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深层的波澜壮阔与倾情书写新时代的壮丽豪迈,成为近几年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趋势。年河北报告文学同样如此。这一年,河北报告文学作家深入历史海洋、钩沉记忆碎片,深入生活现场、描摹现实群景,多层面、多维度为我们讲述了生动多彩的河北故事。可以说,这一年的河北报告文学创作,涉及领域更加宽泛,触及行业更为宽广,为河北文学事业发展再添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
与历史合拍,讴歌伟大征程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河北报告文学作家乘借这一难得机遇,投笔历史,倾情书写。
李春雷的《真有后来人》(《新民晚报》年9月12日)探索姓氏本源,讲述了革命烈士夏明翰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作者在旧有历史素材中捕捉新亮点的独特发现,是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值得学习和引起注意的;其另一篇作品《小村的秘密——寻访刘邓司令部旧址》(《燕赵都市报》年9月22日),生动记录了一个太行小山村的红色印痕。高宏然、李建抓的《特别支部》(花山文艺出版社年7月出版)采取时空穿插、多维并行的叙事视角,全景式讲述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和发展的历程。程雪莉的《霞云岭上,歌声响起来……》(《人民日报》年12月18日)讲述了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者曹火星的革命故事。高玉昆的《“红都”谒陵》(《长城》年增刊),记录了冀南抗战中以宋任穷、陈再道为首的开国将领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肖煜、王峻峰、张晓华的《西柏坡的老房东》(《河北日报》年6月30日)以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的老房东及其后人为书写对象,内容扎实、叙事宽阔,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魏东侠的《守护》(《光明日报》年9月3日),细节充实,语言生动,还原了燕赵儿女英勇抗击外敌侵略,并在新时代赓续红色接力的故事。邢建军的《心底飞出的歌》(《中国艺术报》年2月8日),描写了革命时期文艺大家扎根平山热土,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富裕起来的老区人至今依然传唱的故事。
此外,《当代人》“红色‘冀’忆”增刊汇集了刘敬君的《袭击孤树据点》,周光辉的《牺牲的战友,在他心中挺起一座山》,王金平的《张庆与抗大供给处往事》等反映燕赵红色血脉的作品,是向建党百年献礼的一部厚重作品集。花山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寻找英雄的足迹”丛书,讲述了燕赵大地上八位革命英雄的故事,让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重回人们视野。同时,李春雷的《赤光》《“共产花开”》,贾兴安的《“抗大精神”耀太行》,程雪莉的《横山岭上瞻丰碑》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聚焦英雄,书写历史,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可歌可泣的燕赵红色图景。
与现实呼应,歌赞壮美新时代
聚焦大事要事、服务发展大局是河北报告文学作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缺席、不掉位的重要体现。这一年,河北作家聚焦北京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