里有一封他老伴儿郭值京同志写给我的信:“王道生同志:非光于年1月17日离世,我们家人尊重他生前的遗嘱,后事一切从简,没有开追悼会。现后事已处理完毕,开始告知亲朋好友。我知道非光生前与你交往很多……”

啊!我们交往很多吗?我的心颤抖着,两眼涌出了泪水。从结识到现在26年间,无论打电话、写信还是面对面我都称他老徐,就是后来听说他是中宣部离休的老同志时,也还是叫他老徐,从来没问过他离休前的职位。现在悼词里写得很详细。徐非光,11岁参加革命,15岁入*,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业务科长,年任中宣部文艺局理论处处长,年经部务会议研究决定,明确为正局长级干部,年,为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受中宣部委派协助林默涵、魏巍同志创办《中流》任常务副主编,年离休。

我是地方报纸的一个普通编辑,怎么会与中宣部文艺局的领导干部交往很多?这中间隔着多少层啊!其实,26年前我与徐非光素不相识,连这个名字也没听说过。

《好人倒下了》遇知音

年5月11日,《天津日报》刊发了我和戴逵贤合写的报告文学《好人倒下了——方增光留给人们的思索》。6月8日又以《啊,活着的好人们》为总题整版刊发了读者来信来稿和电话记录计一万多字。没有料到的是,9月号的中宣部理论刊物《中流》全文转载了这篇报告文学及一万多字的读者反响,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天地有正气》。评论写道:

“这里转载的,是四个月前《天津日报》发表的一篇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报告文学,以及这篇作品发表后,天津地区普通读者的部分反应。我们决定拿出足够篇幅在突出位置转载这些文字,当然不是因为它们为人们的茶余饭后提供了某种消遣和愉悦。我们并不主张排除文艺的娱乐功能。但是,如果把文艺的功能仅限于或主要归之于逗乐、开心,引起哈哈一笑,提供某种廉价的刺激,那就降低了文艺的社会使命和功能。列宁早就说过:‘我们的工人和农民确实应该享受比游艺更好的东西’。《好人倒下了!》这篇报告文学,够不够列宁所说的‘真正伟大的艺术’,且作别论。可是,它却的的确确提供了在消遣、愉悦之外的、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东西。

这么一篇用十分通俗、朴素语言写出的描写一个‘小人物’的并不复杂的人生经历、生活态度、言行操守和价值取向的作品,居然紧紧抓住了众多读者的心灵,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思绪,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令他们拍案叫好,激动落泪,感慨万千,议论纷纷,奔走相告,以至大声疾呼……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使人深长思之了!人们在呼唤正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正气!

天地有正气,世间有好人!

当*中央一再提出清除腐败,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时候,我们的许多宣传媒体发出的声音却是十分微弱,有不少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评论在列举了新闻界、文艺界的诸多乱象之后,发人深省地写道:

“年,纽约的一家华文报纸就反映了一些海外人士的忧虑:‘对于中华民族和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更深的忧虑,恐非物价的上涨,而是世风的衰败。物价纳入正轨,并不需要太久的岁月,而世风衰败后再欲恢复健康,也许一代时间都不够。’这种忧虑,不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的人民群众的共同忧虑吗?

这正是我们读这篇报告文学,所应当想到,所应当重视,所应当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后来我才知道这篇评论员文章是老徐同志写的。从《文艺报》原主编郑伯农的文章《忆非光》中了解到《人民日报》有些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是老徐写的。

继《中流》全文转载《好人倒下了》之后,北京的《作品与争鸣》、中国最北边的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刊物《奋斗》、中国中部的《书刊文摘导报》也都全文转载,这家报纸还在一版用黑体字刊载了当过两个省省委书记的李尔重同志亲自写的评论“评好人倒下了”,就是中国最南端的香港《争鸣》杂志也发表了一篇字的评论《别开生面的英雄描写》。

正是因为老徐同志通过中宣部刊物《中流》的推介,使一篇地方报纸的报告文学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这样做既非朋友所托,又无利益可图,完全出于同道和同志。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年由我和戴逵贤、闫晓明主创由天津日报社和天津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而持久的反响,我们把录相带送到《中流》编辑部征求意见,没想到几天后收到老徐这样一封信:

“道生、逵贤同志:前两天你们来京,正值我开会在外,让你们扑了个空,深为抱歉!失去了一个交谈的良机,更是一种遗憾。录相带、书和材料均已收到,已决定送默涵、魏巍等几位老前辈,在此代他们向你们表示谢意。

没有先谈,而是先看录相带和材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就可以先思考一下,做出相应的判断,然后也就可以更具体地交换一些想法和意见。星期六(13日)我用了一整天时间全部看完了录相带,有的还看了两遍,我的家人也很有兴趣地看了其中的几集。我不想在这封信中详细说我的感受,我只是要说你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选择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集中地挖掘、展示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和我们人民中所固有的最美好的东西,这本身不就是对日益泛滥的荒淫无耻、纸醉金迷的恶浊世风的一种针砭、冲击和匡正吗?现在人们对“假冒伪劣”愈来愈深恶痛绝。这些电视报告文学还告诉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人们最优虑的却是一种更大的“假冒伪劣”这就是假共产*员,假公仆,假社会主义!!!这里的真和假,区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这些电视报告文学虽没有直接揭露鞭挞这种危害最大的假冒伪劣,却以令人信服的真共产*人,真公仆、真社会主义的事迹和形象树立了一面照妖镜。在这个意义上,它将成为清除思想、社会、政治领域的假冒伪劣的一付消毒良药……我觉得我们的刊物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给予这个重要尝试以足够的重视,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之做一点宣传和鼓吹的工作。具体的想法是:是否由《中流》编辑部联合文艺报、人民日报文艺部、光明日报文艺部与天津有关部门合作,在京先召开一次座谈……”信的最后,他特别提出“不采取‘盛大’首发式那种铺张的形式,不送礼品,不去高级宾馆。简朴,实实在在就成。”

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会议室举行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观摩会。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求是》杂志、《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戏剧出版社、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负责人、专家、学者、教授。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伯敬、天津广电局副局长刘淑贞应邀出席。

座谈会由原《光明日报》总编辑张常海主持。他说:

“同志们,今天的这个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座谈会,是由《文艺报》社、《人民日报》文艺部、《光明日报》文艺部、《中流》杂志社四个单位联合主办召开的,我们从天津请来了《人间正道》摄制组的同志来和大家见面,并请他们介绍了拍摄情况,观摩了其中的《山坳里的这一家人》、《好人倒下了!》(上、下集)、《古道瘦马壮歌行》三部四集片子,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下面就请各位发言。”

在中宣部会议室召开的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观摩座谈会

《文艺报》主编郑伯农第一个发言,相继发言的有: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求是》副主编马莹伯、《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程代熙、《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德润、原中国戏剧出版社总编辑杜高、《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蔡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飘、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李鉴、《文艺报》副主编李兴叶、《求是》文教部主任荀春荣、中央电视台审片组组长陆家善、陈志昂。著名演播艺术家张家声在会上激动地朗诵了《人民万岁》赢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这个座谈会开了一整天,中午每人只吃一份盒饭,直开到下午五点才结束。

主持人张常海在总结发言中说:“同志们今天中午也没休息,参加座谈的情绪都很昂扬,为什么这样呢?确实是《人间正道》摄制组的这种作风和精神还有他们拍的这几部片子,让人耳目一新,大家都有共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大家认识一致,大家一致认为《人间正道》不但是符合中央提倡的精神,而且也是人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今天不少同志中午不睡觉,确实难得,这是我最近参加的座谈会很少有的热烈场面.郑伯农同志有一首诗献给《人间正道》摄制组,这也是代表了在座的其他同志的心情,我在这里念一下:

文海茫茫无有涯,追潮逐浪几千家。

津门自有男儿在,热血催开傲霜花。

《人间正道》傲霜开放,迎接我们的春天。(全体热烈鼓掌)。今天大家为他们鼓掌,为他们欢呼,几家报纸都表态了,要尽我们所能进行宣传,希望人间正道将来越走越宽广……”

会议开得如此热烈,如此成功,老徐的策划和组织功不可没,而这时他一整天不显山不显水地坐在一个角落。“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他是这样一个人!

年12月10日,《文艺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新闻,题目是《震撼灵魂、净化精神世界的电视文学力作,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条新闻这样写道:“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是一部难得的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革命正气,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足以震撼灵魂、净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好作品。它把镜头对准了社会基层的普普通通的人物及其艰辛的生活,触及了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遇见老徐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