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年代中国公关的自我矮化,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公关乱象,中国公关协会于年5月20日正式发布《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
《准则》的诞生是中国公关界是一件大事,人们期望通过这一文件,能够对规范公关人员言行,加强公关队伍建设,维护公关组织形象,都产生积极作用。遗憾的是,中国公关协会只是半官方组织,没有监督职能,所以《准则》只能是自律公约,在学术界讨论一段时间以后,很快就被人们遗忘。
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重启中国改革议程,中共“十四大”宣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是,中国公关经过几年徘徊以后,正式奔向市场体制描绘的广阔天地。当时,中国公关界的专业媒体纷纷乐观地预计,公共关系将在市场经济时代“如鱼得水”,以“公关小姐”为隐喻的职业形象危机,以“有偿新闻”为代表的职业道德危机,以西方“舶来品”为标签的身份认同危机,都将迎刃而解,成为过去。然而,浮躁的中国公关界并没有卧薪尝胆、洗心革面的精神,他们在90年代开启的“正名之旅”,最终还是宣告失败。
01
躁动的第二轮公关潮同很多行业一样,中国公关的“90年代”,其实是从年以后开始的。那年春天,邓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核心内容是彻底废除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政治局会议,表示要根据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年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京召开。会议确立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基调,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式明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公关界也闻鸡起舞,立即对十四大做出响应。《公共关系报》在10月30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迎接中国公关的春天》。文章认为:十四大宣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犹如一声春雷,让中国公关界听到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澎湃之声。新一轮改革使公关事业“柳暗花明”,中国必将在更大范畴、更高层次上需要公共关系。
年11月10日,第五届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议在桂林召开,45个公关组织的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们在发言中纷纷预测中国大地将涌动第二轮公关潮,这轮潮流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越80年代。当时正在桂林视察的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接见了会议主席团成员,他对中国公关界提出了三点期望:在经济上,公关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需要包括公关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在政治上,公共关系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政府沟通、协调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在体系建设上,内部公关是全部公关工作的出发点,是支撑外部公关的基点。他指出:“中国公关是一项充满希望的豪迈事业。”
年初,上海市捷足先登,在很多短的时间内就涌现出上千家“头脑公司”。“头脑公司”无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是以外部的视角和智慧,通过“出点子、给思路”,帮助企业解决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一时间,“用头脑去服务”成为中国公关界追逐的时尚。当时的“策划名人”董锡建,为“头脑公司”总结了六大职能:
一、政策协助政府研究、制定政策,促进企业掌握、活用政策。
二、形象塑造:为企业提供形象策划和公关活动。
三、产品命名:用一个好名字去开拓市场。
四、市场拓展:接受企业委托,开展市场调查,推广公关服务。
五、经营诊断: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把脉诊断开出药方。
六、代办服务:代理企业不愿意或不能办的事务,譬如促销、讨债、收集情报等等。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发表一系列宏篇巨制,为即将到来的第二轮公关大潮站台助威。什么“五千年文化之厚积薄发”,什么“人类文明和社会关系新创造”,什么“中国公关15年赶欧超美”等观点也甚嚣尘上。在这样的鼓噪下,中国公关的第二轮大潮正式到来。与十年前第一轮公关潮的讲座热、培训热、函授热、出书热、开会热不同,这一轮公关潮集中在策划方面,其社会热度和猛烈程度,比上一轮还要过分。
02
下海大*中的“三大王”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记者陈锡添采写的有关邓小平南方之行的通讯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纷纷予以转发。许多人从这篇文章中看到重启改革的信号以后,纷纷离开体制下海经商,其中包括孔东梅的丈夫陈东升,以及冯仑、王石、潘石屹等人。这批人后来被称为“92派”企业家,是年以来,利用政策的倾斜和灰色地带的存在,第一茬暴发户式的人物。
在下海经商的队伍中,中国公关业与陈东升为代表的保险业、冯仑等人为代表的房地产业相比,只是个被人家甩了好几条街的小跟班。尽管如此,这个行业在当年还是涌现出三位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是:“点子热”的代表何阳、“谋略热”的代表王力、“CI热”的代表余明阳。这三位虽然侧重不同,道法各异,但是却在媒体的帮助下,吸引了亿万人的眼球,让公共关系在全国范围内再次火了一把。
一、何阳与“点子热”
年,32岁的何阳砸了自己在化工厂的“铁饭碗”,投身于咨询策划。他的理想是立志把自己的“点子”商品化。
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位置发表新闻报道:《何阳卖点子赚40万——好点子也是紧俏商品》。文章认为:何阳能把“点子”和“策划”变现为“紧俏商品”是一件好事,国家允许买卖“点子”,也就是俗称的“主意”,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9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对该报道给予转发,鼓励知识分子要像何阳一样,打破体制束缚,开启智慧市场,投身到市场经济的主力*来。随后,各路媒体也竞相报道何阳和他的“点子故事”,《经济日报》更是送给他“点子大王”的称号。在超过上千家媒体一哄而上的报道中,何阳被塑造成“改革开放四杰”的之一。另外三位是天津大邱庄*支部书记禹作敏、民营企业家牟其中、云南红塔山集团董事长褚时健。需要指出的是,他们都因为触犯法律锒铛入狱,不知道所谓“四杰”应该作何解释。当时的何阳,还被新华社评为“影响新中国青年的十大英雄”人物之一,其他英雄有死人也有活人。他们是江姐、雷锋、张海迪、郎平、陈景润等等。死人可以盖棺论定,活人则有很多变化。所以这种评选是犯忌的事情,这一点后来在何阳那里也得到验证。
年以后,何阳被媒体塑造的样版故事有:浙江金华火腿曾为销路发愁,他指点说:“为什么不做成罐头呢?”据说,厂家为他一句话支付了10万酬金。他还建议一家灯具厂把台灯设计成爱国者导弹形状。原因是当时海湾战争正酣,爱国者导弹威震世界。后来,灯具厂的新产品在香港展会上大卖脱销,这个何氏点子价值6万。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何阳的点子》。该书号称是“企业家的必读书”,因此风靡全国。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何阳自传性图书《点遍全国》,仍然受到社会追捧。何阳应邀在全国各地演讲,门票高达元,远远超过港台一线歌星演唱会的价格。民营企业家求见一面,“即付三万”。我不知道当时的三万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但觉得这价码,就像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年央视春晚,冯巩和牛群的相声《点子公司》,就是根据何阳故事改编的。至此,中国社会掀起的“点子热”,被推向最高潮。
何阳自己宣称,当时他靠“卖点子”赚了万。这一数字我无法求证,但是却知道,何阳开启了一个通过智力赚钱的新时代。
匪夷所思的是,到了世纪末的年,点子大王的事业也走到尽头。那一年他宁夏因诈骗被捕,然后判处12年有期徒刑。
这就成为中国公关“正名之旅”的一个著名案例。
二、王力与“谋略热”
在策划方面,王力出道要比何阳要早一些,他认为自己提供的是谋略,而不是灵机一动的点子。
年,记者出生的王力创办了北京恩波公关事务所,在随后策划、催发的“中原商战”和“亚都现象”中,他一战成功,再战成名。
“中原商战”由郑州亚细亚商场在年年末引爆,并在随后的三四年间升级为一场全国性的商业现象。
当时,郑州新开业的亚细亚商场向位于二七广场的近邻——四家老牌国有商场发起猛攻,主要策略包括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仪仗队、琴台、早上升国旗、在电视打广告等营销手段。由于在央视投放广告,所以让“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随后的几年间,亚细亚每年投放的广告费是郑州其他所有商场的总和,它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迅猛扩张,并购了许多商场。在媒体和学者的追捧下,亚细亚商场被贴上改革、市场、竞争、成功等标签,被认为是谋略热的成功案例。
—年,中央电视台摄制了包括亚细亚故事在内的六级专题片《商战》,播出以后反响强烈。年,亚细亚总经理王遂舟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年,《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卢跃刚在5万余字的报告文学《春天里的神话》里,再现逐鹿中原的商业大战。在此前后,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领导人都考察过亚细亚。由于王力是亚细亚的公关顾问,又自称“智慧保姆”,所以被外界誉为90年代“中国公关第一人”。
王力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亚都现象”。年,王力以“公关战略制定者”的身份,为亚都加湿器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关战役。这场战役的一个细节后来为人津津乐道:北京街头突然出现了多名载着亚都加湿器的骑车人,他们成群结队、满城转悠;而另外一大批人也游走在大街小巷,到处向人们打听:“哪里可以买到亚都加湿器?”
在天津,亚都通过《天津日报》、《今晚报》发布了题为《亚都超声波加湿器向天津市民有偿请教》的公开信。信中坦言:“亚都在天津销售不理想”,“特决定向天津市民请教,凡有真知灼见者必有重奖”。随后,亚都收到超过80万字的各种建议,并很快占领整个天津市场。后来,亚都董事长何鲁敏回忆说:“公关策划这样的行业,属于窗户纸行业,不捅破什么也看不见,一旦捅破,又让人感觉不过如此。但我认为,好的公关人,能看见五步之外……王力先生就属于这类人。”
三、余阳明与“CI热”
“CI热”是由日本引进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其英文为CorporateIdentitySystem,简称CI或CIS。
大约在年,《国际广告》杂志就简要介绍过这一理论。同一年,广东太阳神保健品公司设计了企业CI。年,浙江康恩贝制药公司导入CI。年,深圳举办了全国首批企业形象设计培训班。尽管如此,国人对CI理论尚处于一知半解状态。
年,日本“CI之父”中西元男访华,在中国引起了CI热。随后,他为世界强提供的形象设计理念受到中国企业家追捧。他们认为,要想在同质化竞争中获胜,就要建立自己独特的理念(MI)、行为(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并让客户和消费者认同并记住它们。
从此以后,各种媒体、会议和大学课堂充斥着企业的CI神话,其中尤以广东太阳神创造的“CI第一案”广为人知。太阳神提炼了品牌理念和口号,设计并推广了品牌标识,出台了多条内部行为规范和礼仪程序,构建了理念、行为和视觉统一的CI系统,销售业绩蹿升至26亿。于是,太阳神CI系统被渲染成企业发迹宝典,苏、浙、粤等地的中小企业纷纷效仿。到了年,全国从事CI服务的公司有6万多家,CI方面的从业人员高达上百万。
当时,以余明阳、廖为建为代表的中国公关学科奠基人也纷纷下海,参与到企业的CI策划当中。被业界称为“CI少帅”的余明阳,组建起一支超过人的策划团队,服务于乐百氏、雅戈尔、德力西、波司登等众多品牌。“CI热”使一部分卷入其中的知识分子先富起来,也让他们在公关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后期,“策划热”中的坏消息接二连三,赓续不断。年,郑州亚细亚在疯狂的扩张中背负巨债,王遂舟“抱病出走”,后再无下文。年,山东秦池酒厂的供应、销售和资本链崩溃,使这个连续两年的央视广告标王名誉扫地。同一年,广东太阳神陷入资金断裂的危机,当年鼓吹的CI神话就此破灭。至于那上百万弄潮儿,也是飞鸟各投林,树倒猢狲散。
03
世纪末的一曲悲歌中国公关自上世纪80年代火爆登场以后,经过十年的自我矮化,本来希望在新的十年改变自己的形象,但是却酝酿出一曲令人扼腕的公关悲歌。
回顾那十年走过的曲折道路,我认为中国公关大致经过如下阶段:
—年,中国公关界经过徘徊、调整以后,发起一场“正名”行动;
—年,中国公关融入市场化浪潮之中,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沾染了投机、吹牛等恶习。年10月18日,第十届全国省市公关组织联席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用两年时间“制定一个中国公关组织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奋斗目标”。与会代表认为在世纪之交酝酿一个共同行动纲领,是中国公关事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份共同行动纲领尚未完成,中国公关共同体就出现分化和瓦解,呈现出穷途末路状态。
90年代初兴起的“点子热”、“谋略热”和“CI热”,让第二轮公关大潮中的淘金者,由“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很快沦落到“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从社会学、广告学、经济管理学中“半路出家”的公关研究者,又退回到各自专业领域。与此同时,安岗、翟向东等老一辈协会领导人,也淡出公关一线。
到了年,当年动辄数百人的公关学术会议,只剩下十几位“顽固分子”还在坚持;全国各地原有的多家公关组织也集体消失,有的只剩下一块牌子,有的变为老干部的棋牌室,有的挣扎一下搞不到经费便洗手不干,有些人甚至从事违法乱纪活动。企业里的公关人员,则不是离职就是改行,最好的就是投奔公关的近邻——营销界、广告界和传媒界。至于那些依旧坚守的公关战士,也因为更加“务实”,失去了原有的理想和抱负。
年1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所属的公共关系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此前起草的公关人员《技能标准》和《鉴定规范》,并着手编写了《公关员职业培训和鉴定教材》。同年5月,公关从业者被正式定名为“公关员”,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年的12月,全国公关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启动。中国公关界为此欢呼雀跃,社会反应则特别冷淡。《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余字的消息稿,仍以“公关小姐”和“公关先生”称呼公关从业者。报道还颇为挖苦地说:“今后,光靠形象好、善交际,恐怕做不好公关小姐和公关先生了。”
结束语
著名公关学者李兴国在回忆此事时颇感痛心。他说:建立职业资格和准入制度原本是为了给公关正名,是公关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中的一件大好事,而《北京晚报》这篇《公关小姐进京赶考》,又把我们打回原形。
更要命的是,面对自身的斑斑劣迹和公众的普遍反感,中国公关界在痛心之余,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自己正名、让公众满意的答案。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中国公关在改革中自我矮化
智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