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陈力吧》,版权归原作者马竟雄
(作者前言:找到26年前的旧作,重新录入,陆续发给陈力的歌迷们。为的是让大家更多了解陈力成长过程中的细节。时间太紧,没有校对,有个别文字差错,请原谅。)
她把自身的不幸,织进“红楼”插曲,唱出了哀婉凄切的血泪歌;她以执著的追求,日臻娴熟的技巧,拨响了开拓奋进的前奏曲;几多风雨,几经坎坷,几番奋斗,铺就了事业成功的道路——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演唱陈力
出谷黄莺唱“红楼”——记陈力
作者:马竞雄红日溢血,层峦滴翠,山岚迷蒙,奇石兀立。空灵飘渺的《无字歌》起了——渐渐地,由远而近,把片头“红楼梦”三个鲜红的大字,推向屏幕中间。不着一字的咏叹,余音袅袅,包容了千愁万绪——是悲悼,是追怀?是感慨,是惆怅?电视机前的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评,然而要想准确表达出来,却又难以尽述。难怪契诃夫这样说:“任何文学家的语言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要表达,只有靠音乐家了。”人们钦佩——文学大师的名言是这样精辟;人们感谢——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的“红楼”旋律是如此精美;人们欣赏——陈力清纯的歌喉,把这容量丰厚的歌曲,唱得那样传神。然而,当你沉醉于回肠荡气的歌吟,被它引入红楼胜境的时候,亲爱的读者,你是否知道她,演唱者——业余歌手陈力在声乐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尽管没有出生在艺术世家,陈力却有着良好的音乐天赋——“音色优美,声音很纯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音乐编辑郭融融对陈力这样评价。
陈力的母亲,一名工厂的会计,是京剧迷;父亲,长春卷烟厂的厂长,酷爱围棋和集邮,经常与扶桑同好鸿雁往还,交流技艺。良好的家庭氛围,无疑给了陈力文艺上的熏陶,谁知也为日后种下“祸根”……
中学时,陈力的歌声在同学中就小有名气了。长影乐团是她心中的圣殿。“文革”中长大的陈力,也许没有看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山上的来客》这些影片,但这个酷爱唱歌的姑娘,却熟悉“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的旋律。她知道,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都是这个乐团的杰作。她期待着有一天,自己的歌声也会飞上银幕。
年,她惴惴不安地来叩这圣殿的门了——长影乐团学员的考试顺利通过!意外的成功,使十几岁的陈力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多年编织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却在倾刻间化为泡影——当时,陈力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况且常与海外通信,自然就有“特务”之嫌——单位不肯出“政审”证明。打击,没有使陈力动摇。年,她接着考长春市京剧团。嗓音太动人了,剧团舍不得这块璞玉被湮没,他们没有要“政审”材料,破例收下了这棵好苗子。紧锣密鼓,亮嗓高腔,陈力扮上了“样板戏”的主角:李铁梅、柯湘——一唱就是5年。舞台经验的积累,多年行腔吐字的训练,都为她以后走上歌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东西。
谁知,一次练武功不慎摔伤,迫使陈力告别了舞台。年,她来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了化验员。挫折,磨练韧性。她不怨天尤人,工作之余更加勤奋地练唱,把自己的苦闷,自己的希望,自己的追求,都寄托在歌声里,撒向蓝天。默默地吞咽着生活的苦涩,反而使她的嗓音出落得更加甘甜。她的身影又出现在业余演出的舞台上、屏幕中。在吉林省和长春市举办的声乐比赛中,她多次获得一等奖和优秀表演奖。在汽车制造厂建厂30周年庆祝评选中,陈力是文艺功臣。然而,在她的心底,依然编织着放歌银幕的梦……
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型记录片《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王立平写词谱曲,创作了主题歌《长春春常在》。高人出高招:这支歌由汽车工人演唱,不是更有意义吗?当时,王立平创作的歌曲《太阳岛上》、《潜海姑娘》正风靡全国,陈力久仰这位著名作曲家的大名,却从未谋面;她作梦也没有想到,王立平会“相中”自己的歌喉。还是那年“五一”节,王立平在长春的一位导演家吃饺子,9英寸电视机的屏幕上,正播放长春职工文艺汇演录像。一个圆润的女高音倏忽而过,给王立平留下了印象。磁带调来了,一盘盘在旋转。王立平侧耳细听——“就是她!”王立平眨眨眼睛,自信地笑了。他凭着音乐家极富鉴别力的耳朵,终于把不知姓名的陈力挖了出来。有人说这是巧合,有人说这是机遇;但如果没有王立平的聪耳识才,没有陈力的潜心求索,这巧合,这机遇,又怎能成为现实?就这样,陈力从长春汽车制造厂的化验室,走进了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多么艰难的起步!第一遍录音,陈力紧张得浑身出冷汗,手脚哆嗦,嗓子发干。失败与成功之间,天平的指针剧烈摇摆。陈力暗骂自己不争气。前奏又起了。她调整自己的情绪:放松,再放松!天生丽质的好嗓子,加上百场业余演出的经验,陈力的歌声合拍而出,朝气勃勃,悠扬流畅,饱含着对故乡汽车城的一片深情:“长春长春春常在,春花处处开,春光明媚汽车城,春满家园谁不爱?报春的汽车一队队,满载春意通四海……”歌声,如沐春风;掌声,在录音棚腾起——成功了!新的生活向陈力敞开了大门,她的心里充满春光……
年春节,喜庆鞭炮的硝烟未散,陈力就乘上了进关的火车。大年初二,她要赶到北京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录制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即将上马。闻名中外的文学瑰宝如何再现屏幕——全国瞩目。几十名少男少女汇集在圆明园,一个个明眸皓齿,正值青春韶华,未来屏幕上的宝玉和十二金钗将在他们中间产生。一派花团锦簇,富贵温柔,激烈的竞争也暗暗展开。讲习班——周汝昌、王朝闻、胡文彬、李希凡等专家来了;编剧周雷、周岭来了……深入浅出的讲课加上琴棋书画的操演,陈力如饥似渴地吸收。竞争,处处存在。王立平担任全剧音乐创作,倾尽心血,十几首插曲由谁演唱?他有资格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人选——机会千载难逢,许多歌唱家和有名的歌星都跃跃欲试。王立平想的是,要一个全新的声音与观众见面,可是名不见经传的陈力能否挑起这副重担?人们还要拭目以待、洗耳“恭”听。6月19日,陈力终生难忘。这一天——首次录唱主题歌《枉凝眉》,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好事多磨。剧组成立不久,百事待举,难免考虑不周。头天晚上——长途奔波,好容易从圆明园赶到市内旅馆,谁知阴错阳差,几位男士半夜敲门,闹了一场虚惊。当天上午——录音棚里,乐队一录就是几个小时,陈力酝酿好的情绪,在焦急的等待中消失殆尽。中午——四川辣味担担面。辣,对于一位马上录音的歌手,又是什么滋味?还好,这一切总算熬过去了。下午,陈力站到了话筒前。唱好《枉凝眉》,用情是关键。然而,一个肉长的嗓子,要唱出曹雪芹的嗟呀,王立平的嗟呀,还有她陈力自己的嗟呀,怎一个“情”字了得?空与幻,怎样表现——声音薄如蝉翼?渺似轻烟?情,怎样唱出——民族形式?通俗唱法?意境如何表现——警幻太虚境?温柔富贵乡?但这一次,毕竟不是上一次了。陈力拿到乐谱两个月来,王立平几乎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指导;为了找到演唱的最佳分寸,师生二人一次又一次地切蹉琢磨,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终于启齿了:“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挂?……”哦,空劳牵挂,枉自嗟呀,声波微颤,余音绕梁……还没走出录音棚,陈力的手脚都软了。她焦灼不安地等待,等待着专家们、老师王立平及“宝黛钗”诸演员的评判。陈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众人的热烈称赞,把她引进了“红楼梦”的脂粉群中。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这两位全力鼎助《红楼梦》的老人,对陈力的演唱尤感兴趣。从此,王立平挥泪而写,陈力挥泪而唱,曹雪芹笔下一首首诗词变成哀婉凄怨的歌声,飞上了荧屏……
年陈力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唱《枉凝眉》
大观园来了“解味”人。繁花冷月幽僻处,冉冉芭蕉旭日前,陈力徘徊、流连。她手不释“红楼”,一回回从头精读到尾,如是者三;其中的诗词曲令,更是反复咀嚼,烂熟在心。二百多年的距离缩短了,她一步步把握了“红楼”插曲总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她沉醉于宝黛的不幸,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然而,自身的不幸却突然袭来:病魔掌攫住了她丈夫——一位小提琴演奏员的生命!她悲切切、急匆匆赶回长春,但是晚了.......。此刻,人在自然的威胁面前显得如此软弱,陈力8个月守候床头,精心料理,却回天乏力。眼睁睁看着他溘然而去,拦不住,唤不回……5年来朝夕相伴,5年来同苦共甘,如此猝然分手,陈力如堕深渊。她是个内心感情丰富的人,怎能承受这沉重的打击——那年,她才28岁。丈夫的琴音,依恋地萦绕耳畔,如泣如诉,不绝如缕;孩子稚嫩的哭声又突然将它打断:“爸爸,我要爸爸!”看着4岁失怙的女孩,陈力的心碎了。有人劝她:“你看孩子多可怜,算了吧,别整天到外面乱跑不务正业了。你是母亲,应该尽责任!”孩子——事业,痛苦的抉择。陈力不愿意就此消沉,一蹶不振。她认准了的路,决不回头!尽管她当时无法预料:这样走下去,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要分手了,孩子大哭,舍不得妈妈。陈力泪眼汪汪,迈不开双腿。什么也没说,陈力的母亲默默地揽过了孩子。这,就足够了——妈妈支持她,理解她!
有人说,阅历,也是一种学问。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陈力的感情深沉了。她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揉进“红楼”插曲,歌声更加动情。
年陈力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唱《题帕三绝》
中国电视剧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一个歌唱演员跟随摄制组整整三年。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陈力全身心投入她所钟情的红楼“梦”中。这一梦梦得好沉呀:苦辣酸甜,尽在其中。有一段时间,她没有固定住处。主食,经常是方便面,一连八十几包——现在想起来就发怵!歌唱演员都知道:练声,没有琴容易跑调,纯粹是冒险。——陈力没有,练声却不能间断。一个小小的圆形校音器,为她立了大功。旅馆——大观园——四川外景地,陈力每天对着校音器,练功不辍。中秋佳节,思念孩子的缱绻情思,录音不顺,难以排遣的无名烦恼,都被她化为歌声,对着校音器尽情倾吐。3年来,她与这忠实的朋友形影不离,演唱基本功有了长足进步。3年来,她不为跻身“歌星”行列而哗众取宠,不为贪图安逸而寻求“捷径”。她只是企望着:以我们民族的唱法表现浓厚的民族情趣,通过自己的歌声,加深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甘于寂寞,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
电视剧《红楼梦》片段《枉凝眉》演唱陈力
年陈力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唱《葬花吟》
年6月,难忘的哈尔滨之夏。
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专家和国内的红学家联袂而往——《红楼梦》国际研讨会为这座北方名城增添了光彩。红楼梦艺术节同期举行,有关“红楼”的各种艺术形式荟萃一堂。节目——越剧和舞剧《红楼梦》、京剧《红楼二尤》、京韵大鼓《祭晴雯》、相声《红楼百科》——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演员——骆玉笙、童芷龄、陈爱莲、苏文茂——群星烁烁,光耀艺坛。使陈力感到惶恐的,不仅是和这么多著名艺术家同台演出,更主要的是,她演唱的“红楼”插曲将走出录音棚,在电视剧播映前,面对面直接接受观众的检验。她的节目,打头阵。庞大的乐队,拉开了架势。合唱团,由黑龙江省歌剧院和哈尔滨歌舞团组成:位专业演员,副训练有素的歌喉,为她伴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女声合唱,委婉、凄凉、感伤……陈力酝酿着自己的情绪:落红满地,怎不伤情?泪光鬓影,愁肠百转——花丛中,走来了袅袅婷婷的林黛玉:独把花锄偷洒泪,阶前愁煞葬花人!载着满腹感慨飞出的,是陈力的独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歌声轻而不飘,一唱三叹,蕴含着寄人篱下的辛酸,惆怅。男女声互相衬托,对答,全曲一波三折,连绵不断地趋向高潮——
年陈力在《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唱《葬花吟》
合唱队众星捧月,在作“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反复。陈力积聚着自己的情绪,调动自己的功力,准备最后的冲刺——长达五分钟的《葬花吟》,将在她的独唱“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再反复中结束。乐队在轰鸣,陈力的歌声在体育馆大厅回荡。长达数拍的“亡”字,如素练急抖,似飞瀑流泄。颤音,唱得饱满匀称,酣畅淋漓;歌声,是情的迸发,泪的飞溅!一曲甫毕,鸦鹊无声。继而,全场轰动了——热泪和着掌声。一向矜持的专家也动了感情,他们纷纷评论:陈力唱出了红楼众芳的凄惨命运,唱出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们中还有人连续几天到场,特意听这首《葬花吟》。她赢得了信任——开始,只安排她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唱《无字歌》和《枉凝眉》;后来,她得到了演唱电视剧大部分歌曲的权利;最后,王立平把剩下的《红豆曲》、《聪明累》、《紫菱洲歌》也交给了她——12首插曲全部由她演唱。许多演员找到陈力,请求她为他们的画面配唱时唱好点。陈力笑了:为谁?为《红楼梦》!她能不尽心吗?
陈力电视剧《红楼梦》剧中饰演柳嫂
为了《红楼梦》,陈力不计较角色大小:她高兴地在剧中扮演了柳家媳妇。《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几十人,一个个珠围翠绕,穿绸著锦,屏幕形象设计得雍容华贵;连底下的丫环、婆子,甚至刘姥姥头上也有必不可少的装饰。而柳嫂是唯一不着簪环脂粉的女性,试妆时,化妆师还把她脸上的底色一次次加深。为了演好这个只有几十个镜头的小小角色,陈力认真准备,写了长达15页的人物自传。由于掌握了人物性格,实录时一次通过。在《红楼梦》剧组“散伙”会上,人们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该片总剪辑,我国著名剪辑师傅正义穿过人丛,找到了陈力。他从剪辑工作的角度称赞陈力的歌为《红楼梦》增添了光彩,说她演的柳嫂在表演上也很松弛。
陈力近照
12首插曲,犹如12颗珍珠,镶嵌在荧屏上。陈力唱人物,唱情感,唯独不表现演员自己。这样,反而成就了她的特色,也就是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的演唱特色——古典美:典雅、清丽、端庄、质朴;悲剧美:缠绵、委婉、凄切、情真,所有这些,又都蒙着一层淡淡的哀愁的薄雾。人们说,陈力唱出了乐谱上没有的东西:《分骨肉》,探春的悲歌。生离胜死别,几许骨肉情?抑郁而发的“一帆风雨路三千”,积蓄着歌者的切身体验。对女高音来说,开头的音域低,光用声音唱不出这样的光彩。结尾处,“奴去也”高屋建瓴:音域跳荡大反而不用颤音:声音放开了,似令人断肠的倾诉,如呼天抢地的嚎啕。《题帕三绝》,抛珠滚玉。每句结尾一字,都用“硬弯”,弯弯如溪流九涧,顿挫生情。愁怀,难以排遣;伤情,拂去又来。
年陈力在十大作曲家音乐会上演唱红楼梦插曲
《红豆曲》,爱情的诉说。歌声,擒纵有度,欲断又连,排比递进;情思,缠绵缱绻,任凭刀砍斧剁,它恰似“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叹香菱》的叹惋,《晴雯歌》的牵念,《紫菱洲歌》的依依别情、凄凉冷落,《秋窗风雨夕》的寂寞孤苦、万种闲愁,陈力都唱得有情有致。还有《聪明累》,王熙凤的判词,风格与其他曲子自然不同。导演和王立平耐心启发,陈力终于把握住好总的基调。歌声,成了讽刺、惋惜、批判的共同载体。有人预料,它将成为《红楼梦》中最流行的歌曲。
年9月陈力担纲北美《红楼梦》交响音乐会独唱
电视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说,《红楼梦》插曲蕴含着演唱者的深刻理解,一方面由于曲子写得有魅力;另一方面,演唱者赋予歌曲的感情也不能抹杀。
陈力,却把这些归功于老师和关心她的人们——《红楼梦》插曲演唱难度大,对演唱者提出的不是一般要求;陈力虽有天赋,毕竟没受过专门训练,这中间的差距怎样弥补?——有人做伯乐,人人是园丁,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地当着铺路石。王立平,写旋律的高手,同时又是最严厉的老师。他呕心沥血吟成的曲调,每小节都精心设计,拖腔、颤音、拐弯,十分的讲究。十几首歌字字有弯,有的一字数弯,跌宕迂回。唱不好,怎能表达真挚细腻的感情?他带着陈力,从培养情绪到练习发声,一个弯一个弯地“抠”,决不为一时达不到要求而降低标准。有时温文尔雅的王立平也会急躁,陈力下了功夫收效不好,也会哭鼻子,但为了艺术,师生二人总是一遍遍推倒重来。录音棚里,陈力到处拜师。她虚心地向音乐编辑和录音师讨教,大家也乐于指点这个诚恳的年轻人。有时,为求最佳效果,陈力唱好一句,录音师录一句,再选最好的合成,精益求精,不厌其烦。为录好“红楼”盒式磁带,大家一起熬了9个日日夜夜。最后一天,一位音乐编辑太累了,一头栽倒,摔坏了鼻骨。当人们从盒带中欣赏陈力的演唱时,有谁会想到,竟有默默无闻的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当然,还有剧组的信任。年,陈力得了气管炎和会厌炎,久治不愈。几次进棚试唱,力不从心。剧组整整等了她3个月。诚然,重新寻找合适的歌手固然不易,但这3个月的等待,是对陈力的最大信任,增强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使陈力难以忘怀的,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上上下下对她的支持。陈力是化验员,唱歌不是她的“正业”,而各级领导和众多的同事们却为她创造条件,解决实际困难,扶她走上了歌坛。没有这个坚强的后盾,就没有陈力今天脱颖成才的可能。人们啊,从这里又能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
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34周年。陈力放弃了其他演出,连夜赶回了她所热爱的工厂。容纳千人的厂工人俱乐部里,一曲《两地书——母子情》,抒发了陈力的万千感慨。歌声中,分厂工会主席张瑞云护送她第一次赴京录音的镜头,又一一闪现……
在长途的跋涉中,有这么多人“推一把”,陈力说,她有她有幸福。
年5月,《红楼梦》打入香港。剧组赴港参加首映,掀起一股“红潮”。歌曲在一部电视剧中占了如此的比重,人们自然关心它的演唱者。她没有作过多的修饰。一袭黑色的长裙短袄,显得那样稳重端庄,只有上衣缀满深蓝暗紫的光片,为她增添了几分典雅华贵的气质。还是那曲《枉凝眉》,又一举征服了香港观众。歌声才落,亚洲电视台里的电话铃声响成一片。歌迷们纷纷称赞,说她为香港歌坛带来质朴清新的气息。荣誉接踵而来——“亚视”邱老板专门邀请她再次赴港演唱;电视台艺术总监高亮激动地挥毫题字,给她以“出谷黄莺”的美誉。亲友们出面挽留了。在香港定居的表姐劝她:留下吧,你在香港肯定能唱红。有人甚至替她作了具体设想,提出优惠的条件。陈力笑着婉言谢绝了。黄莺,要栖息在最适宜她歌唱的绿原密林里。****
记者马竞雄当年采访陈力
一曲“红楼”的奉献,使她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是最高的奖赏。《红楼梦》播放期间,观众来信似雪片飞来,有的寄来热情的赞扬,有的要求购买磁带……一些人不知她在北京的住址,就把信邮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里汇总打成包裹,再辗转寄回北京……有人说,“红楼”插曲的一个个音符,就是一声声意味深长的叹息;现在,这声声叹息,已经获得了最理解它的知音。
今年7月,剧组参加“红楼文艺晚会”,下榻在天津科技咨询大厦。那里的外籍工作人员受到陈力歌声的感染,竟然用汉语学会了《枉凝眉》。听着海外知音纯熟的演唱,陈力的眼睛湿润了。
《人民日报》、《新民晚报》、《今晚报》、《北京音乐报》等纷纷报道了她的事迹,人们这才知道她是业余歌手,意外之余,寄来热情的鼓励:希望她能成为专业演员,以便有更多的机会为人们放歌。现在,首都一些文艺团体也向她打开大门……一曲“红楼”的奉献,延伸了陈力的艺术之路。几年来,歌声随她走遍了哈尔滨、大庆、南京、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在全国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她获得了业余组新人奖。她演唱的《假如天空没有飞鸟》,被选送到联合国。最近,“红楼”磁带飘洋过海,新加坡也响起了《枉凝眉》的歌声。在荣誉、掌声和摄像机的镜头面前,陈力依然是那样谦虚,那样诚恳,那样文静。尽管演出和录音的邀请应接不暇,她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却是进修和提高。这个初出茅庐的业余歌手清醒地知道,在艺术事业的追求中,她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歌未尽,路正长……年7月24日于天津。
马竟雄——曾任《今晚报》文化编辑、记者,现为经济新闻部主任。
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名专栏奖。
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被中国记者协会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课题专家,创立新闻专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市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