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静海文化回到乡村作者梁秀章 [复制链接]

1#

回到乡村

(组章)

作者:梁秀章

通往乡村的路,是永远割不断的长长的脐带,越靠近小村,离母亲的爱就越近。走进乡村,总能见到那满眼的绿和站在烈日下精心裁剪这绿海的乡亲。傍晚,你正在村口分辨着不知摘种在谁家屋顶上的几缕炊烟,准会被一群踩着夕阳、打着响鼻儿的羊们截住,它们停下来,高昂着头瞅瞅你,再咩咩叫几声,又甩着肥大的尾巴超过你。它们认出了你,也和它们一样,是这条路上的常客。踏着晨曦,你就能碰到扛着锄头下地的老人,他们永远起得比太阳还早,远远地和你打招呼,让你有空一定去家里吃饺子,第一茬春韭,伴着新麦子面的醇香,早就萦绕于口,弥漫于心了。走进乡村,房前屋后的丝瓜、黄瓜架上,青枝脆蔓张扬着,时刻想逃离,丝瓜、黄瓜却直往下坠,拖住了秧的后腿。桑葚、五月鲜、久保、烟枣、大枣、石榴、核桃、柿子,像成名的角儿一样,一年四季在农家院子里或庄户坡上轮番登台,耍两下水袖或舞几回雉鸡翎亮相。夜晚有蛐蛐儿的笙管配音,白天有奶声奶气的小公鸡吊嗓儿,还有那一团团毛茸茸的小鸡,在鸡婆的吆喝声中,大大咧咧地鸣锣开道。镰刀一点头,沙沙的割麦声便潮水般淹没了小村,一辆辆拉着麦捆的车是顶着水流排队的鱼,游满了道路和场院。乡村的月光,总是偏爱那光滑的场院,碌碡闪着白光,麦子垛把月亮的影子拽得很长,一堆堆刚刚打轧出的麦子泛着荧光,任由露水亲吻和品尝。旁边的凉席上,蒲扇微晃,牵出一长一短忽高忽低的鼾声。梦游的蝙蝠嘶鸣着做超低空飞行,一只失眠的蝉低吼一声,惊动了树下那只刚刚打瞌睡的青蛙,扑通一声,溜进了池塘。乡村的夜是美妙的交响,有间奏,有独唱,有滑音,有跳步,有了这浑厚的背景音乐,乡亲们梦中才有了合不拢的笑和甜蜜的哼唱。播种机、喷灌机、收割机已经替换了父兄们的锄头和镰刀,“汗流浃背”成了沉睡在孩子们词典中的一个陌生词条。早市小镇的街不长,却有一个长长的早市。天不亮,占地方的一块块帆布、麻袋就摆成了八卦阵,布满了街道和胡同,这枝枝叉叉的早市就像一棵大树,一个个小摊儿是结出的五颜六色的果实。红裤绿袄裹着泥土的萝卜,顶着露珠的韭菜、茴香,带着绒毛的桃子、杏儿,还有摊位后面被晒黄的草帽,沾满了泥土的鞋子,有些疲惫却有又充满了渴望的眼神,微微驼起的背,肩上搭着散发着汗味的毛巾,我每一次去靠近,都会有莫名的激动。在那些背筐、自行车、小三马前走过,就像走在当年自己种的小菜园的畦埂,仿佛听到了剪碎黎明前黑暗的欢快的鸡鸣。接过那一双双粗糙皲裂的大手递过来的菜蔬,就如同紧紧握住了整天在地里劳作的父兄的双手,那略带感激的眼神,却让我如芒在背。我也曾经在土地上挥汗如雨,在他们眼里,我倒成了陌生的城里人……这里曾经是一个烂泥塘,被垫成了小街后,只要下雨,马车、牛车准会陷进泥里。打折了鞭子,喊哑了嗓子也无济于事,只能开来拖拉机喘着粗气帮忙。如今面对快节奏的生活,逛逛早市也成了休闲的奢望。早市是一条搏动的血管,拥抱着小镇,连接着千家,营养着万户,每天都送来新鲜的瓜果蔬菜和浓浓的乡情,亲情。田野中的楼区突兀的建筑群不断长高,让庄稼人来不及细想。世代只拔节麦子、玉米的土地上,一下子长出来许多的楼房。老人们都已经习惯每天早早起来,结伴儿去望望还包裹在脚手架里的楼群,就像习惯每天都去看看自己亲手养大的水葱儿似的庄稼。等到搬家的那一天,儿子发动了汽车等着,父亲抚摸着院子里的桃树,久久不肯松手,这里有他和老伴儿踩了几十年的脚印,和几辈子的老人们的身影。树上一颗颗青涩的桃子瞪大了眼睛不说话,只是伸开几根枝条扯住主人的衣襟。不远处的楼区里,鞭炮声此起彼伏,那是搬家的人们在庆贺乔迁之喜。老人走出了院子,怀里抱着老伴儿陪嫁的梳妆匣,奔向了那个被别人称为家的地方。人们搬走了,桃树却永远留在了这里,陪伴它的,还有小村无家可归的名字。一年过去了,老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小区外宽阔的马路上溜达,累了就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哼梆子腔。再后来凑齐了文武场的胡琴锣鼓,一个河北梆子小剧团就变得有声有色,终于可以和大妈们的广场舞队平起平坐了。看对台戏,成了小区人新的乐趣。

梁秀章,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静海县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散文诗》、《天津日报》等多家报刊,多次获得全国及市级奖励。著有诗集《北方的树》。

近期爆款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