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已经宣布提前到11月1日供暖了,这是第6年提前了吧,所以天津人民已经是常规激动了。
不过“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些人还是提前吃上了供暖的红利。
有网友说,家里暖气已经在前天(26日)开始热了,现在客厅22度,可热了~~
还有网友说,已经听到家里的暖气管子里汩汩的流了一夜的水,心情非常激动。
看来,11月1日供暖已成定局。
24小时供热服务电话来了
记得收藏一下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天津人在暖气普及前,过冬是要烧炉子的。
因为炉子除了取暖,还是一天烧火做饭的必备。
据天津媒体《今晚报》的记载,天津人曾用过炭炉、地炉。
炭炉是陶土制品,尺高上下,盆状,炉口微敞,放上些木炭,易燃,无烟,火旺。特点是便捷,说到快,天津民间还有厨师用的“快炉子”。过去,百姓家逢婚丧嫁娶做大寿总要摆酒席,请来的“跑棚”厨师首要解决的便是炉灶和碟子碗筷问题。老厨师大多会盘临时灶,他们到主家后随即就在院子一角选好位置,找几十块砖,很快就能砌好一盘灶,立马点火做饭,此灶又俗称“快灶”。据说,内行厨子盘快灶只用53块砖,所以天津人又俗称“跑棚”厨师为“五十三块砖厨子”。
老天津还有“炕炉子”,它与煤球炉子构造大同小异,只是炉盘小、炉腔细,仅有尺余高,炉腿加装有小轱辘。炕炉子适宜睡土炕的家庭,炕的一侧留有小门洞,“炕炉子”可以进出。冬日晚间点燃小炉,待火旺了,将它推进炕洞,一会儿炕就暖和起来,一家人可舒舒服服睡个好觉。为了睡热炕,有条件的家庭也会在堂屋盘灶,通炕,俗称“地炉子”。
到了80、90年代,天津人常用的就是煤球炉子和蜂窝煤炉子了。
炉子边还能热饭、烤馒头片等等。当年炉子四大件,火棍子(火筷子)、火钩子、火钳子、火铲子,可能有不少小朋友把火筷子放进炉子烧到通红,然后不幸中招过……
可能不到20年前,这个季节的黑白铁开始忙碌,路过北大关一代的铺子,很多都在打烟囱、套炉子,为随后的寒冬做准备。
而且那个年代的羽绒服有个特点,最怕无处不在的烟囱滴下来的烟囱油子,如果被滴到了身上,回家后轻是一顿数落,要是被“烫”破了,说不定还要挨顿打。
可见普及暖气和提前供暖,让多少天津孩子少了皮肉之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