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民俗姑爷节,迎财神,这个大年初二,天
TUhjnbcbe - 2021/1/8 18:45:00
白癜风的初期图片         http://m.39.net/pf/a_6858103.html

正月初二,是天津的女婿们给岳父母大人拜年的日子,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但称姑爷节的,天津是“独一份”。此外,按照传统风俗,天津地区还有正月初二接财神、送“财水”的习俗。虽然这种习俗现在已不存,但是人们敬财神、拜财神的意愿一点儿也没有消退。下面,广播君就跟你说说咱天津人是怎么过大年初二的吧。

姑爷节,天津“独一份”

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现如今甚至很多当婆婆的开玩笑说:“儿子都快成给别人养的了。”可见姑爷对于女方家庭的重要性。在天津,“大年初二”与“大年三十儿”“大年初一”“大年初五”“正月十五”比肩齐名,是春节中重要的年俗节日,只因它有一个名字——姑爷节。

天津独有“姑爷节”

正月初二还是循老例儿闺女回门(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候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姑爷是娘家的座上宾,去了就当甩手掌柜。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初二逐渐成为姑爷给岳父母拜年尽孝的日子,最终演变成天津特有的姑爷节。这一天,是天津的姑爷们给岳父母大人拜年的“法定日子”。一大早天津街头便会出现类似大迁徙似的景象,丈夫双手拎着各式各样的礼品,妻子带着孩子,一家三口奔赴女方家。一进门姑爷就干活,表现得十分积极。而将姑爷视为“座上宾”的天津丈母娘们,也会在这一天中午请辛劳一年的姑爷们下个馆子,以作答谢。

姑爷节的传统只有几十年

老天津初二年俗之所以是回娘家,因为以前春节只放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天假,初一在男方家走亲戚,初三要准备转天上班了,所以回娘家就安排在了初二,不过那时女方自己一个人回娘家的比较多。至于姑爷节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而后逐渐形成年俗,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形成了趋势。不过具体起名为“姑爷节”的叫法则稍微晚一些。而姑爷节差不多是和“黄大发”同时在津城兴起的,报纸上那时出现“姑爷节”的叫法,当时还配了张图:一辆玻璃上面贴了几对吊钱的“黄大发”停在那儿,等着双手拎满礼盒的姑爷上车。后来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提倡这种夫妻双方回娘家的行为,逐渐形成了舆论。

那时私家车还不普及,“姑爷节”叫法的兴起与“打面的”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天能看到不少提着东西、带着孩子在马路边等黄大发的三口之家,一等就是很长时间,像夹道欢迎的人群一样,已经成为津城街头一道独特的景观。当时甚至还流行过“打面的”的窍门,比如“晚一会儿出门,在小区门口等车”“礼品提前买好,当天出门就上车”等。

正月初二姑爷节举家吃捞面

初二吃捞面,一般都是打卤面,面条不能掐断,挑面的时候要顺顺当当放到碗里。姑爷来了,丈母娘不敢怠慢。“初一饺子初二面。”在机器压制面条出现以前,天津的主妇还是自己擀面条。天津人每逢喜寿大事就爱吃捞面,特别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照天津“老例儿”,一定要摆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卤面,这独特的“四碟捞面”在其他地区难得一见。“四碟”指的是一碟海鲜菜、一碟酸甜口的菜、一碟炒鸡蛋和一碟菜码。

捞面席高端显赫用料名贵讲究,但平常百姓日常吃就略显奢侈,于是平民化的四碟捞面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这四碟捞面包括鲜美的清炒虾仁、鲜软的炒鸡蛋、鲜香的肉丝炒香干、酸甜的糖醋面筋丝。天津人吃清炒虾仁讲究用游水活虾现剥出的虾仁,因为它饱满肉甜。炒香干要选用北门外老字号的“孟”字香干,它口感咸香有嚼头。这道菜出锅前还要加上少许鲜韭黄或嫩韭菜。此外糖醋面筋丝的面筋丝必须是新油炸的,然后把糖醋汁浇在酥脆的面筋丝上。当然更高级的还有烹制熘鱼片、樱桃肉、金银丝(里脊丝和鸡丝)、官烧鱼条、烩海参等配面条吃的。

此外菜码也是四碟捞面重要的一个环节,天津人吃捞面尤其注重时鲜蔬菜相佐,土豆丝、洋白菜丝、小水萝卜、蒜苗、菠菜、绿豆芽、胡萝卜丝、白菜丝、黄瓜丝、豆角丝、韭黄等要抢鲜吃,而且还要配上煮青豆、煮黄豆,“卫嘴子”们认为这样待客才够档次。

吃四碟捞面时盛面也有讲究,很多外地人看着一桌丰富的配菜直接就盛了满碗面,那可就外行了。一般来说吃四碟捞面也就盛一碗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面,因为浇上卤子,加上炒菜再配上菜码就变成了“冒尖”的满满一碗,也难怪很多人吃四碟捞面直叹“眼大肚子小”了。

姑爷节的兴盛,也从侧面看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前媳妇只身一人回娘家,如今丈夫不仅要陪同,还要向岳父母致敬,买礼品孝敬岳父母。这在以前的社会,是难以如此普及的。天津人好面子,讲究礼尚往来,特别是上了年岁的老天津人更是如此,姑爷们行如此“大礼”,丈母娘们自然也得有所表示。所以就算家境一般,也得由丈母娘挑头,中午全家一块儿下个馆子,所以这一天街头巷尾人流如织,饭馆酒店家家爆满。

财神推开“黄大门”

旧时正月初二,天津人家家迎财神,寻常人家备一尾活鲤鱼、一盘鲜羊肉、一整只公鸡和其他干鲜供品。最神秘的为活鲤鱼,在祀神以后,照例送到河里放生。在鱼脊背上拴红绳,据说经过三次敬神的鱼可以跳龙门,化成龙。清晨祀神以后,要由担水人送水一担和柴一捆,名为“进柴水”。水是有源的。天津话“柴”和“财”同音,乃取“财源如水源一般”的吉利。旧时也有初一晚上送柴的,这些人将整批的秫秸,分成四五根一捆,贴上“真正大金条”字样,挨门去送。初二这天,如果第一位拜年的姓柴,主家以之为吉。如果史姓、黄姓,则为不利,因为“史”、“死”同音,商店歇业为之“黄”,这些都反映了大家求财致富的思想观念。

旧时,祭祀财神分两天,初二这天贫富人家都供奉,而九月十七是财神的寿诞之日(南方正月初五供财神,七月二十二日为财神诞辰),只有商家才供。有人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天津名宿李金藻《天津过年歌》云:“初一晚,早安眠,后半夜,炮火连天,原来财神要过年。睡梦间,只听得有人喊。半夜叫门,明目张胆,进柴进水闯进了院,高声说拜年。财神向来吾不敬,吾家与财神亦没有缘。倒有捶门大户的来要钱。吾却像财神一般,真是奇谈。”这段歌谣反映了一个穷人对迎财神的烦恼与忧愁。

农历正月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在天津由来已久,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二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抢在前头迎接他。

旧时天津祭财神的习俗,让卖鲤鱼的、卖羊肉的、卖秫秸的生意火了起来。旧时祭财神,家家还要买一张财神祃,即在纸上印制的财神像,天津人谓之“纸马”或“甲马”,为此卖财神祃的纸马铺生意也十分兴旺。

猜你喜欢

[有猴

你]新春到,天津广播主持人给您拜年啦!

新春献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写给天津广播所有听众与网友

时光

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老播音员和主持人,还记得吗?

-END-

原作者

杜琨、白宇等

编辑

霍然

综合

今晚报、城市快报、新华社、每日新报等

本文由天津广播(audiotj)独家出品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天津广播,专注打造最好的天津本土资讯平台

爆料、投稿请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俗姑爷节,迎财神,这个大年初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