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河南省舞钢市尚店镇李楼村的村口,黄土和秋木的气息灌进鼻腔。11月初,冬小麦在几百亩的土地上冒出一指高的新绿,一条笔直的小路从中间划出一条线。
“突突突”放羊诗人李松山驾驶一辆小型三轮货运车从小路远处驶近,老远就能看见他挂在脸上的笑容。车停到跟前,李松山的笑脸定格成一张特写照片:黝黑的皮肤,浓密的眉毛,咧嘴一笑,脸上深深的褶皱顺着眼旁拉到下巴。放羊农民、草根诗人、脑膜炎患者,这是李松山身上的标签。
年,他的13首诗作被《诗刊》重磅推出,一时间炙手可热。不久前,他获得了陈子昂诗歌奖,《诗刊》主编李少君的评价是:他的文字很高级。如今,他的第一本诗集《羊群放牧者》即将出版。李松山说他有三个愿望:盖新房、娶新娘、新书大卖。
“我很健康,我不是励志,是热爱生活”
今年40岁的李松山,口齿不清,左手不利索,左脚有些跛,说话时费力地扯着脖子,漏出上下两排牙,看上去像随时都在笑。这是他4岁时因发烧救治不及时,发展成脑膜炎所致。在李楼村,村民对李松山的评价都是:聪明、孝顺、热心,好像没人把他身体的缺陷看在眼里。就连他自己也说,“我很健康,我不是励志,是热爱生活。”李松山确实热爱生活,对于自己遭遇的一切,他没有任何怨言。李松山的家有约平米,推门而入的前院占据了三分之二,羊、狗、猫、鸡在这里和谐共生,木门进去的廊房被隔成四块,父亲的遗像摆在正对房门的桌案中间,李松山和母亲住在里面。他的卧室里只有简单家具:床、书桌、书柜,诗集、小说等书堆得有一人高,床头墙上一张印刷体的“奋斗”大字海报很是显眼。阳光从木门缝射进来,羊也探着头进来望望,李松山一跺脚,一扬手:“去!”羊立马调转身跑到前院去。
李松山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13岁时李松山正读四年级,因家境窘迫,他辍学了,成为了一个放羊娃,只为让姐姐和弟弟顺利上学。后来如他所愿,姐姐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
他还记得放的第一头羊,卖了元,李松山很知足,那是年春节,他拿着钱,有些炫耀地为家里置办了年货。
从那时起,放羊,成了他的生活。
年夏天,弟弟李松林考上了高中。已经辍学在家3年的李松山为了给弟弟做榜样,他决定开始学习。以前学的字,已经忘得差不多,他便通过看电视字幕识字,“电视上念一个字,我记一个”,就这样,他学习了十年,学会了不少字。“世界上比我写得好的诗人还有很多,我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其实,他最开始喜欢写小说。年,舞钢市某报刊发表了一篇他的短篇小说,李松山兴奋不已。但弟弟李松林有不同看法:“你的小说都是编造的,毕竟你生活比较单一,光靠胡思乱想,小说内容会让人觉得很空洞,不如你写诗歌吧。”
后来,李松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山羊胡子”。
爱上诗歌,还要从他无意间从弟弟李松林高中课本上读到舒婷、徐志摩、郭沫若的诗开始。他记得那是舒婷的《致橡树》,读完的瞬间,李松山就被那些文字打动,开始尝试在笔记本上写诗。
李松山还喜欢看中外各种诗集,为了从同学手中拿到一本《路遥诗集》,他独自坐车两个小时前往舞钢市拿书,回到院子里翻来覆去看,如获至宝。
写的第一首诗他已经找不到了,但他记得那些诗句突然像涌泉般冒出来,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从那以后,他每天在放羊时开始构思,毕竟放羊,除了看羊吃草,没有别的事情。
诗歌创作后,李松山便想着发表。写不好字,就拜托别人帮忙抄下来,再四处投稿。
李松山深知写诗不应该脱离乡土生活,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而他更多的灵感来源于放羊。他说,写诗应该是诗歌找人,而不是人找诗歌。或许是说话不方便,他将诗歌比喻成发音体,代替他发音。
翻开老旧的日记本,他找到一首年写的诗——
《老船》
停泊很久了
沉默很久了
只是这颗向往浪涛的心不再斑驳
不然它怎会搁浅在
曾经起航的渡口
舞钢市有浓厚的诗歌氛围。年,喜欢诗歌的李松山加入到了舞钢市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