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书人故事意外之喜
TUhjnbcbe - 2020/12/30 17:39:00

我与天津有缘。有校友,有亲戚,更重要的是,与天津的媒体和媒体人有缘分。

《今晚报》《天津日报》《渤海早报》,隔三岔五就会有文章发表。来了稿费,买烟,买书,下馆子。像我这种对生活没有更高追求的人,极容易满足;拿着一摞稿费单,便会笑眯眯地对朋友讲:“这个月生活有着落了!”

在湖南株洲参加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结识了王振良和罗文华先生,是意外之喜。他们的学养和谈吐让我钦佩,一面之缘便认定:此二人值得深交。他们热情相邀,让我给他们报纸写稿子。罗文华先生在《天津日报》给我开了一段专栏,谈老童书的;《今晚报》王振良先生,也让我开专栏,他限定只让我写老童书。

这可是件令人犯难的事情,因为我的老童书收藏有限,资料的来源就是大问题。如果老童书界定在民国时代,那么我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我和王振良先生商定,老童书这个概念我们先界定一下,在我写作的范围内,我把年之前出版的童话书,定为老童书,这样我的资料就充足了。不管怎么说,30年多前出版的书,差不多也算老童书了。

我的想法得到了王振良先生的认可,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专栏写作。和我对接的是《今晚报》的陈颖编辑,稿源不足了,她就来催稿子。

其实,在写专栏的过程中,我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一本书都要读一遍。有的读过了,因为时间久远,印象模糊,我必须要重新读一遍。而有的,我是第一次读。有的读过了,但是版本不同,译者不同,所以我感到很惊喜,很惊讶。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爱书人都喜欢讲究版本、印数、译者、出版社。这个群体里的人,差不多算是读者之中的人精吧,或者说书痴,他们可不好糊弄。所以,我在写专栏的时候,也提着十二分的小心。

我写的童话书,大部分是国外的,国内作家的极少。原因是我对国内作家的童话写作很熟悉,可是他们的老版本却不好收集。这就造成了我这本书的特点:以介绍外国童话老童书为主,捎带了几个国内童话作家的书。但我声明的是,我并非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童话作家的作品一定比我们童话作家的写作水平高。这点文化自信我还是有的。

我介绍的老童书的版本,从民国一直到80年代,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但是,老版本之中,80年代的童书居多。这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出版现象造成的。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出版业——尤其是少儿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外国童书大量引进,且质量都大大高于我们的当下。当时的引进,都是以作家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作品质量作为衡量标准的,不像今天,很多外国童书的引进都以畅销不畅销作为标准的。

突然有一天,编辑陈颖说:“安老师,你这个专栏我们要结集出版!”这可是个天大的喜讯,又是一个意外之喜。

对于一个作家,或者写作者来说,开专栏是个甜蜜又带有忧愁的事情。甜蜜的是,犹如工厂的流水线一样,这儿生产着,那儿销售着,而且,开专栏还可以治疗作家犯懒的毛病。编辑逼着你,催着你,让你的潜力和能量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和释放出来。忧愁的是,无论你多忙,都不能耽误人家的版面,耽误人家版面如同犯罪一般,所以,这就成了作家的一块心病。拿到了订单,你就得出活儿。

但是,出书,这可是心花怒放的事儿。

一篇一篇写着,不料想,竟然可以结成一本集子。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感谢王振良先生和陈颖编辑。感谢《今晚报》。

安武林与女儿安朵蓝。

编辑人语:安武林是童话作家,女儿安朵蓝喜欢童话、评论童话,一脉相承,相映成趣。本报第30期8版同时配发有安朵蓝的文章《游云归家》,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人故事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