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年10月,我到天津日报社工作后,便知道了孙犁先生的名字,开始读他的作品。年元月2日,第一次见到了孙犁,并在他创办的“文艺周刊”学做编辑,带我学徒的便是与孙犁同时代的老报人李牧歌。那个时期,我将在孙犁前辈那里“自学”到的东西,从李牧歌身上得到了验证,她带着我约稿、改稿,走访作者,教我怎样做一名好的副刊编辑。直到他们相继辞世,我才敢正视自己已经出师,我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继承所学到的“真传”,将前辈们在党报副刊园地的毕生奉献发扬光大。怀着这样的心志,我埋首在这块富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园圃,像前辈们那样扶植年轻作者、结交作家朋友、刊发优秀作品,弘扬党报文艺副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孙犁先生去世后的每年祭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总是要集中刊发纪念文章,这种看似不成文的规定,其实是源于一种很深的感情因素,报社历届主要领导,深知孙犁对报纸副刊的深远影响,从不吝惜版面并全力支持、放手文艺副刊工作。每当这个时间点,在组稿的同时,我自己也会写一些怀念性文章,涉及“文艺周刊”的方方面面,日积月累,竟也积攒了有几万字。我之所以想在孙犁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做一点事情,或者说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这些心血之作便是我的底气。终于能够将孙犁对“文艺周刊”一生的心血倾注,写在了这本书中,留住了那一段岁月情缘,我颇感欣慰。
现在,我把这些文字逐一检索出来,加以整理、归类、排序,遂成一本小书。在编完目录之后,特作如下说明:
我的《忆前辈孙犁》一书,是将近些年所写的有关孙犁先生、怀念多位作家、回顾几十年副刊编辑工作的文章等,集纳在了一起,大约有七万多字吧。这些文章,无一不与孙犁有关,写“文艺周刊”,写作家与“文艺周刊”的交往,其实就是在写孙犁,写孙犁之后的“文艺周刊”,如何继续坚持既定的办刊方针,栽花植木、芳香满园。
已逾七十载办刊历史的“文艺周刊”,一直是全国省市级党报副刊中的佼佼者,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强,就是因为我们真正拥有孙犁。前些年,曾有研究者想专门查阅“文艺周刊”版面情况,从中挖掘与孙犁相关的资料,终因卷帙浩繁、年代久远而无果,使得这方面的文字多年阙如。现今,这些回忆“文艺周刊”的文章,成为绝无仅有的宝贵文史资料,被我作为向孙犁前辈汇报的编辑实绩,是后继者用心血和汗水交出的答卷。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殊含义和背后故事。比如,《报纸上的芳香》《心香弥久》《难忘余香在手间──回忆李牧歌》三篇,被我称之为“三香”,它们内含我对孙犁怀有的一份情感,写出了我对报纸副刊工作的无比热爱、对编辑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对前辈园丁的最深切缅怀。这些文章刊发后有的还获得了市级的新闻奖项。
为使书的内容更为丰富、厚重,我还新补写了《舒群印象》《怀念魏巍》《想起刘绍棠》三篇文章,它们皆是对孙犁最好的缅怀。这原是我计划中的长篇散文《通讯录上的逝者》中的篇目,在《文艺报》《天津文学》相继刊发后,孙犁老家安平县文联的文学刊物,也将全文转发,可见这三篇作品的影响,现在也将其一并收入。书中还特别增加了附录部分,选入了蒋子龙先生的《曙光──清亮而温暖》和林希先生的《采得百花成蜜时》两篇文章,这是对我几十年报纸副刊编辑工作的褒奖,更是对《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所寄予的深切希望。
不要轻看这些编入书中的文字,无论是我当初写作,还是现在重新校读它们,都难以抑制地动了感情,读一遍就流一次泪,像是又经历了一次感情之旅,情感的涟漪将我带回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因为当年就是付出了真情实感,现在重温旧情、旧文、旧事,如何能无动于衷!
书中所选用的照片、书影等,属于我极为珍爱的私藏,具有与文字同等的分量。为了有助于阅读,我把它们一一精心挑选出来,也放进了书中。
选用《忆前辈孙犁》一篇作书名,因为这是我写孙犁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心灵之泉最初的涌动。文章发表后,除了荣获天津市新闻奖,还相继收入《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党建与组织人才工作全书》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纪念文集《百年孙犁》等。
作为纪念丛书“我与孙犁”中的一本,感谢其他四位作家朋友,在我们为这套书籍紧张忙碌的日子里,每一次联络或沟通,都是一次真情而信任的交流,都在为一个相同的目标而努力。作为策划者和联系人,当我把他们最后的定稿交付给出版社的时候,我悬浮日久的心才终于放下,且预感这一定是一套好书、大书,五本书的作者通过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写出的孙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孙犁的影响依然深入人心,提供了确信而翔实的文本。这套丛书在资料的真实性、写作的严肃性、内容的可读性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含量。
多年前,曾经的孙犁研究会阵容强大,硕果累累,原因就在于这个研究会由天津日报社主管,是全国孙犁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如今,天津人民出版社以套装五册的规模,编纂出版了这套“我与孙犁”丛书,用实例证明,天津仍是孙犁研究的重镇,而且这一丰硕的研究成果,无疑继承了当年孙犁研究会的传统,或曰研究方向,凭借作家掌握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身份、资历、认知,写出了我们各自眼中的孙犁、有情有义的孙犁、永远读不尽的孙犁。
在此,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们一样,由衷地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为了出好这套丛书,他们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与真情,对于他们的辛勤劳作,作为写作者,我们深受感动与感佩。这虽只是一次机缘把握,体现出的却是出版者的气度与格局,每一部新作品的问世,都会使图书市场和读者充满热情的期待,只要作者和出版社结为共同体,所有的努力都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我确信。
年6月2日
(《忆前辈孙犁》系纪念丛书“我与孙犁”之一,近日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