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天津摄影师常津生数十次登上直升飞机,对津门大地进行大量航拍。他所留下来的数万张底片,是天津在那个年代的珍贵影像记录。如今,改革开放迎来40年,在这些航拍照片的所在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腾讯大燕网将推出系列组图,重温天津40年来的“今生今世”。(津视期·腾讯大燕网出品图/常津生游思行)(注:上图为合成照片)(来自:图话京津冀)
如今再去南京路,已没多少人能记起,在半世纪前,它曾被又黑又臭的墙子河分隔两岸。年代,天津将墙子河进行填埋改造,形成一条大道,并在这基础上建成了长约3.5公里的地铁线路,使天津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直到今天,南京路都是天津最繁华的路段,串联着海光寺、滨江道、小白楼等重要商区,从空中俯瞰,在高楼丛中若隐若现。(来自:图话京津冀)
卫津路,因毗邻卫津河而得名,位于旧时天津城的中轴线上,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所高等学府隔河相望。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条主干道的宽度仅为9至12米,行人车辆混行,拥堵无比。改造之后,卫津路一下子拓宽到40米,才缓解了该地区的交通压力。而画面下方,在上世纪末兴起的八里台文化市场,曾是天津新潮文化的聚集地,也在年被关停拆迁。(来自:图话京津冀)
从解放初到80年代初,天津的机动车数量增长了45倍,自行车数量增长30倍,而道路面积只增加了2.6倍,交通压力日趋明显。年7月1日,全长34.49公里的中环线全线通车,成为天津第一条绕城主干道。总工期仅10个月的中环线,将市区14条主干道连接成环,有效缓解城区的交通压力,也创造了当年的“天津速度”。(来自:图话京津冀)
说到中环线,就不得不提八里台立交桥。这座始建于年6月的立交桥,是天津第一座三层互通式城市高架桥,沟通了中环线与卫津路两条要道。33年之后,八里台桥仍是重要的交通纽带,只是周围已是大变样。进入21世纪,立交桥旁的八里台新文化广场和海河剧院相继开业,而对面的天津师范大学则已整体搬迁,如今是均价达5万的高端住宅区。(来自:图话京津冀)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的红旗路与复康路之交,还只是一个平面的路口。年,王顶堤立交桥建成之后,才让这片地区“立体”了起来。毗邻这个路口的,是于年迁入医院;而画面远处的大片湿地,后来则发展成为天津高新区的核心区——华苑科技园。(来自:图话京津冀)
这是天津中环线与马场道的交口。上下两个画面,似乎相差并不大,但是可以看出,在30年前,路口全是密密麻麻的行人,机动车辆并不多,到了如今,则是截然相反的景象。(来自:图话京津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红旗路与鞍山西道交口,周边仍是大片荒地。到了世纪之交,“计算机”成为流行词汇,这片地区也迎来了春天。最红火的时候,鞍山西道上拥有创元、百豪、名利达等7个专业科技卖场和赛博、百脑汇、颐高等大型数码用品商场,被天津人称作“电脑城”。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后,数码卖场的热潮则渐渐退去,再难有往日摩肩接踵的火爆场面。(来自:图话京津冀)
年,在天津中环线贯通仅一年之后,外环线便宣告建成。由于从地图上看像个梨形,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大鸭梨”。这是外环西路与秀川路的交口,在外环路刚建成之时,四周一派田园风光。如今,这里是华苑地区的大型住宅区,容纳着数十万新居民。(来自:图话京津冀)
年,天津外环线京津公路立交桥建成。长久以来,京津公路都是连接北京与天津地区的最重要通道。到年,双向四车道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将北京与天津间的车程缩短至1.5小时;而在年,又兴建了双向八车道的京津高速公路,正可谓“条条大路通北京”。(来自:图话京津冀)
如果没有对比,很少人能够认出来左图的位置。这条原本双向四车道的马路便是黑牛城道。进入21世纪,为缓解市内交通的压力,天津开始兴修封闭式快速路。介于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的快速路环线,于年全线贯通,使得市内各地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再那么遥远。每天早晚高峰,数以万计的车辆扎堆驶上快速路,使其成为天津最繁忙的路段之一。(来自:图话京津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津塘公路都是联络天津城区与塘沽地区的最主要通道。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发生质的改变,京津塘高速、津滨高速、京津高速、天津大道等快线陆续开通,让市区与滨海新区“双城”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年,津滨轻轨开通运营,并在年与天津城区轨道实现互通,成为众多上班族每天的主要交通工具。(来自:图话京津冀)
年,位于天津河东区的十一经路桥建成之后,周围景象也改头换面,几乎找寻不到从前的痕迹。近二三十年来,河东区仿佛变成一座硕大的立体迷宫,不只外地人,连本地人也经常迷失方向。(来自:图话京津冀)
位于河北区的天津北站,看似不起眼,却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古老车站。在数十年前,北站几乎可以说是城市的中心,旅客一下火车,就能够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到了年,当时速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从旁边呼啸而过的时候,北站似乎只能缅怀昔日的光彩了。年,天津北站基本停办客运业务,目前仅有一列开往蓟州的绿皮车还在运营着。(来自:图话京津冀)
年,《今晚报》创刊,常津生加入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并担任过今晚报社总编室主任、摄影部主任、中国晚报摄影学会副会长等职。在他身后的柜子上,整齐堆放着数十年来拍摄的胶卷,像档案馆一样分类编号。如今已75岁高龄的他仍放不下手中的相机,持续记录着这个世界。(以上图片均为版权作品,请勿盗用)(来自:图话京津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