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下午,来自全国40余家知名晚报的社长、总编和名编辑、名记者,走访古越龙山中央酒库、古越龙山黄酒产业园酿酒一厂和中国黄酒博物馆,品味黄酒文化,感受中国黄酒之韵,总编们被绍兴黄酒的文化深深震撼,并对绍兴黄酒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点赞。
古越龙山中央酒库很震撼
在古越龙山中央酒库,一排排一坛坛陈酿,气势恢弘,“潜伏”在此的黄酒有万坛。晚报总编们被眼前的阵势惊住了。听说古越龙山中央酒库,其前身是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由国家拨款扩建,并定名为中央酒库,大家都称赞黄酒酒库本身就是珍贵的文物。当听说这里储藏了多坛50年陈酿,每坛酒价值万元以上时,大家都赞叹黄酒如软黄金,价值巨大。
古越龙山中央酒库一角
现位于袍江开发区孙端镇的中央酒库占地亩,拥有18间大型酒库,是世界最大的黄酒酒库。年11月,曾被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丰富的陈酒库藏,是古越龙山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厦门晚报》要闻部主编萧晓珍说,“古越龙山中央酒库世上罕见,它和黄酒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这样的酒库无可替代,本身就是最好的工业旅游基地”。
▲在中央酒库花雕厅,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文俊向各位来宾们介绍绍兴花雕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在中央酒库的花雕厅,晚报总编们纷纷被精美的花雕酒坛所打动。
“壮观,震撼,不虚此行!”《福州晚报》编发中心副主任林亦敏被绍兴的黄酒文化深深震撼并感染。“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大的酒类仓库,这个仓库之大不仅体现在容积上,还体现在其文化感和历史感上。参观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绍兴黄酒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以及绍兴人的智慧。”林亦敏感叹地说。
酒坛子上也能雕刻出那么精细的图案,让酒同时也成为了一件艺术品,类似这样的细节就很能打动游客。林亦敏说,“真正特色的旅游产品就是要跟本地的文化相结合,在旅游文化中嵌入美味,游客带走的不仅仅是酒,更是绍兴记忆。”
走进酿酒一厂生产车间,一列列酒缸正在静静发酵,香气沁人心脾,闻着都要醉了
古越龙山黄酒产业园酿酒一厂是中国最大的手工酒酿造基地,每年生产万吨手工绍兴酒。这里厂房外墙主体由青砖砌成,显得古朴有韵味。酿造车间内,酒香沁人心脾。
《皖江晚报》总编辑张承学说,黄酒是典型的中国制造与中国文化相融一体的特色产品。这样的生产车间,是黄酒体验游的好地方,特别适合让学生参观,了解黄酒生产的过程。
黄酒博物馆手工作坊的甜酒酿很受欢迎
在中国黄酒博物馆里,品品酒,看看酒道表演,也是醉了
中国黄酒博物馆是展示中国黄酒文化和历史的专业性大型博物馆,这里有酒史厅、酒俗厅、酒业厅、酒技厅、三维酒艺厅、花雕厅、手工作坊等。晚报总编们在此了解了绍兴黄酒的历史、酒风酒俗、黄酒流派、酿造技术。
晚报总编们点赞绍兴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将中国黄酒博物馆、古越龙山中央酒库、古越龙山生产车间、黄酒行业首个工业遗址——鉴湖酿坊等进行整合,形成了绍兴黄酒工业旅游基地,这条黄酒旅游线路,颇受人们喜爱。
《今晚报》总编室主任杨晓慧说,绍兴黄酒将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建立了自己的黄酒工业旅游基地,这是传播黄酒文化的好方式,这样的工业旅游基地,很有价值也很有发展潜力。现在北方人喝黄酒的也越来越多,黄酒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播,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拓展了自己的市场。
许多总编十分看好绍兴黄酒的原酒价值,认为值得进一步挖掘。《金华晚报》总编辑童飚表示,《金华晚报》愿意就开发原酒市场与古越龙山合作。《江海晚报》编委吴银华对原酒私人定制市场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期望古越龙山到南通市开拓原酒市场。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