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出门也不例外。
五一期间回乡,从书架上带了2本,一本是鲁迅的《故乡》,另一本是孙犁的《乡里旧闻》。
年,在作家孙犁诞辰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乡里旧闻》和《书衣文录》两种。
由于喜欢孙犁的作品,当时购得一册《乡里旧闻》。
时任河北省安平县(孙犁的故乡)县委书记李哲民作序,孙犁研究专家刘宗武选编。
全书分了5个板块:乡里旧闻、童年漫忆、故乡旧事、诗歌、小说。
全书64篇文章,都是孙犁有关故乡的回忆和记录,各有特色,都散发着淡淡的荷花之香。
这次回乡,往返途中,探亲之余,匆匆一读,有2篇文章尤其引起共鸣。
1.《老家》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关键,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
以上描写,相信在外的游子或多或少都体会过。
特别是这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高度概括了常年在外的游子的情怀。
近三年的疫情,让多少相距不远的亲人也无法团聚,更别说回到远在千里的家乡了。
现在,梦中思念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确实如此,思乡的情绪,是说不清楚的。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2.《报纸的故事》
这篇文章里,孙犁讲述了他订阅《大公报》的一段往事。
年春天,孙犁在北京失业,回到家乡河北安平县子文镇。
由于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一般都看《大公报》。他最喜欢的栏目是文艺副刊,由沈从文编辑。孙犁现在回到小村庄,还想看报。同时,也想投稿。
他首先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商量,订一个月《大公报》,3块钱。
妻子说:“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这句话让孙犁的自尊心受到损伤。因为据他测算,妻子最少应该有15块钱。这是结婚时妻子跪拜长辈得到的“拜钱”。
但他不甘心,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又硬着头皮向父亲要。
父亲没有直接回绝他,建议他订一份《小实报》。
但这不符合孙犁对书籍、报章的高要求。他就没说话,退了出来。
他的父亲还是爱子心切,当晚对他说:
“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晌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
赶集的时候,孙犁用父亲给的3块钱,到邮政代办订了一个月的《大公报》。
过了不久,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给他送报,他有感而发:“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
以后每隔3天,送报人就会来到他的小院,把报纸交到他手里,上下打量他两眼,转身离去。
这几个围绕订报而产生的场景,读起来栩栩如生,如临其境。把作者对报纸的热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后来,虽然孙犁投的稿都没有中,一个月的报纸也被糊到了漏雨损坏的顶棚上,但它陪伴作者度过了一段失业居家、战火纷飞的至暗时光,为后来从事革命打下了基础。
解放后,孙犁到《天津日报》当编辑,也多多少少有这一个月《大公报》的影响吧。
上网查阅编者刘宗武的信息,据《今晚报》年01月04日报道:孙犁研究专家、天津市孙犁研究会原秘书长刘宗武因病于年12月31日去世,享年87岁。
为纪念孙犁诞辰周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宗武编选的“孙犁散文新编”五种将于年5月推出。
有机会可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