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打囤子”》品读经典,品味生活;善读美文,天天分享。老夫为您遴选优秀文章作品,让美妙的文字陪伴您的业余时光。今天为你分享:《二月二“打囤子”》作者:邹德萍(网名:键上世界)来源:《射阳日报》
二月二“打囤子”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这天,在我记忆深处,既有“龙抬头”的传说寓意,又有农家“打囤子”的传统习俗。至于从何时流传于世,为何年年都打,好像没人说得清,反正到了二月二,我父亲都会“打囤子”。二月二一般都在雨水和惊蛰节气期间,已经到了“打过春出脚奔”的温花季暖的万物复苏时节,开始了又一轮农桑生活,勤劳的乡民们,便借着二月二龙抬头的吉日良辰,纷纷在院子里、大门外打起囤子,以求龙王赐福、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仓足囤满。二月初一的晚上,母亲要将锅膛里烧尽凉了的稻草灰掏出来,盛在畚箕里备用,晚饭前将门口打扫得光滑干净,不留一节碎草杂物,这是各家各户必做的最虔诚颇具仪式感的一件事,为的是第二天一大清早好打囤。其实打囤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草木灰洒一个个大圆圈,在圆圈里放上一点点五谷杂粮,寓意为“粮囤。”清晨,父亲早早起床,轻手轻脚将畚箕里的稻草灰在门口场地上,双手抖动畚箕,弯着腰打出三四个独立的圆圈,那一匀二称的青褐色由草灰画成的线条,着实让人眼睛一亮,每当此时,父亲母亲的脸上都会露出欢愉,眼里盛满喜悦,好像完成了大喜事一样那么开心。奶奶总是端着旱烟袋,站在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粮囤”子,一脸的慈祥地抽着烟,仿佛那就是门前又圆又大又高的粮囤子,好像一家老小从此再也不会揭不开锅了。大人还会看守“粮囤”,防止冒失顽皮的小伢子,踩踏上地面的草灰,囤子与囤子之间留有一小步供人行走的空间,可以跨着走,也可绕着囤子走。我和同伴都会欢快地围着囤子转圈儿,转了这家去那户,疯够了才罢休,有时转得头晕眼花,天旋地转脚打飘。偶尔碰上天公不作美,父亲还会冒雨打囤子,我小时候不理解为何这般执着,而我从未看过父亲和邻居们打囤子,可能跟我“春眠不觉晓”的年龄有关,打囤都在天没亮之前进行的,因此,打囤在我心中充满神秘和诱惑。上学放学或串门,最吸引我的就是地上那些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用稻草灰做成的粮囤了,还对“囤子”打得圆不圆评头论足一番。后来搬进了县城居住,就渐渐远离了乡下“打囤”。去老家偶尔也会看到一个个由草木灰画成的圆圈。那时孩子会问,这是做什么,表示什么,我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叫“打囤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仓满,囤冒尖,有得吃,不挨饿。孩子眨巴眼睛会反问我,年年打囤子为何还是没得吃,如今不打囤子也不受饿了。是啊,我该如何回答呢?孩子自己出的题目,还是留给他自己从传统民俗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吧,他们一定会有答案的,我信。孩子会不会把“打囤子”这一古传的习俗讲给他的孩子的孩子们,我就不知道了。但有一点是不用怀疑的,饱腹之粮是黄土上长出来的,颗颗粒粒都是日月之精华,雨露之结晶,黄土之供奉,人们之辛劳,应该永远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打囤之俗可以也可能成为曾经的历史,但普天之下众生却离不开囤中之物,仓里之粮。吃饭一直是人类最根本也是最难的问题民以食为天。诗人也记下民间的打囤习俗,陆游著有“遥闻远处打囤声”的诗句,元初赵孟頫提到“散灰沿旧俗”的说法。顺着历史演进的脉络走过看过来,“打囤”亦有农耕文化坚固的美好愿望,对新的一年寄予那份美好的期盼。萦绕了沉郁又明快的情感色彩,每年这天,轻烟一般,飘至眼前。仓廪实,天下安。打囤存粮,草木灰均匀如线,写在地上,写在心里,也写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史上。如今在新时代勤劳的农民双手中,把过去一个温暖希望而虚幻的“囤”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粮囤粮仓。生活富足,国泰民安,亘古不会变。
附:邹德萍先生简介------邹德萍,江苏射阳人(祖籍滨海县正红镇徐大尖),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创作,用笔名:邹文、田萍、苏北、林海仁等,共发表刊播各类文章作品二三百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市场报、中华魂、炎黄春秋、世纪风采、情系中华、蓝盾、乡土、今古传奇、新华日报、广州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全国主流及省市报纸杂志刊载。在竹海文艺、灌河文学、沿海文学等发表一批。获得省市新闻奖50多项,其他奖项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