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妈祖文化活跃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旧时的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在天津要举办“送妈祖回娘家”的民间酬神庙会,被称为“皇会”。改革开放后,天津挖掘妈祖文化,举办了春季大典、端午节祈福等系列纪念活动,推陈出新组织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年9月,更在塘沽营城镇蔡家堡村建成世界最高的花岗岩妈祖站像一尊,弘扬妈祖文化。
娘娘宫的由来
天津人称妈祖为“娘娘”,天津的“娘娘宫”与海漕兴起,行经沽上息息相关。
世界上第一座妈祖祖庙位于中国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上,是宋雍熙四年(年)由民间自发兴建的,因此说“天下妈祖,祖在湄州”。两宋三百年间,作为海神的妈祖信仰不断发展。宋庆元二年(年)福建泉州出现妈祖宫,赤湾也兴建了妈祖宫;在北方,宋宣和四年(年)在长岛所辖的庙岛东部,福建船民移送妈祖铜像入显应宫供奉。祖庙不断分灵,庙宇逐渐从民间走向官方。
自金章宗完颜璟组织改凿运渠,使河漕从静海独流北行经卫水(南运河),沽上三岔河口成为漕运枢纽与漕粮集散地。因为海漕兴盛,岸上出现直沽寨。元朝灭金、定都北京(称元大都)后,视海漕为生命线,在沽上设海津镇。
元至元十八年(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谕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三次派官员赴湄洲祖庙致祭,极大地推动了妈祖文化的传播,以致船民中出现“不拜妈祖不上船”的习俗,妈祖文化也跨越庙岛进入海河流域。
海津镇大直沽中街与后街间出现了天妃灵慈庙(称东庙),庙宇管理都由南方人担任,由此推想很可能也是船民分灵移送而建。泰定三年(年)八月,在海津镇小直沽兴建天妃宫(称西庙),而后丁字沽、陈家沟等处均出现天妃庙,鼎盛时期海河流域建庙达20余座(现存宫庙及相关场所有七处)。而西庙香火鼎盛,延续至今,即今天的娘娘宫。
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时不哭不闹,故取名黙,小名默娘。默娘在海边长大,熟悉水性,驾舟自如往来于岛屿间,多次救助遇难船只与渔民,被赞为“龙女”,深得乡民尊敬与爱戴。宋雍熙四年(年)九月九日,28岁的默娘不幸去世。人们捐资修庙,以示怀念。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年),封默娘为灵慧夫人,这是官方首次对妈祖的褒封。宋绍熙三年(年)又晋封为“灵慧妃”。人们幻想有一种超人的力量能拯救、保佑众生,妈祖逐渐成为崇拜与信仰的精神寄托。据统计,南宋、元、明、清四朝,有14个皇帝先后敕封默娘36次。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文化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在天津要举办“送妈祖回娘家”的民间酬神庙会,被称为“皇会”。
(年,在天津天后宫举办“皇会”的场景)
(《北洋画报》报道年“皇会”)
天津皇会原名黄会。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舟经三岔河口,恰逢举办黄会,各会迎驾争先恐后,表演异彩纷呈,深得皇帝赞誉。赐名“皇会”。清朝后期,皇会活动隆重。华北各地以及南方香客、商贩都提前乘车泛舟汇聚津门,驻津沽,观皇会、拜天妃、贩商品、购货物,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是皇会历久不衰的秘密所在。进入“民国”,政局动荡,皇会走向衰落,由于耗资巨大,不再年年举办。据统计,“民国”期间仅举办过四次。
民国二十四年(年)12月,萧振瀛出任天津市长兼冀察经济委员会主席,他一方面婉拒日本驻屯军的无理要求;一方面召集商界领袖商议“举办天津市历史沿革之皇会以带动整个华北商业发展”,力求任内有所建树。商会主席纪华等人撰文上报,市府批示:“既为繁荣市面,应予照准。”设办公地点于天后宫西院内,天后宫各殿彩绘,并贴出黄报,正式向社会公布日期。萧振瀛与铁路方面商妥,来津人员票价从优、入津物资免税等办法。印刷了《天津皇会考纪》《天津皇会纪念册》等宣传品,制作“天后宫门证”赠与来宾。
突然,宋哲元打来电话,担心中日关系紧张,引发治安事件,要求停办。萧振瀛据理力争,宋勉强同意,原订皇会出巡四天改为一日。宋哲元仍不放心,特从北京调一支部队来津以防不测。
年4月11日(农历三月二十日)天气晴好,筹备处决定为娘娘出宫的日子。一大早,“千唤万唤始出来”的天后娘娘,在宫音法鼓、道众行香、銮驾、大乐、提灯、提炉、日罩等护卫下,八抬大轿抬着圣母送驾,幡旗招展,鼓乐齐鸣,浩浩荡荡。经商铺林立的宫南街、磨盘街,进东门,过鼓楼,出西门,至横街子韦驮庙。赶会群众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市内人山人海。沿途各会表演异彩纷呈,看客前呼后拥,好不热闹。最后娘娘驻跸千福寺。整个“迎驾”“接驾”与“出巡散福”环节当天就完成了。而后,娘娘宫接连三天,香客如潮、日夜不休。祝寿当天,戏楼唱大戏,京津名角轮番献艺,喝彩不断。天津妈祖文化研究学者罗春荣说:举办皇会“表明了天津民众的骨气和爱国热情,也为天津二百多年皇会史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据5月14日今晚报文/井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