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邹德萍,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创作,用笔名:邹文、田萍、苏北、林海仁等,共发表刊播各类文章作品二三百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市场报、中华魂、炎黄春秋、世纪风采、情系中华、蓝盾、乡土、今古传奇、新华日报、广州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全国主流及省市报纸杂志刊载。在竹海文艺、灌河文学、沿海文学等发表一批。获得省市新闻奖50多项,其他奖项30多次。
查处为何总在曝光后(杂谈)
文/苏北
今年“”是迟到的,曝光的总是人们所期待的,但用敌敌畏农药杀死其他生物,而后养殖海参还是大大出乎人们意外。被人们称之为“毒海参”的,究竟毒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确信的,即海参具有抗药性,可以适应敌敌畏了,那么,海参活体和干品含有多少农药残留,又不得而知了。我们看到“”一曝光,农业农村部和当地省市县确实雷厉风行,查处查封查办忙得热火朝天。据7月19日《经济日报》消息:青岛市即墨区已有5名领导干部被立案调查,看上去非常重视,非常果断,非常吸引公众,而查处为何总在曝光后的疑问却挥之不去。
我在10年前曾就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写过类似的文章,国家质检总局和上海市都明确表示,涉责部门要联手协作,层层追查,查到哪公布到哪,让市民吃得放心。
让市民吃得放心,这不仅是市民的期盼,也是各级领导的期待,应该看到“染色馒头”没有了,而不染色直接用药的毒产品却又冒出来了,食品安全始终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感觉。每天涉及百姓家庭厨房的食物链多达几十、几百种,酒店的则有上千种之多,有的是明目张胆的在光天化日下多少年了,竟然没被发现?人们要问了:没有曝光前相关的职能部门的人员在干什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市民吃得放心?例如:一年中,生产车间去过几次,个人作坊查过几回,各种小吃抽检几批,菜市场跑了几腿,超市干鲜货物验看几个,养殖现场内看过几眼……等等,这是网民责问相关职能部门的,我看问的好,问在点子上,也问在要害处。难不成一直被领导批评、百姓指责、部门表态的,那种桌子上考核、表格上检测、网络上填报的所谓监管还存在吗?还是借尸还魂后又伪装成新时代的执法形象呢?我看应该不会的,这些要求、环节、技术、举措、手段应该成为更好依法治“食”的综合能力,提高执法的水平,让人们吃得放心些。
说实在的,对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农药,违法使用者,不仅要查使用者,而且要追查生产销售者。近几年,问题食品还是不断,遭查处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被有良知的记者暗访和有正义感的媒体曝光后,即使是“问题食品”只要没被曝光就意味“平安无事”了。食品行业早就有行业潜规则,给食品上色、推迟标注生产日期、过期原料回收再加工等,问题是没有被曝光,但凡曝光的没有一起不让人胆颤心惊。
愚在想,央视记者暗访食品加工人员时,直言不讳的说:“我自己做的东西,我自己知道能不能吃。这个我自己不吃的。”自己加工的食品连自己都不吃,请问安全吗?但令人不解的是质量安全标志随便用,问题食品进超市几乎一路绿灯,街上小吃仅凭业主良心,连自己生产自己都不吃的食品(蔬菜、油、米、肉、鱼、蛋、奶、酒、调味品、腌制品、火锅调料等等)还有多少潜伏着安全隐患?我国早就有健全的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后新的食品安全法,在处罚上更严厉了,但不能把功夫用在事后查处上,而应该放在事前完善标准和提高门槛上,放在事中生产过程监管上,真正为老百姓当好安全“守门人。”各级基层组织和生产者都是“守门人”,“”只有一天,“守门人”要把天天变成“”。
过去馒头的变色,许多食品的变质,都是个别企业变坏,少数经营者变心,但根子却是执法和监管变味。只有多做马前事,才能少放马后炮,平时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多查查,何止于查处总在曝光后呢?!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我们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若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陈家声(阳光灿烂),江苏泗洪人,为中国酒业协会酒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末学习诗歌创作,出版有诗集《爱的旋流》、散文集《杯中日月》、文集《宿迁酒歌》。
顾问:凌峰
编委:杨增勤徐永群颜玉华谷将邱玲娜王甫海
总编:许尚明
投稿须知本刊是综合性文学读物,常年面向文学爱好者征稿。
1、作品须原创首发,拒绝同时投送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