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方对美方无理打压中国媒体驻美机构进行了必要的对等反制。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记者会上表示:中方采取的有关措施完全是对美国无理打压中国媒体驻美机构被迫进行的必要反制,造成当前的局面,起因和责任都不在中方。如果哪家美国媒体有意见,他们可以去向美国政府提出。
有专家分析称,中方不挑事儿,但也绝不怕事儿。挑起针对媒体的战争,这是华盛顿的发明。一向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其实是炮制和散布假新闻、操纵舆论的老手,中国对此一向坚决反制。早在 时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报刊就对“美国之音”关于 的虚假报道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宣传画
“美国之音”成为头号对手
年6月25日, 爆发。美国为了掩盖其侵略行径,美化侵朝战争的正义性,加大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妄图从内部分化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凝聚力。“美国之音”作为美国政府实施意识形态进攻的主要工具,掀起了一场针对中国的反对共产主义“宣传真理运动”,由“美国之音”中文部具体负责对华广播事宜,在中国社会一少部分人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严重干扰了中国 战争的社会舆论动员。
为此,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报刊对“美国之音”进行了集中连续批判,深刻揭露了“美国之音”美化侵略战争、颠覆共产党领导的真实面目,厘清了人民群众中一少部分人对“美国之音”的模糊认识,使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 、保家卫国”的口号下,为 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实现美国控制南京国民政府,以保证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战略企图,美国政府在舆论宣传上也是严密筹划、积极配合。从年夏季开始,“美国之音”开始播出中文节目。它设有一个庞大的中文部,专门负责对华广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之音”中文节目就成为美国政府对我国进行舆论战、心理战的主要工具。
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休息间隙读报
年9月13日,杜鲁门向美国驻世界各地的外交使团发布了一项总统密令,规定“要用更强有力的心理战武器对付日益扩大的共产主义威胁”,支持美国国务院对共产党宣传采取攻势。特别是在年 爆发,中国人民 于10月25日入朝作战后,“美国之音”迅速调整对华宣传策略,通过发布不实新闻来迷惑中国军民,扰乱中国人民的 活动,以此来掩盖美国在朝鲜参战的不义行动。“美国之音”成为中国进行 战争舆论动员时,首先要面对的头号对手。
无形战场上的中美较量
对于这场无形战场上的中美较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从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不义战争的战争动员的道德制高点上,对美国发起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
爆发后的第三天,《人民日报》以《朝鲜共和国军队转入反攻》为大字标题,整版编发集纳9条消息的一组新闻。同时发表题为《朝鲜人民为击退进犯者而奋斗》的社论和一篇“平壤通讯”,揭露美国扶持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挑起战争的经过,指出“朝鲜的全面内战爆发了”。从7月开始,《人民日报》以周刊形式将第五版开辟为《保卫世界和平专刊》,集中报道 。
10月25日,中国人民 入朝参战。10月26日,为了配合中国的 战争,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指示提出:“我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应有一致的认识和立场,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的态度。”根据这一指示,以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 宣传教育运动,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全面投入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在这场宣传教育运动中,对“美国之音”的批判成为重头戏。
中国人民 战士向美军进攻的情形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作为批判“美国之音”的主要舆论阵地,《人民日报》以群众来稿的形式作为批判的主要方法,体现了群众明确的指向性。《人民日报》非常注重运用群众的亲身经历、心路转化等具有个体情感体验的表述方式,揭露“美国之音”造谣弄假、颠倒黑白的虚伪宣传,从而增强了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在批判的内容上,以认清本质为突击重点,集中揭露“美国之音”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比如通过对“美国之音”宣扬的所谓“真相”进行客观事实的比较论证,从而戳穿“美国之音”的报道虚假,也教育了部分群众思想上存在的“姑且听听”的模糊认识。
批判“美国之音”的根本目的在于粉碎美国对华的意识形态侵略,号召群众自觉主动停听“美国之音”,在思想意识上牢牢树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朝鲜百姓到阵地上祝贺 战士们获得光荣称号
应该说, 战争期间爆发的这场中美舆论战,以 战争的胜利宣告了新中国在舆论斗争中的胜利。“美国之音”最终败北的原因就在于它违背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特征。《人民日报》针对“美国之音”所报道出来的虚假新闻,一一罗列出客观事实,让事实说话,从而使群众认识到“美国之音”报道的虚假性,从根本上打垮了“美国之音”的根基。此外, 战争动员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在思想战线上,中共中央制定了完备的宣传教育提纲,从一开始就把全国的舆论斗争力量拧成一股绳。
的“斗”,促成中美之间的“谈”
年6月23日,苏联倡议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停火。很快,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附和苏联的提议;《人民日报》亦发表社论,表明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7月10日,交战双方开始在朝鲜开城举行停战谈判,中美之间的交锋也随之转入新战场——外交与外宣。
中国谈判代表团的负责人是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克农和时任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乔冠华。在他们领导下,中国组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新闻方面军”。
除了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各大媒体的50多位文字记者、30多位摄影记者和20多位电影记者外,代表团还包括两位来自西方的左翼记者——英国《工人日报》的阿兰魏宁顿和法国《今晚报》的贝却敌——他们在随后的中美舆论战中屡立奇功。
战争期间,一位名叫迪安的美军师长被 生擒。在乔冠华的策划下,围绕迪安的生死安危,中方对美国媒体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舆论战。
英国记者魏宁顿故意将迪安的近况透露给一位美联社记者,使他发表了一篇轰动全美的新闻稿——“迪安活着”,还因此获得美元的奖金,此后,他对中国的态度日趋友好。与此同时,对于某位惹是生非的合众社记者,中方记者团则守口如瓶,致使他屡屡错过重大新闻,最终因报道迟缓而被总部调离。
战争中被俘的师长威廉·迪安少将
为了争取新调来的合众社记者,乔冠华指示法国记者贝却敌与其联系,将迪安在俘虏营中的照片供其发表。这张反映 善待美军战俘的照片,很快在美国各大报刊频频转载。不久,连美国军方主管的《星条旗报》也转载了这张照片。至此,美国的国内舆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美国军方气急败坏,一怒之下撤换了《星条旗报》的主编,并开始对在朝鲜采访的美国记者大加限制。然而,此举进一步激化了美国军方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固有矛盾。年9月,《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女记者玛格丽特希金斯甚至开始“褒中贬美”:“共产党方面的会谈简报一向十分准确。到会谈的最后几天,共产党方面提供的资料比盟国在晚间举行的情况简介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
在舆论战中,中国打了大胜仗;不过,对于中国而言,“战争”并非目的;中国希望争取的,是一个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环境。恰如毛泽东对代表团和前线记者的指示所言:“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
正是 的“斗”,最终促成了中美之间的“谈”。战争遗留的美军战俘问题迫使美国政府提出建议,与中国展开了直接对话的大使级谈判,也使中美关系在 之后依然受到公共外交的深刻影响。
总而言之, 战争中,我国不仅取得了军事斗争的辉煌胜利,打出了军威国威,而且开展的舆论战也极为成功,堪称典范。总结 战争中舆论战的基本经验和特点,对未来战争中开展舆论战将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