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系沃土写苍生追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何申
TUhjnbcbe - 2020/12/15 14:11:00

2月21日15:15

点击蓝字
  何申,原名何兴身。年3月,年仅18岁的何兴身,告别繁华的大都市天津,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与一群同龄人乘车离开家乡,辗转来到承德地区青龙县大巫岚公社插队,成为一名当时的“知识青年”;在塞外偏僻的山村,每天与当地社员完全一样的生活,听生产队长敲钟下地,晚上收工回来自己做饭,每天挣工分过日子。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他过了五年。


  在知青的岁月里,那是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样贫乏的年代,塞北山村雄峻的山川,广袤的田野,纯朴热情的乡亲,成为他孤独寂寞生活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他埋藏在心底的文学梦想。他爱这瘦瘠的土地,带给他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胸怀。在每天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之余,他开始文学创作,用县文化馆的手摇印刷机打印出来自己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发表在当时的县级文学刊物《青龙文艺》第一期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恢复工作,重新恢复考试招考大学生。何申因为插队期间表现好,被推荐参加了高考。在青龙县中学,他坐在一人一桌的考场上,经历三天三场的正规考试,终于考取河北大学中文系,成为全县知青中唯一一个大学生。


  在河北大学读书三年里,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机会,他读到了许多文学名著和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原本以为到了保定读书,毕业后可以回天津。没想到等到年大学毕业,因承德是贫困地区,要求本地送出的学生必须回去,何申又被分回了承德,分配到承德地区“五七”干校当教员,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一名哲学老师。然后娶妻生女,在承德安家落户。


  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农村蔓延到城市,从沿海吹到内陆。


  身居塞外小城的何申也亲自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变化。他当时住在单位十平方米一间屋的筒子楼里,因为住在一楼,窗外面临大街;塞北小山城,往昔寂静的街道,变得喧哗起来,每天车来人往,喧闹沸腾,筒子楼后是一片新兴的农贸市场,熙熙攘攘,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简直就是一幅塞外市井生活鲜活的画卷。他没把世俗的生活的喧嚣当成烦恼,而是变成体验生活的机遇,每天早晨天亮起床,迎着朝霞出门,走进吵杂沸腾的农贸市场,看菜农把鲜灵翠绿的青菜摆上摊位,看乡下人摊开一布袋一布袋的自家粮食高声叫卖,看穿着油渍麻花的商贩把才宰的冒热气的白条猪用小拖拉机送来,然后利落的拖上案板,举起利斧一劈两半,扒板油,剔排骨,割里脊,卸后臀。然后再听着老百姓与商贩们讨价还价,小摊的老板和顾客们神聊胡吹。


  远离了青龙山村的山川田野,走进鲜灵活现的火热世俗生活,何申找到新的创作素材,回到家拿床沿当桌子,埋头伏案把每天看到的人间烟火市井百态写进中篇小说《孔家巷闲话》在河北《长城》杂志上发表。 


  转眼到了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何申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何申在《我的选择》中写道:“新中国走过三十年,历经坎坷再扬航帆令人振奋,而我,三十而立,家已有,‘业’何在?看来到了该给自己制定人生奋斗目标的时候了。……于是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即业余时间主要干一件事:写小说。我自幼喜爱文学,有过当作家的梦想。想着我从天津原英租界洋房一路走来,多少往事萦怀,开笔写来,并不费力。然而作品屡投少中,难得发表。就这样,一写三载,浓发渐稀。虽生活窘迫,但穷而弥坚。总结思考,道理明了:囿于小我,很难成功。只有胸怀天下,接近民众,感悟时代,才有收获。”


  有了立志要当作家,要为人民写作的愿望后,面对80年代澎湃激情的生活,何申热血沸腾,每天笔耕不停。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下班进屋还有十分钟吃饭,伏案就写十分钟。家里住的屋子小摆不下桌子,坐小马扎,在床边上写,在凳子上写,后来买了缝纫机,在机面上写,如醉如痴。一旦写起来,什么人声车声炒菜声高压锅声,消失的无影无踪。为了记录生活中遇到的素材,他还随身带个过去学生用的纸夹子,夹着稿子,走到哪写到哪。


  年,何申离开三尺讲台,到承德地委宣传部当了一名干事。然后升任科长、地区文化局局长、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后来,担任承德日报社社长、*委书记。


  他工作的区域从一方讲台变成广阔的宣传天地,职位也从一名普通的宣传干事升为正处级领导。但是,他内心对文学的执着历久弥坚,他对基层乡镇干部和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他们命运的热切
  找到了创作的方向,何申开始从小我中跳跃出来,眼界逐渐开阔,从城市重新走进燕山腹地,走进塞外山村,他热切
  “何申心无旁鹜,来到燕山深处,热切
  何申经历了由一个普通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县级领导的人生历程,所以他对普通的农民和县乡级的基层干部的生活格外
  他曾经说过“中国的乡镇干部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乡镇干部不简单。在农民眼里他们是个官。在当官的眼中,他们大概是再也不能小的官了,但他们身上的担子可不轻。他们在下面干的怪不容易的。我们不该忘了他们。”


  到了地委宣传部工作后,他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县及广大农村,经常下乡到基层调研走访成为常事。这让何申有了更多的亲近泥土的机会。当文化局长六年,年年都下乡检查文化站建设情况,全区二百多乡镇差不多都走到了。他热恋他生活过的山村,眷顾他生活过的同事老乡。


  何申的下乡,不是那种挂职锻炼,高高的居于上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猎奇心来俯视农民的生存状态,也不是那种浮光掠影似的猎取所谓农村生活的外在表象,而是始终与农民与乡镇干部处于同一生活层面,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对乡镇干部面临的问题投入
  他当过工作队长,在村里一住就是半年,吃派饭,一家一家吃,吃了一遍又一遍,整天置身于各种矛盾各种人中间,事过之后,他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体验,还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使命感融入到作品中。他深刻反映出农村干部在改革进程中的奋斗和迷茫、希望和烦恼,以及他们背负的历史和现实重任,真实地描绘出农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欲望和追求,以及造成他们人性劣根性的各种社会因素。


  有一年,他在《中国青年报》看到一篇新闻,两位农村姑娘承包荒山,立志要让荒山变绿洲,记者问那婚事咋办?姑娘戏言:谁有志绿化荒山就嫁给谁。文章发表后,很快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更有十数人为姑娘的崇高所感动而千里寻姻,一时竟成了县里的头号新闻。何申立刻去挖掘素材,盛夏夜晚,何申在县招待所灯下看信到天明,不觉脚被毒蚊子叮肿,转天打针继续采访,写出短篇小说《春水岭的新闻》。在某县为致富能手披红挂绿骑马过街表彰时,和电影《青松岭》里钱广的原型一路来到他家聊了半宿,回来写出《晚霞染红青杏沟》,在省报副刊发表。


  年,参加本地电视塔建设争议调查组,连开了二十多场座谈会,个别谈话无数。又坐铁斗缆车到高山微波站去查看,那天漫天大雪狂舞,身边是百丈深渊,一根细钢丝拉着滑轮吱吱作响,同行人当时差点就犯了心脏病。回来后在单位写调查报告,何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回家就开始写小说。斗室夜深,人坐马扎,方凳为桌,背对床铺,报纸遮灯,很快写出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云雾缠绕铁塔》,转年在天津的《小说家》发表。由此他悟出门路:只要认定生活是老师,作品发表就不难。


  年夏抗旱,他在电影《锦上添花》里小火车站所在地兴隆县六道河子乡的大车店住了半个月,整日和乡干部一起往各村跑,回来几晚便写出中篇小说《乡镇干部》,在《长城》杂志发表;“编者按”说:这是一篇描写乡镇干部的“原汁原味”的佳作。《中篇小说选刊》很快转载。随后,《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村民组长》《一乡之长》《穷县》《穷乡》等数十个中篇相继发表,被称为“乡镇干部系列”,各种选刊屡屡转载并获奖。评论家雷达著文说:“建国以来写乡镇干部的作品不少,但如此排炮般密集写作的,何申是第一人。”


  年春节,农村改革热火朝天,何申急于了解县乡干部年前年后的生活,正月十六一大早,便和报社的同事坐车去县里。天寒地冻路面结冰,车子从马路牙子哗哗出溜下去,下面是两层楼高的陡坡,被棵半人高的小树,把车绊住。打开车门,如同倒豆子般顺坡咕噜噜滚下来。他定定神,请来村民,将车顺坡溜下又开上公路,看见人车无事。他拍拍身上的土对众人说:咱们继续前行呀!到了县里先谈工作,再说遇险。大家抢着举杯压惊。何申说光压惊不行,还得提供点“干货”、“细货”,说一段喝一盅。结果那一顿饭他收获了二三十个小故事或精彩语言,讲的事怕忘了,他就顺手记餐巾纸上,下乡归来收获满满,后来都在《年前年后》里“原汁原味”地用上了。回到家开笔创作,写到一万多字时,接通知又要去省委*校学习。报到省里拿过钥匙,打开房间关门接着写,几天后便有了中篇小说《年前年后》,随即在《人民文学》头条发表,并加了“编者按”《何申的雄心》,说:“这雄心,就是要将乡村将农民一直写下去。”转年,《年前年后》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是河北省获“鲁奖”的首篇作品,并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小说选刊》优秀作品金刊奖。著名作家王蒙曾对这篇小说给予高度评价:“很久没有看到一篇作品能把当代人和生活写得这样真实、全方位、千奇百怪、眼花缭乱、哭笑不得而又充满活力、充满善良、充满希望。”他说这部小说真像一部“当代农村乡镇的《清明上河图》”。


  同年,《小说选刊》杂志社与河北省作协在北京召开“河北三作家作品研讨会”,由此,何申与谈歌、关仁山被称为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


  何申说:“在伴随新中国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曾有过几次‘重大’的自我选择,选择的结果是:面向乡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作品回报塞北这片沃土。”


  何申对于他生活的承德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何申说:“津门故里是我梦中思恋,塞北乡村则是我心灵家园。”


  “塞外三千里,山川三万条。山庄三百年,生活三十载,创作三十年,于是,才有了我的作品、我的今天……”何申在《寺前往事三十春》这篇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大奖的随笔中,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果把何申四十年来创作出的数量巨大的文学作品比作群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山峦中耸立着“塞外乡村”与“热河市井”两座高峰,而其间所饱含着的作家对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的热爱之情,则是一脉相承,从未也永远不会改变的。


  在写乡村系列的同时,何申开始
  年,面对新世纪,面对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热河城,何申心里念叨着“且把他乡当故乡”,从元旦开始,以半个月一个中篇、十天一个短篇的速度,连续写出十个中篇十个短篇,随后,进入年,这批“热河系列小说”就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闪亮登场。《热河会首》《热河傻妞》《热河春梦》《热河残梦》……读者惊讶地看到了热河的“另一面”:曾经的官员、会首,以及大兵、闲人、剃头匠、打烧饼的、卖粮食的、摆地摊的、下岗平民等众生相。生动表现了承德人勤劳质朴、古道热肠、多才多艺、与世无争的性格。这些作品,也成为何申文学画廊中一道极富地域特色的风景线。


  据说,当年《承德群众报》连载《酒仙桥边风流巷》时,曾令不少人每天在单位收发室等着报纸来先睹为快。


  何申说:文学创作是可以作为终身的目标去为之奋斗的。眼下年轻人要写出好作品,首先抗得住各种“诱惑”。现在条件好了,但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喝酒打麻将上。再就是要走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最好参加到某项工作中,比如现在搞扶贫,你就当个扶贫队队长,去村里干一年。去了别想写作,就想工作。等工作结朿了再写,保准写出好东西……说这些意思是,既要“深入”,还得“身入”、“心入”。


  何申说:“我感谢文学,她让我贴近人民,跟上时代,远离权钱,守住纯真。”


  出生在天津市的何申,长在“老城里”和“五大道”,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外来的西洋文化,都曾给他以熏染。祖籍东北的父母不仅以豪爽乐观性格影响他,还教育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年,33岁的何申被任命为承德地区文化局局长,成为全区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他在文化局长任上勤奋敬业、开拓创新,全区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喜人气象。随后,他又在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承德日报社社长岗位上,奉献着激情和智慧。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何申大量的作品都是任职期间创作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处理工作与创作关系的?又哪来的时间写作呢?何申的回答是,“把别人喝酒打牌跳舞唱歌的时间全用到创作上了”。很多年里,每天看了新闻联播节目后,必须写上几千字才能休息。他又是文学界出了名的“快枪手”,一部中篇多则半月,少则十天,一稿即成。像《梨花湾的女人》这样一部30万字的长篇,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把文稿交给出版社付印了。

 退休以后,何申还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新浪官方微博上开了“老何说山庄”专栏。每个星期固定发表文章,宣传承德。何申说:避暑山庄体现的是一个王朝的盛世和理性,属性不是双鱼座也不是处女座,而是正能量。如果游客想了解一个王朝的强盛开阔气象,和一个皇帝宁静致远的逻辑思维,请来承德避暑山庄“闲逛”,必有超过故宫“给你10分钟”一游的收获。


  在《承德日报》热河周末上开办的“老何妙文”专栏,历时五载,已刊发余期。这些随笔作品直面社会热点和百姓生活,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成为众多读者每周必读文字。


  何申倾情为这座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写下《避暑山庄赋》“滚滚濡水,八万载远古激荡;巍巍紫塞,秦汉唐一龙腾翔。热河宝地,碧毯曾为牧马场;滦阳故里,上营把酒观夕阳。山川三万条,三万聚精华,武烈相伴古泉;岁月三百载,三百生奇境,山庄美名绵长……”何申把自己对承德的无限热爱洋溢出来。他说这种爱已经铭心刻骨、融入血脉了,每次从外地回来进入承德境内,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他都格外兴奋冲动,回到家中便文思泉涌……


  有的作者说:何申像深耕于广袤田野上的老黄牛,不知疲倦的用自己的真情语言诉说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字里行间表现着一个秉笔知行、钟情家乡与人民,钟情故土与历史文化的作家赤子情怀。


  这些年来,何申老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文学》《小品文选刊》等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在《今晚报》《燕赵都市报》等都开设了专栏,发表一系列表现承德乡村与城市的岁月印记的散文如《热河,热河》《白荞面》《场院的变迁》《吃派饭》《山乡记忆四题》《大山里的电影》等,其中《花楼沟遐想》以金山岭一段古长城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既聚焦历史上长城南北人们友好交往的历史,又聚焦京冀发展上曾经有过的不平衡,心系故土的担当情怀令人敬佩。


  何申不仅是驰誉中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还是一位擅长琴棋书画多才多艺挥毫泼墨的书法家。


  年春,何申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从此,他又开辟了一片崭新领域,并取得令人钦羡的成绩。《避暑山庄赋》和《热河一梦》等作品在《人民日报》《当代》等报刊发表后,广被读者传诵。何申的书法也如其人,大气雄健,奔放潇洒,已成当代中国作家中书法名家代表人物,常应邀参展并屡屡获奖。何申出口成章,即席成文,情之所至,笔墨传神。他撰文的《二仙居旱河整治记》《热河繁盛图》(说明)等作品,铭刻今事,传留后世,让人读之愉悦,收益匪浅。许多场所和个人,也都以能够展示和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倍感荣耀。


  何申,因其人格魅力及文学艺术造诣,理所当然地成为承德光彩夺目的文化名片之一。


  何申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六、七、八届),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评委。可以说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大腕”,但他非常平易近人,关心承德地域文化发展,对推进承德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学创作是基础。而文学创作的关键,是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何申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承德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在国内产生影响,一是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家,二是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作家靠作品说话,作品为作家为本地扬名。那时,每年都请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来承德讲课,并举办文学讲习班,使不少文学爱好者由此产生“飞跃”,成为我市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当下,社会各界应该大力关心扶持文学创作,为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提供园地,为他们学习进修创造条件。对崭露头角、具有潜力的骨干人才要重点培养,老一辈文学领*人物还要为承德文学事业兴旺发展继续放热发光。


  总结自己的创作历程,何申深有感触:一个作家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主动承担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时要扎实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肯于吃苦,甘于寂寞,心无旁骛,矢志不移,这样才能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为国家也为承德的繁荣发展助力增光。


  何申说:“人生七秩,喜逢新中国七十华诞。安稳幸福的晚年,不免又常常生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忘初心再扬鞭之感。面对未来,我的选择是,继续写下去,用手中这支笔,回报我的几次选择。”


  雪后初霁,阳光终于从阴云中穿透出来,温暖的照射着大地,道路上的积雪在悄然地融化。承德的天空,像过滤一样湛蓝清新,整齐的街道虽然缺少了往日的喧嚣,但更显出小城的静谧安祥;虽然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过去,“春风解冻,温润散发为雨水,”距离真正的春天来临已经不远了。


  就在此文即将付梓之际,惊闻何申老师驾鹤西去,悲痛之情难以言表。仅以此文,表达我们对为中国文坛做出贡献的著名作家何申表示崇高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来源:承德市文联

作者:刘英、韩中山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系沃土写苍生追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