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家人是记者,看哭了
TUhjnbcbe - 2023/9/23 19:06:00

寒冬酷暑,春去秋来

总有一群人

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记者

他们真实记录社会百态

给予他人真切关怀

对问题不断真诚求解

而他们的家人

站在身后

默默承受、陪伴、支持

今天是第20个中国记者节

我们把镜头对准优秀记者、编辑的家人

听听他们的诉说

了解新闻背后的采编故事

向大家呈现新闻工作者

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我的女儿是记者

讲述人:蓝琪珠

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首席记者蓝碧霞的母亲

她每次说晚点回来

我每次都要等到十一二点

阿霞给我打电话,要我讲讲“我的女儿是记者”。我辗转了一夜,想的都是她的事。

工作中的蓝碧霞

阿霞是我们家的骄傲,十里八村就她一个当记者,朋友、邻居看到她写的文章,就特意打个电话来相告,我们也感到脸上有光。都说培养一个大学生能够改变一个家庭,这句话用到我们家很贴切。我们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阿霞懂事孝顺,在她参加工作后,尽自己所能改善家庭的生活,在她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就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帮助家里盖了一座三层的小楼房。当年房子建好了,村里的人称它为“记者楼”。阿霞的同事来我们家做客,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家里的瓷砖都是用报纸换的。

蓝碧霞(后排右一)与家人合影

阿霞年进入厦门日报当记者,记得当时她对我说,报社一位老领导教导新记者,“你们进报社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在报社十八年,她真的像领导所说的,吃苦当吃补。

在报社这些年,风里来雨里去,她都是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年回不了几次家,逢年过节,她经常加班。就说今年8月份的一个周末,她的小侄子不小心被宠物狗咬了,我们乡下卫生院没有狂犬疫苗,为了方便照顾,我带着孩子从龙海来海沧打疫苗。不巧的是,赶上台风天,报社打来电话说,台风快到了,让她赶快到台风指挥中心去值班写稿。家里剩下了一老一小,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她的小侄子出现不良反应,不吃饭,还流鼻血,流了不少,浑身发抖,发了烧。我好害怕,家里其他人不在厦门,我又不敢给阿霞打电话,怕她着急。小的在家发烧,哭着闹着叫人难受。阿霞在岛内抗台风,也不知道她现在是在室内值班还是在外面,那天晚上,我的心都提着,整夜没睡,抱着小孙子在走廊里来回走,看着外面被台风刮断的树木,急得眼泪一直流。我的这种心情,只有当奶奶和当妈的才会感受到。

蓝碧霞(左)和同事出发采访新闻

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在海沧陪她几个月,每次她晚上要赶稿的时候都会打“妈,晚上我回家比较晚,你自己先吃饭,要早点睡。”她每次说晚点回来,我总是要等到十一二点。你说我能睡得着吗?我总是在想,到了下半夜,一个人回家,地下车库一片都是车,连个人影都没有,一想到这些,我真的后悔当时让她选这个职业,要是读师范,毕业在家乡当一名人民教师多好,工作不会那么累,一年还有两三个月假期。

蓝碧霞(右)和同事

阿霞在报社刻苦勤奋,取得的成绩大家也都看到了。在生活中她也很要强,酸甜苦辣自己一个人尝,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我这个当妈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热爱这份工作,也得到了不少荣誉,当妈的只能一直支持。希望阿霞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好,也要照顾好自己,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新闻人告白

蓝碧霞

当我把这个讲述任务告诉母亲时,她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讲不来”,却在第二天通过我的外甥女,给我发来这篇讲述的手稿。我一直以为自己给了家人稳定的生活,却不知道当我在外奔波时,他们承受着那么多的担惊受怕,他们把这种情绪悄悄隐藏,给我更多的关心支持。感谢家人,感谢妈妈,你们是我坚强的后盾。

我的妻子是记者

讲述人:洪阳

厦门日报海沧记者站站长林岑的爱人

为了十分钟采访

她等了一个多小时

“您好,请问您还有时间吗,能不能再请教您几个问题?”年,我所在的公司负责运营海沧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一次相关采访结束后,一个女孩飞快追了上来。当时我急着去开会,就拒绝了女孩的补充采访请求。

但我万万没想到,当我从会议室走出来,这个女孩就站在门边,为了补充10分钟的采访,她等了一个多小时。

这是我和林岑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我们在工作中结识,她乐观自信,敢冲敢闯,一旦开启采访模式,我总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光芒。

林岑和洪阳的婚纱照

年,我们结婚了。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婚后的她并没有像刚认识那样“缠着我”,等我一个多小时这样的事再也没发生过,更多的时候,她总是说,“我在采访,晚点说”“我在赶稿,你先睡”……

有时候一起看电影,刚刚开场她就去采访了;有时候筷子刚拿起来,才吃了几口就去改稿了;有时候刚把女儿哄睡,她就起身写稿了;有时候和朋友聚会,前一秒谈笑风生,后一秒任务来了,她立刻打开电脑投入工作……渐渐地,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就不再喊她“放鸽子大王”,大家慢慢适应、理解了她“忙起来不理人”的状态。

随时随地都能进入写稿模式

记得她怀孕的时候,因为血压低、血糖低,每一天出门采访她都带着一个便携式氧气瓶,有几回实在撑不住晕倒了,我就去现场把她背回来。尽管如此,她也没喊过累,家人劝她提前休假,她总是笑着摆摆手说,“别担心,我还灵活着呢。”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到生产前一天才休息。

女儿天的全家福

我知道,她很享受忙碌而充实的工作状态。让我感动的是,她总会在每一个时间的缝隙里想起我,想起家人。她总是能记得家人的生日,提前挑选生日礼物,筹备生日晚餐。她总是挤出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的吃喝玩乐她都亲力亲为,有一回为了第二天能陪女儿上早教,她熬夜到凌晨三点把稿子写完。

这些年,为了工作,她落下了颈椎病,也染上了记者的“职业病”——爱学习、爱思考,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无限的好奇心。记得有一次,我们跟着房屋中介去看房,因为她提前做好了功课,一路上她比中介还“懂行”,从房子周边的交通规划,到学区划分、绿化项目,无所不知,一度让中介以为自己遇上了“卧底”同行。

女儿乖乖陪着妈妈写稿

也许是因为在工作中结识,我懂她作为记者的坚持,也懂她坚守初心的执着,更懂她日夜兼程的不易。为了让她的颈椎不那么疼,我上网学了很多按摩的招式;为了让她安心工作,我学会了给孩子洗澡;我还偷偷学了一些新闻知识、排版样式,为了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为她出出主意、打打气。

相识5年,她一直爱着她的记者工作,我一直爱着身为记者的她。我想对她说,林岑,你放心在前线冲,我会为你守好后方,等你每一次采访归来。

新闻人告白

林岑

许多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但娶了一个天天在外跑的记者妻子,你成了一个不仅能“主外”,也会“主内”的丈夫。谢谢你的包容,谢谢你的支持,谢谢你的付出,谢谢你!

我的儿子是记者

讲述人:徐作滨

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首席记者徐景明的父亲

记者永远在路上

男人总是要闯荡一下

年徐景明去上海读大学,我没有送,因为我认为他毕业后一定会回到天津,跟我学酿酒。结果年夏天,本应该毕业回家的他打来一个电话,说不回天津了,要直接去厦门看看,已经买好了火车票。我听到后有点生气,放下电话后想了想,还是同意了。因为,我是年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也是选择了上山下乡,去了内蒙古,一待就是十几年,在那里结婚生子,年才返城。男人,总是要闯荡一下,要自立。

徐景明(左)采访火车站改造

不过,闯荡归闯荡,落叶总是要归根,而且酿酒业是一个可以传承的事业。这些年来,我一直期待着徐景明能回到我身边传承技艺,好几次都帮他找好了可以落脚的地方,但他一直留在厦门,当一名记者。

我不是不能理解他的选择,因为我当初选择酿酒行业,是因为这一行没有止境,每一次酿造都是对极限的挑战,这给予我无穷的快乐。记者这一行或许也是如此,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是可以投入一生为之奋斗的光荣事业。

徐景明在北京大兴机场采访时留影

徐景明每年春节回一次天津,时间通常是三五天,因为报纸假期不停刊,他经常用我的电脑写稿,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写天南海北过大年,这些稿件我都存着。这几年
   

新闻人告白

陈进

生活中不能只做羊,有时,还需要做踏实的牛,奔腾的马,凶猛的虎。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希望你和妹妹养成好习惯,更加踏实认真。我也会慢慢改掉“懒虫”的习惯,尽量多些时间陪你们玩游戏。

当记者很辛苦

当记者的家人同样不容易

庆祝节日的同时

今天

请允许我们向家人说一句

谢谢你们!

最后

听听路人&记者是怎么看待这份工作的

03:34

猛戳图片围观日报君和小伙伴的工作日常↓↓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厦门日报图片来源于厦门日报及受访者

视频:陈毓璇胡雪晴谢佳诺杨启翔实习生:关艳妍黄菁瑜郭怡静周慧珩

H5制作:曾欣悦蒋含李莉

编辑:罗小州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家人是记者,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