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铁院中心”的泰国留学生在天津铁道职业学院的高铁实训中心学习。本报记者陈欣然摄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订单班学生进行实训课程。本报记者陈欣然摄
天津医专第十八届学生技能节上,学生在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比拼。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高耸的烟囱、鳞次栉比的厂房,在逆光下定格成一张张静止的黑白照片。海河之畔,距天津火车站不远的“百年天津工业展览馆”中,一张张照片向来访者昭示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底色。
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发展史上,“天津”是一个醒目的关键词。
晚清的洋务运动,为这座彼时刚开埠不久的港口城市带来了中国最早一批军工、铁路和工矿企业,新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也出自这里。
繁盛的工业离不开技能人才作支撑,近代以来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同样与天津息息相关。
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电报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多年前北洋工艺学堂提出的“工学并举”理念是实业教育的先声;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创设的“半工半读”技术教育模式被推向全国;进入21世纪,这里又探索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建立起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
在全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各地职业院校百舸争流的今天,天津职教缘何能够始终居于前列?
勇当先锋,职业教育有了技能大赛——
连续12年举办“国赛”
提起天津的职业教育,多数人脑海中首先跳出的,大概是从年起举办,以天津为主赛场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位于天津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记录着众多被大赛点亮的人生——
“元老级”的首届大赛获奖者、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王警,凭着对技能的“钻”劲儿,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选中,在工作后善于加工急件、难件,获得“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为航天事业、为中国制造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放弃“本科”改投高职的获奖选手张朝,毕业后到一所“双一流”高校当起了教师。他在天津大学机械实践教学中心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
为每一名职教学子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为他们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正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的初衷。
与此同时,这块天津职教的“金字招牌”,经过十几年发展,意义早已超越比赛本身,作为一项国家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大赛正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谈起大赛对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用4个关键词概括: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以赛促学,大赛获奖选手成为学生心目中最亮的星。每年大赛期间,获奖选手在各职业院校都会受到热捧。学生们心里明白,真正让他们得到尊重的,不是获奖的光环,而是手中实实在在的技能。
以赛促教,赛场上的题目成为引领教师施教的指挥棒。赛场上的变化,通过层层传导到达课堂,倒逼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对此,天津机电工艺学院教师臧成阳深有体会:“(数控机床比赛)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核单一的操作技能,而是考设计理论、软件运用、实操等多方面能力。”
以赛促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多方面的改革在持续推进。在举办大赛过程中,天津与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形成了“大赛—职教改革示范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根据赛项内容新增和调整专业(点)个,结合技术标准开发课程多门、教材余种。
以赛促建,在大赛激励下各学校更加注重教学设备建设。对标大赛要求,各学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实训、实验条件,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更贴近生产一线的良好环境,也为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在“国赛”的示范引领下,“省赛”“市赛”也积极组织起来,三级竞赛体系逐渐成熟。
如今,“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打破“天花板”,人才培养实现了纵向贯通——
两所本科院校的独特贡献
“我们是在给企业做实际产品,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糊弄。”在天津职业大学教师李建国的课堂上,学生总能听到这句叮嘱。走进他负责的学校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处处都能感受到严谨的气息。
年到天津职业大学任教,李建国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实训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还带出了一支包括全国技术能手在内的金牌实训教学团队。
在李建国的母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像他这样兼具“大国工匠”和优秀教师身份的毕业生为数不少。作为一所地地道道的本科高校,这所大学却一直与职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迄今为止培养了7万余名高素质职教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中3万余名校友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教学第一线。每年一到就业季,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职业院校都会来这里“抢人”。
学生就业的火爆与该校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就创造性地采取了“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培养模式。年开始,学校启动以培养“本科+技师”为特色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学改革。正如企业急需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既能上讲台又能进车间的“双师型”人才深受广大职业院校欢迎。
如果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赋予了天津职业教育更强的“造血能力”,天津另一所与职业教育有着深厚渊源的本科高校——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则用自己的办学实践,为构建各层次衔接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探出了一条新路。
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这所学校的实践,天津初步构建起了从中职、高职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样的培养模式有什么优点?从该校毕业生田长坤的成长经历中或许能得到部分答案。
来自河南的田长坤年考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读高职,年考取专升本。在母校的5年学习生涯里,田长坤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也树立了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念。年毕业时,他成功应聘到陕西航天职工大学,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如今在天津,如果有意愿,中职学生可以继续报考高职,高职生可以报考专升本。有的通过努力在同一所学校就可以接受本科、硕士层次的教育,以后还可能有机会攻读应用型博士。
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作为创建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工作的一部分,天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了“中高职五年系统化培养”“3+4中本系统培养”等多种形式的衔接培养模式,开办了15个系统化培养试点专业。
同时,天津6所职业院校与6所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并先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12个联合培养专业,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构建起体系。
“中高本硕”有效衔接,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分道扬镳”,也打破了过去很多职教学生面临的学历“天花板”。
破除藩篱,整合资源达到了横向融通——
“职继”协同打造学习型城市
家住天津市河北区的93岁老人于秀华,是一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军人,“活到老学到老,为民服务不能少”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闲不住的他在自己居住的如皋里社区,义务担任起社区学校教师和青少年校外辅导员,还组织成立了社区党的理论学习组,带动社区党员、市民进行党的理论学习。受老人感召,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党的理论学习组。
发生在如皋里社区的这种现象,是天津发挥职教力量、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年,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快建立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社区教育体系”成为随之推出的试验区十大建设工程之一。
为解决社区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问题,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天津中心城区5所社区学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型职教集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职教集团。
集团统筹内部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方面资源,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涵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各类培训。
服务社区的理念渗透在天津城市职院日常工作的各方面:学院实施学生社区社会实践,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全体教职员工分批次进社区服务,解决社区教育师资不足等问题。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这样的体系应该怎么建?如果说,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天津高校,进行的职教“中高本硕”一体化衔接探索是对“纵向贯通”的回答,建设区域型服务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集团则代表了天津在“横向融通”这个问题上的思考。
天津市教委职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天津创设了“职继协同、双周(职业教育活动周、终身学习活动周)推进”的模式,集合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服务区域终身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最终目的在于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终身教育。
实施好“1+X”证书制度试点,是天津推进职继协同的另一项重要抓手。
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1+X”试点;同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就落实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1+X”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这项制度为推进职继协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
天津有47所院校近3万名学生参加“1+X”试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天津成立了市“1+X”项目办公室,建立了运行管理机制,组建了14个试点工作院校联盟,以“1+X”职业能力标准为引领,推动教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
……
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探索一体化培养模式、打造“纵贯横融”的职教体系……天津不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着自己的职业教育,也为整个国家探寻着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密码。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满这座城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菜单”还将持续更新。
作者:本报记者陈欣然李澈禹跃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