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道生专栏我的遇见23魂曲的
TUhjnbcbe - 2020/12/16 17:30:00

·我的遇见·(二十三)

《魂曲》的回声

王道生

《魂曲》在文坛上唱响之后,很快听到了社会的回声。

《天津日报》副刊在显著位置发表文艺评论家赵宝山的评论《悲壮的旋律》。文章写道:

《魂曲》是一部深刻颂扬知识分子的慷慨悲歌。作者激情洋溢、热烈奔放地书写了他们在无端蒙受的奇特横祸中,所表现出来的肝胆相照的友谊和刻骨铭心的爱情。既有妻离子散之悲,更有义结亲眷之壮。“他们不是血缘连成的血肉,却是道德和爱情结合成的整体。这样的家庭不是人类的常态,但却是人热爱生活,需要爱情,追求幸福,不甘毁灭的顽强表现。”既有相互救助的当代意蕴,又有侠义肝胆的传统风情。洋溢着深厚而强烈的民族情绪,表现了劫难世界里惊心动魄的人性悲壮美。向读者启示了这样的哲蕴:苦难的生活是向导可以将人生引向高尚、壮烈的峰峦。

作家白春来著文写道:写苦难,更写苦难对人的锤炼,写人在磨难中的坚贞品格、高洁操守、非凡勇气——这就是〈魂曲〉不同于伤痕文学之处。

描写人物,塑造典型是小说创作的重中之重。〈魂曲〉成功塑造了一批文学典型。一个个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个人都有自己曲折生动的故事,而把这么多人物的不同经历和故事交织贯穿起来,在平反冤案,恢复教学秩序的主线中,穿插高岩、张晓月,伊敏、王春明、木方,以及袁茂松、黄菊,夏春光、胡灵芝等诸多家庭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写出诸多各具色彩毫不雷同的爱情悲喜剧,娓娓道来,徐徐有致,张弛有度,百川归海一般地把诸多故事聚拢到作者精心营构的大故事中,这令人实在佩服作者驾驭情节、营构篇章的艺术功力。凡读过中国古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注重情节多变,故事生动,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可以说,王道生完美地继承了这样的传统。

图一应邀到天津一航局座谈

《天津工人报》副总编辑黄焕德撰文《灵魂与信念的闪光》写道:盛暑时节,一口气读完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魂曲》,作家以饱满的激情,朴实的文笔,真实地描绘了我们刚经历不久的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塑造了众多的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一曲昂扬悲壮的灵魂之歌,字里行间凝结着血与泪,交织着爱与恨,通篇弥漫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强烈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并引起深沉的思索。

天津耀华中学高三学生李永青在天津日报教育天地版发文《向老师推荐〈魂曲〉》写他们全家阅读的情况。爸爸拿来一本王道生著的小说《魂曲》……我读完后,便把它推荐给妈妈和弟弟。弟弟读完后说:这本书好是好,就是缺少点现代情调。妈妈则认为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从打倒“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一历史时期,还没有弟弟所说的现代情调,而这本书恰恰是由于不追求时髦所以反倒显得立意高雅,格调清新。

蓟县读者彭力来信说:“王同志,更使我心灵受到触动的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不由得使我和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渐渐融为一体。为他的烦恼而焦急,为他的忧愁而悲伤,为他的痛苦而流泪,为他的高兴而欢乐。读了这部小说,使我在工作中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并从中悟到了人活着应该有意义,不能虚度年华,要勇于进取,有所作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文友朱国成来信说:“确实催人泪下,我觉得最成功处是您对人世亲情的描绘。高岩、晓月、伊敏、木方、黄菊……他们太好了!他们太苦了!我深信您在写作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为了您塑造的人物,为了您自己那不可能愈合的伤痛。想到这里,我心里就发酸,眼睛就发潮!我说什么呢?想说的话太多了,但我现在要说的只有一句话:王老师,认识您是一种荣幸!一个受过摧残的人,一个在饱受摧残中和摧残后仍然挺着腰杆做人的人是一种力量,跟这样的人走,跟这样的人学,跟这样的人干事业,跟这样的人共事,跟这样的人拜师、交朋友才最保险,最能使自己对得起那个字:人!”

有一位中学教师给我写信:“我感谢您写出这部书,我从中接受的教益是一言难尽的。假前为评定职称,学校给教师写鉴定,由于原书记及其一伙的左右,为我写的鉴定,使我十分愤怒和寒心,优点不突出,缺点不少。我决心采取消极抵抗的办法,下学期辞退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几个好友也支持我的做法。这本书太及时了!读完后,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因为我们不是为他们工作、生活;我们的付出,是为了道义,为了事业,为了证明这个世界上光明和真理的存在。如一遇挫折便归于平庸,也正好使某些人达到目的,而使知我、爱我者感到失望。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哪个人不悲惨?但哪一个又放弃了真理?哪一个在不断的打击下扭曲了人格?开学我还要干下去,而且要干好。”

年,《魂曲》荣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

图二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颁发的证书

年,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一名中国作家,至今已有30年会龄。

图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第号

年,著名文艺评论家,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张春生对我的小说创作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写出论文《激励着我们的王道生小说》,并在《王道生文集》研讨会上第一个发言。

他说:“王道生的小说,在20多年前的文坛曾掀起波浪。尽管前有‘伤痕文学’拍岸,后有‘寻根文学’涛涌,然而历经四分之一世纪的时空磨砺,他的创作却显示出一股难以消弭的芬芳。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他的文学道路,小说题材,人物形象和创作方法这几方面都有特色和优势。在王道生看来,文学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它都是一种不悔的事业。他不因为自己钟情文学导致个人命运的多次沉浮,从而远离文学,反倒是更加追求文学对生活的参与,以及小说要对生活主流有一个承诺。”

他说:“王道生的文学创作是有个性,并代表一个时期文学对社会主流的描绘与呼唤的。以今天——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推移——回眸《园丁》、《魂曲》等小说所写的历经‘文革’和‘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尽管捕捉的是学校生活,却浓缩着社会转型时的思想、政治、文化、道德诸多方面的较量。他对胸怀信仰为事业奋斗终身者的刻画,对时代中坚者英雄品格的塑造,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都有着艺术的启迪作用。”

图四张春生宣读论文《激励着我们的王道生小说》

他说:“只要认真读王道生的小说,便有一股正义感染于情,凝结于胸,传导于社会。他以纪实的风格,朴素的用语,大爱的情怀,深入塑造不甘命运主宰的性格,使作品在看似平实中有着内在的力道。它透射着一股应战不良政风的大气,一股呼唤时代人物的锐气,一股抵御污秽的正气。而抒写这正气,并使作品荡涤社会、震撼人心的创作方法,是王道生一贯坚持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王道生的小说不论是长篇还是中篇,都以时代感强,性格鲜明,含有理想,悲壮不低沉,显示一种昂扬的精神。他的儿童题材,在不回避社会矛盾中有着对大是大非的耕耘,他的情感之作,也是在或宣泄或含蓄中把握住道德与价值判断。王道生的文学创作也正值海外各种文艺思潮一起袭来的时候,是现实主义还是来一个现代派正在讨论中。然而《园丁》、《魂曲》等等小说坚持的是‘走自己的路’,以两个‘尊重’(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采取‘严格的现实主义’(见《王道生文集》卷2第页《我怎样写魂曲》)。经过20几年时间的冲刷,我们看他的作品,仍然感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绵绵不断的生命力,同时,王道生运用现实主义是采取‘严格’的态度,这便表明了他的对这种创作方法的选择,还是相当自觉的。”

他说:“读王道生的作品,深深感到他的创作,一方面充满激情,使现实主义拥有着饱满的信念和执着,另一方面,他的刻画有一种历史的诗性,能把当时的事件人物比较隽远的记录下来,既可鉴今又能留史。而这正是他的小说创作的价值所在。”

他说:“他的文学道路践行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也许文学的个性张扬,自我选择在今天已成大势,但王道生的小说主张却令我们有一种重铸、重拾、重启之感。文学的历史和优秀传统告诉我们,创作从来不是个人的哼唱,孤魂的游走。它是一种看似个性化实为群落呼声的‘代言’。当然这代言必须是艺术的。我觉得,王道生的创作一直在坚持这种‘代言’,也就是站在时代本质的立场上秉笔直书,站在人民关切的角度上‘兴观群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市场化进程里泥沙俱下,创作道路‘私语化’仿佛成为‘正宗’,个人与社会命运不再思考了,时代与人生发展不再重视了,生活与信仰不再强调了,甚至健康的感情和婚姻这所谓‘人性’的内容,也被灵与肉的媚俗描写所取代,那文学也就不会有‘隽永的震撼’,精神家园也就逐步缺失。今天重新谈王道生的创作道路,一是他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道生专栏我的遇见23魂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