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在日本人占领东北时,不作抵抗。
于是,民族革命勇士马君武,非常愤慨地写了两首打油诗:
“赵si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大才子马君武这两首诗不是特别有文采,但却击中民众的心:
东北沦陷了,你张学良居然在和几个女人跳舞!
自此,除了张少帅,诗中的三个女人赵四、朱五、蝴蝶,成为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但事实是什么呢?张学良那一晚究竟在干什么?他又为何不作抵抗?
01那一晚,他究竟在哪?
那个晚上,赵四小姐确实和张学良一起,但他们不是去跳舞,而是去了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宇宙锋》。
和张学良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女人,但不是朱五,也不是蝴蝶,而是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当赵四小姐被父亲赶出家门,张学良被迫把她留在身边,宽容大度的于凤至也就接纳了她,让她当自己丈夫的秘书。
表面上,他们三人能够和平相处,所以看戏这等爱好,也就一起参加了。
那一夜,他们坐在包厢里,正兴致勃勃地看着艺术家梅兰芳的精彩演出。
不一会,副官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在张学良的耳边说了一句话,让他脸色大变,立即站了起来。
他马上去外边打电话,向东北边防军参谋长了解情况,也和南京那边通话,请示怎么办。
赵四小姐和于凤至虽然不知道什么事,也都无心看戏,赶紧回了住所。
张学良打完电话,一直沉默,在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南京方面没有确切回复,蒋介石在南昌部署对江西根据地的围剿,所以,他没有给张学良下“不抵抗”的命令。
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到这件事,说他是个纨绔子弟、胆小懦弱。
那么,是张学良自己放弃抵抗的吗?
当张作霖死在日本人的炮弹中,他应该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应该杀之而后快,为什么他却如此忌惮?
他晚年回忆时,说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的过,就是我的过。”
年,他接受日本电视台采访时,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想法:
“我当时绝对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样做,我认为是日本方面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是我判断错了,之后国人骂我不抵抗,我其实一点都不服,我只是没有把情况搞清楚。我为什么判断日本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样对他不利……”
无论如何,历史终究过去,一切众说纷纭,张学良彻底成为了罪人。
因为他的命令,东北军放弃抵抗,沈阳北大营很快沦陷,东北部队的士气像焉了的气球,再也鼓不起来。
张学良更没心情去跳舞了,而是借助大烟麻痹自己。
年9月18日后,他启用了一本新日记本,记录自己的点滴。
后来所有的日记本,他都是从9月18日开始启用的,直到他去世。
在张学良心中,那一晚比任何事都难以迈过,即使是后来的西安事变,也没有那一晚重要。
因为,那一晚起,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所有和他有关联的人的人生。
02蝴蝶喊冤
那两首诗一出,民众除了打骂张学良,更把怒气出在了诗中的三个女人身上:都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赵一荻没有吭声,自从“私奔”到张学良身边,她已经没有好名声了。
更何况,那一晚她确实和少帅在一起,虽然不是跳舞,但看戏又有什么区别。
她不是个风流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人,甘愿放弃一切,在他身边当个无名无份的秘书。
她也不是个冷血的女子,为了和心爱的人一起赎罪,她甘愿放弃自由,陪他一起被囚禁了几十年。
而诗中的另一个女人蝴蝶,立即喊冤:“我连少帅的面都没见过!”
为什么马君武会把蝴蝶写进去?只因为她那时实在太红了,红得让日本人知道了她的名气。
当时,蝴蝶和明星公司的人,在天津为拍摄《自由之花》做准备。
《自由之花》是一部比较敏感的戏,写的是小凤仙和蔡锷的故事,里面有一段内容是袁世凯和日本勾结的故事,让日本人很反感。
于是,他们就制造了“绯闻”,让人在天津的《庸报》上登载了《张学良“9.18”之夜》:
“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夜,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军,一路烧杀抢掠,东北三省陷入水深火热中,而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却与红粉佳人蝴蝶翩翩共舞于北平六国饭店。”
蝴蝶当时没有看报纸,也不知道马君武把自己写了进去。
当她从天津返回上海时,马上遭到了亲朋好友的谴责,她才知道自己成为了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蝴蝶是个十分果敢的女子,她立刻在上海的《申报》发表了声明:
“蝴蝶亦国民一分子,虽未能上战杀敌,但又岂能在国难当前之时,与守责之人相与跳舞?”
随后,她的同事们纷纷登报,声明那一晚,蝴蝶和他们在一起,她才免于谴责。
后来,张学良到了上海,有人想介绍蝴蝶给他认识,他马上摇头:“算了,那样一来,谣言不就成真了?”
20世纪60年代,当张学良在台湾软禁时,蝴蝶赴台出席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有人专门问她,要不要见见张学良?
她赶紧拒绝:“专程拜访就免了,即为相识,就不必相识了。”
蝴蝶和张学良一生不相识,却因为一首诗联系在一起,或许如果不是这首诗,他们其实会相识。
03朱五送信
除了蝴蝶,还有另一个女人喊冤,那就是“朱五”朱湄筠。
朱湄筠认识张学良,还真的和他跳过舞,但不是他的女人,而是赵四小姐的闺蜜。
朱湄筠是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第五个女儿,人称朱五小姐,和赵四小姐曾是中学同学。
年,朱湄筠嫁给了张学良的秘书朱光沐,并为他们主婚。
而朱湄筠的妹妹朱六小姐,还嫁给了张学良同父异母的弟弟张学铭,也算是亲戚关系。
所以,他们私下常常跳个舞,倒也很正常。
那一晚,朱湄筠根本不在北平,她刚新婚不久,但因为朱光沐有公事在沈阳,她一人呆在天津和上层太太们打牌。
马君武因为耿直和愤慨,没有调查真相,就写了那首诗。
和蝴蝶一样,朱湄筠也是各方面找证据证明自己不是红颜祸水。
但和蝴蝶比,她又十分坦荡。
后来,在香港的一个舞会上,她遇见了马君武,于是举杯走到他面前,向他敬酒:
“马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写的那个朱五,我要敬你一杯,非常感谢你,把我变成了名人。”
马君武十分尴尬,还没等到舞会散了,自己就悄悄走了。
后来,西安事变发生后,朱湄筠还帮周恩来送过信给张学良。
西安事变,周恩来给了张学良勇气,所以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周恩来一直在努力营救他。
年,抗日胜利后,蒋介石把张学良带去了台湾。
得知张学良在台湾的消息,周恩来就想派人送封密信给张学良,鼓舞他的士气。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赵四小姐的闺蜜——朱湄筠,也是那首诗的女子之一。
朱湄筠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十分想念自己的闺蜜,还有那个曾经风度翩翩的表姐夫。
那时,朱启钤在北京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受到周恩来的很多照顾。
而朱湄筠已经定居香港,她的很多亲属都在台湾定居,所以她可以申请赴台探亲。
于是,周恩来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交给了朱湄筠秘密带往台湾。
朱湄筠不辱使命,把信交给了张学良当时的基督老师董显光,但她并没有见到赵四小姐和张学良,他们都被严密监禁着。
那封信上写着:“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正是这封信,给了张学良自由的希望,他一直在失去自由的地方,坚守着最后自己最后一点信念。
抗日胜利后,蒋介石有意放他出去,但要求他答应三个条件:第一,向外面声明西安事变是上;第二,恢复自由后要剿共;第三,不剿共也行,但从此出国不再踏入国内。
这三个条件,张学良一个都没答应,事实就是事实,他不想歪曲。
04历史的尘埃
那一晚,成为了国人的耻辱之夜,张学良难逃其责,受到众人谩骂,无可厚非。
要怪,就怪他天性风流,与无数女子牵扯不清。
和他相关,或者不相干的女人,牵连一生,是非过错,随着时间也一一散去。
如今追忆,再也没有责怪当事人的意味,只是提醒当下的人:站在风口浪尖的人和事,都未必是事实。
真正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辞,每个人都是真相,而每句话都离真相那么远。
历史的每一粒尘埃,落在每一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