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天津城区有一条墙子河,老年人多知河上桥梁众多并时有泛臭,鲜有曾徜徉两岸柳荫下观花踏草者。民初诗人邵次公曾在墙子河畔留有“盈盈墙子河边水,草长莺飞又一年”之句,写家刘云若年住墙子河畔时亦曾留有随笔:年后各国设立租界,英界内墙子河,时主管者对河道的管理颇为注意,夹岸都长着垂柳,堤边满是五色缤纷的野花如茵的芳草。
墙子河始建于清朝。当时天津老城外,北有南运河由西向东至三岔河口与北运河交汇于海河,东有海河南下再转向东南至大沽口入海,南门外为一望无际的旷野洼地,池淀星罗。清军为阻击英法列强于咸丰十年()在南门外挖壕筑墙修筑了墙子河,年又加固围墙深挖壕沟重修了14座营门,时墙子河东连海河,西经海光寺,再往西连西墙子河(原贺家口引河、佟家楼河)北上通往南运河(旧称御河),全长36里宽24尺,为横贯东西的护城河。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各租界向墙外拓展并建了多座桥梁,至年由于排污淤塞水质变差,曾以工代赈疏浚了河道。
年天津市政府对墙子河进行了清淤整治,到60年代初因水文变化加之卫生管理差,排污增加,河水变黑臭。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人防工程修地下通道,后经研究改为修建地下铁道。年4月7日地铁项目正式立项,称为工程,规划利用河道明挖,采取箱体式结构盖地铁,北起西站向南经西南角、南开三马路、海光寺,沿墙子河河道向东至新华路站止,河道填平修建胜利路(今南京路),今卫津河北头至海光寺交口与原墙子河相通处改为暗渠,沿长江道向西,与青年路口今称为津河的河道相通。工程先期将南开三马路南头至新华路段墙子河清淤挖土盖地铁,市指挥部组织各局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大专院校学生义务劳动,负责土建清淤挖土,6月初破土动工。当时笔者于天津医药公司任职,公司首批抽调8人,本人有幸首批参战,指挥部由专人指挥并配备铁锨、小推车等工具,自己准备旧衣服、球鞋、手套。
我们的工地在张庄大桥(营口道口)至鞍山桥一段,当时墙子河水已分段排净,堤边修有斜坡,铲泥装土运至岸边,开始尚有湿泥装车比较吃力,尽管小车装得不满,拉上岸边也蛮费力。虽然身体劳累些,却过了一段每顿多吃一碗饭的日子。当时分早晚班,我和两个同事喜欢上晚班,一则可晚起床,另外中午还可去海河游一个来回,十分惬意。一天,靠鞍山桥的河床中有几处在冒烟,我们跑过去闻到一股呛人的硫磺味,再挖下去发现了许多散落的火柴包,不知是否是意外落入河中的。这件事我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幸亏不是炸弹。义务大军怀着火热激情,人挖手推圆满地完成了土建工作,深受百姓赞誉,劳动结束后天津市政府向参战人员每人发一搪瓷杯作为留念,杯上烤有“天津市工程纪念”几个红字。
年,地铁工程公司负责全面工程,至年初新华路到海光寺的地铁建成,上面是胜利路(现改为南京路)。地震后改为机械化开挖,年初新华路至西南角的地铁贯通,年底西站至新华路的地铁正式通车,天津成为我国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地铁的城市。至今每每忆起自己曾作为我市地铁率先开挖的一员挥洒汗水,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