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视点盲道不能帮倒忙今晚报
TUhjnbcbe - 2024/6/23 16:25:00

盲道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配,或许这条凸起的道路用的人不多,但对每一个需要使用盲道的人却都是“刚需”——

海河东路(天津站至赤峰桥段),盲道上“附着”着各种障碍物,令视障人士通行为难。本报记者伊健摄

小的时候,我们都玩过一款电子游戏《超级玛丽》,游戏主角马里奥一路上要跨过重重关卡,最终登上他的“人生巅峰”。游戏里的障碍物越多,越能激发游戏参与者的乐趣。然而现实中,路面上的障碍物只会给路人带来不便和安全上的风险。特别是当障碍物“附着”在盲道上,对视障人群来说,那就是灾难。

盲道,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配,反映这座城市对视障群体是否友好。或许这条凸起的道路用的人不多,但对每一个需要使用盲道的人却都是“刚需”。

这段奇葩的盲道很不友好

夏日的傍晚,天津火车站海河广场。人们坐在岸边观赏着海河夜景,迎来送往的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这里是很多外地客人打量、审视天津的第一眼目光所及的地方,同样也是存留在众多离别者脑海里的最美记忆。

沿着海河东路向赤峰桥方向行进,走在人行道上,沿线的风光极佳,但似乎少了些许亲和力。亲和力去哪儿了?记者坐在那里细细端详——是盲道,盲道出了问题。

走出天津站站区的栅栏,盲道突然间变窄了,先前双脚放在盲道上绰绰有余,而海河东路上的盲道却仅仅留下一只脚的宽度。试想一位视障人士走在盲道上,他需要双脚踏实,给盲杖留出一定的位置,用盲杖探测前方的道路,以此判断自己的行走方向。而眼前这条仅仅可以容纳一只脚的盲道,难道是要视障人士在马路上走“猫步”吗?

细细观察,海河东路的人行道高于非机动车道,而且路幅宽敞,盲道理应修建在人行道上最安全的位置。但海河东路上的盲道却设置在距离非机动车道最近的地方,不足50厘米以外的马路,就是来去匆匆的自行车、电动车,这也就意味着视障人士稍有不慎,就会跌下台阶,崴脚、被其他车辆碰撞等风险会陡增。

本报记者伊健摄

再看这条盲道上的障碍物,五花八门,牵扯多个部门和单位。电力部门的井盖横亘在盲道上,路灯杆儿“恰巧”竖立在盲道的中央;走路需要绕着消防部门的消火栓;园林部门的街边小品做得挺精致,一人多高的垂槐直扑人的脸,就在垂槐的中间,还藏着一个消火栓。而依照《国家无障碍设施标准》规定:盲道铺设应连续,应避开树木、电线杆、拉线、树穴、窨井盖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

本报记者伊健摄

如果说这些障碍物能够通过盲杖提前预判,那接下来的“障碍墙”可就真让视障人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海河岸边的人行道至亲水平台修建了坡道,每个坡道入口处都设立有像桥墩一样的装饰物,而在这里,装饰物刚好堵住了盲道,并且接下来的路面上再无指引,盲道因此而成了一条“断头路”。

一路走来让人看得步步惊心,但这些障碍物却集中于短短的米之内,这米的盲道犹如游戏关卡一样,即使是健全人睁着眼睛走,也难免不会出现磕磕碰碰。

记者现场与市民聊起这条盲道。有人说:“这样的盲道多余建,视障人士真在上面行走的话,不磕得鼻青脸肿就算幸运。”也有人说:“把盲道往里挪挪,把台阶改造成缓坡,少些障碍也就多些安全。”还有人说:“这条盲道就像在应付差事。盲道有吗?有!反正我建了……”

盲道就是“静态的眼睛”

视障人士的交通出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这已写入《天津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按理说,城市里的大街小巷都应该铺设相应的助盲设施,便于盲人的安全出行。

盲道对于视障人士来说意味着什么?一年前,本报记者曾深入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一探究竟。该校老师告诉记者:在视障学校读书的孩子,五年级时就会开设定向行走课。他们先要在校园里学着利用脚感和盲道砖的传导感知,判断道路的走向。条形块砖意味着可以直行,规则的圆点砖意味着停步转向,不同的触感可以让盲人获知前方路线的空间环境将出现怎样的变化。视力障碍学校的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告诉记者,他们行走时需要在脑海中不断构图,这条路走过一遍,就要凭借脚下的感觉、耳朵的听觉去构建一幅立体画面,手中的盲杖就像探测器一样,随时查看着1米之外的路况。当这个画面中的某一个点出现障碍时,就要绕行通过,这个点便会长久地落在这幅立体画面中,下次行走时,就会格外地精心,甚至不敢再从此处通过。直至若干次尝试,发现障碍物被清除后,这个障碍点才有可能从记忆里消失。

在视障学校采访时,孩子们掀起裤脚,膝盖处、小腿处总会显现出淤青,往往是这一片淤青还未消退,下一次碰撞又会来临。孩子们告诉记者,那是回家路上撞的。在校园里,老师百般呵护,所有的设施都要保障对盲童不构成伤害;但步出校园、走进社会后就会发现,马路上有的设施对他们并不友好。这样的伤留在他们的身上,却疼在健全人的心里。更为严重的,每一次碰撞对于视障人士来说都是一次心理打击,打击越大,他们出门时就会越害怕——道路上的障碍最终转化为深藏在他们心里的障碍。

除了建设时遗留下的障碍物,人为架设的障碍也同样不少。比如汽车占用盲道停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如今,共享单车挤占盲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宠物在盲道上随意留下的便溺物,也让盲人们出行时步履维艰。

此外,如今盲道的地砖颜色有别于普通地砖,其夺目的色彩原本是为了让轻微视障人士更加方便分辨,同时也为了让健全人看在眼中、随时避让,给盲人们留出一条安全通行的道路。其作用是提醒、警示,而非变成装饰物。说得更直接点儿,盲道不是修给健全人用以“观赏”的,笔直且无障碍的盲道是视障人士的“刚需”,即便看上去单调,但却是盲人们出行安全的一大寄托。

健全人至少应该去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位思考也无法实现,那就干脆自己蒙上双眼,亲自去体验一下,实际走上一回,看看这样的路究竟能否达到帮助视障人士的作用。

无障碍公共设施体现文明

本世纪初,不少企事业单位都号召干部职工阅读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从此书名这句话被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大脑里,总是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但“细节决定成败”真的落实在行动上了吗?

回到这条盲道边,看着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望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那是一种气势,一种享受。但看看脚下的这条盲道,体现人文关怀、社会公平的盲道,它的“细节”却被遗忘了,至少在这里盲道成了“盲区”。虽然视障人士是社会的“小众”群体,但他们的权益不容忽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更应高度重视。

而像海河东路这样的盲道,津城还有多少条?我们是否应以此为鉴,重新检视一番这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做到该修的修,该改的改。从规划的角度看,设计者们应该努力将盲道设置得更加科学、合理,尽可能减少弯路,尽量给盲人提供笔直的行走路线,将城市的整体规划与盲道高效、便捷地结合起来,让包括盲人在内的残疾人群体在这个城市里乐于出行、便于出行。

这是本报“视点”版第二次就盲道问题展开深度报道。值得欣慰的是,年的报道刊发后,我们城市部分过街指示灯加装了声控装置,盲人能够踩着声音的节奏安全过街了。但这样的声控指示灯的普及率目前依然不高,指导的声音也不够响亮。此次我们就盲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是希望将城市的细节做得更加完善,毕竟体现对残疾人关爱的市政设施,也展现着一个城市的“软实力”。

盲道等无障碍公共设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公众的道德水平。呵护盲道是全社会的责任,这固然需要大力宣传,提高全民关爱残疾人的意识和道德水准;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管理给力,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维护到日常监管,都要本着以残疾人为中心的思想,一丝不苟地去落实,这才是根本。保障盲道的通畅,才会让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有胆量、有信心走出家门,和我们一起穿梭在这个有爱的城市。

今晚报媒体融合部出品今晚报记者伊健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ZAN支持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视点盲道不能帮倒忙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