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逝的新闻记忆18走进神奇的西部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大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18)

走进《神奇的西部》

——本报采访组赴西北采访纪实之一

赵宝起

我作为《神奇的西部》采访组组长和领队,带着两部车和全组成员凯旋归来时,我的心里是非常复杂的。有胜利完成任务的喜悦,有久逢亲人的激动,更有一种卸掉千斤重担后的轻松感觉。今晚大厦广场悬挂着布标,站满了欢迎的人群。领导们来了,同事们来了,亲朋好友也来了。迎向我们的是一束束鲜花,一阵阵掌声,一双双热情的手。我在座谈会上说的第一句话:“谢谢全报社各部门在后方的支援,谢谢领导们在万里之遥的正确指挥。”我对总编辑说的第一句话:“我把两部车全给您带回来了,把全组成员也都给您带回来了。”说实在的,4月16日从天津出发,到6月9日返回整整55天,我们在神奇的西部行程3万里。是在沙尘暴中进入的内蒙,是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完成的采访任务。我们在浑善达克沙漠迷失过方向;在吐鲁番的戈壁滩找不到出来的路;闯越天山六百里并开车强行渡河;在青海出现过严重的高原反应;在陕北刀削般的悬崖上行车;在石家庄的高速公路上爆胎。两辆汽车的三个轮胎扎爆,四个避震器断裂,一个风挡玻璃被石子崩破。采访组全体成员是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西部大开发这个重大题材的报道任务。总计发回文字稿96篇,刊登文字稿件73篇(包括在周末版发的4篇特稿);发回照片幅,刊用照片41幅。

在报社的庆功会上,领导对我们采访组6个人给予了巨资奖励。我当时说,还少给一个人的。那就是我们新闻策划组的组长穆娴静。到神奇的西部采访,是她负责组建新闻策划组后的第一个举动。她在父亲病危的情况下,遵照报社领导的指示,与我们一起进行这次重大新闻采访题材的策划。在病房里她用手机指挥着我们这支几千里外的采访组。她准确地向我们传达编委会的每一个指示,商讨每一篇报道内容,协调采访组内部的一切事宜。她陪同刘凤山副总编,代表报社领导,到我们采访组每个成员家里慰问,这对于几千里外的采访组来说,是多么巨大的安慰。然而,她自己的老父亲病情正在告急。回顾和总结这次对西部大开发的采访,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功,不是我们采访组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今晚报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资料图)

从策划到行动只用了10天

4月5日,我到新闻策划组报到。4月6日刘凤山代表编委会给我们布置任务,要求围绕着西部大开发,策划一次重大的采访行动。为了防止泄露消息,我们是在极端保密情况下进行的。西部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我只到过西安,绝大部分西北地区从来没有去过。只知道西部大开发这个名词,但不知道里面的涵意。我马上到新华书店寻找有关西部的书,找有关旅游的书,买相关的地图。当我买到的《西部开发战略》这本书后,如获至宝。这本书一共多页,我看了一天一夜,终于弄明白了西部开发大概是怎么回事。报社资料室的几位同志,从各地报纸、书籍上,帮助我们查找有关西部开发的资料,并复印下来。我们拿出了采访西部计划,穆娴静将其交给编委会后,几位领导都在上面签了具体意见。4月12日,刘凤山代表编委会,组织几个部负责人开会。有新闻策划组、总编室、出版部、摄美部、会上分工执行编委会的意见,计划4月16日组队出发。车队马上选司机,检修汽车。技术处人员安装车载短波电台和卫星传输系统,保健站准备了必要的药品,保卫处准备了警棍和警棒。市公安防暴队送来了盾牌和防弹背心。4月16日,报社为我们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保铭亲自为我们壮行。市经协办主任、西北各省区驻津办事处主任,也都前来为我们送行。我代表《神奇的西部》采访组,在送行仪式上发言:“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完成向读者介绍西部,向西部介绍天津的任务。”从策划到行动,我们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

(资料图)

迎着沙尘暴进入内蒙

从出发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太重了。这是《今晚报》建立以来,第一次派出阵容这么庞大的采访组远征。我们代表的不仅是《今晚报》,同时也代表着天津的新闻界,代表着整个天津市的形象。我们要向读者全方位地介绍西部,向读者介绍连我们自己都非常陌生却又那样神奇的地方,我们的责任太大了。从天津到北京,穿过张家口,再进入内蒙。一道儿上,树枝由墨绿渐渐变淡变黄,最后到处是光秃秃的树杈。晚上到达内蒙古太仆寺旗时,我们看到的是被沙尘打得都是白点,连汽车牌照都几乎变成了白色。夜晚,窗外刮起了风沙,打得玻璃“叭叭”震响。当我们写完这篇特写时,窗外已经变成了白天。

第二天,我们进入浑善达克沙漠。这是离京津地区最近的沙漠,它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京津地区推进。牧民们不断的搬迁,他们已经深深领略到“沙进人退”的厉害。不少牧民开始自觉地治沙,我们写的《沙漠里的一家人》,就是当地真实的写照。我们看到一个沙窝里,有两只毛绒绒的小狐狸,正在旁若无人的玩耍,可爱极了。在往呼和浩特市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陷入了迷途。深更半夜,对讲机没电了,两部汽车在沙石路上行驶。茫茫沙地一片漆黑,沙路上连个人影也没有,偶尔遇到一只大狐狸慢慢悠悠穿过沙路。大家只好停下来,让技术处苏伟打开了卫星定位仪,确定了我们所在经度和纬度。根据苏伟提供的数据,我大着胆子命令汽车继续往前行驶,凌晨时分终于找到了路。我们到达呼和浩特市,采访自治区领导遇了困难。《呼和浩特晚报》的同行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呼和浩特日报》、《呼和浩特晚报》,在显要位置报道了我们采访组到达内蒙古的消息。然而,我们计划采访自治区领导遇到了难度,大家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沙尘暴正巧刮入呼和浩特市,大风卷着黄沙铺天盖地,更引起我内心的焦虑。突然,我想到了从内蒙古调到天津的《人民日报》记者站敖腾站长。我给他打手机时,他正去北京开会的途中,他热情地帮助我们与自治区宣传部长联系,与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联系。自治区计委办公室也帮助我们,自治区办公厅终于同意我们采访。由于胡锦涛同志到内蒙古视察,云主席要陪他到内蒙的东部去,只好临时由主管西部开发的王凤岐副主席接受采访。这是一位谈笑风生的人,他一见我身后的张立和苏伟都是大高个儿,顿时大着嗓门开起了玩笑。他说:“哎哟,你们《今晚报》是不是都这么高的个儿?”

浑善达克沙漠(资料图)

我们从呼和浩特市继续西行公里,越过黄河,到鄂尔多斯草原,进入伊克昭盟格尔旗到达薛家湾镇,遇到了正在此建电厂的天津电力建设公司干部职工。他们奔走相告,天津今晚报《神奇的西部》采访组来了。吃过晚饭后,我们采访到凌晨时分。

第二天早晨,天津电力建设公司领导到宾馆看望我们,不少人见我们整整写了一夜稿,全都愣住了。他们死活要留我们吃午饭,被我们婉言谢绝了。他们开车把我们送了很远。

在困难面前敢闯敢拼

采访组从进入内蒙古开始,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困难面前,大家敢闯敢拼,千方百计去完成采访任务。这时,穆娴静向我们传达了总编辑的指示,在东胜市附近发掘了一个汉墓。我们赶紧往东胜市奔,找到了当地文物部门,了解到这个汉墓在鄂尔多斯草原的鄂托克后旗。途经成吉思汗陵时,听说这里有祭祀活动,于是决定在此停留一夜,第二天早晨先采访成吉思汗陵的祭祀活动。

成吉思汗陵(资料图)

第二天早晨,大家还没吃早饭。摄影记者张立先到成吉思汗陵里拍照。这种祭祀活动十分庄重和神秘,一个外来民族记者前去拍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经过口干舌燥的一番交涉,主持这次祭祀的人破例同意拍照。但提出一个条件,记者必须遵守蒙古族的风俗。大殿后面小殿,虽然点燃蜡烛仍然昏暗,黑压压的人群跪在地上,显得那样神秘。祭礼后的白酒,一碗碗地传来传去,传到谁手里谁就一饮而尽。可能内蒙古的姑娘们看中了我们这位高大的小伙儿,不断地向他奉上一碗碗美酒。张立为了拍照,竟然喝了6大碗白酒。我进入现场时,人家还剩下点儿羊肉给我吃。张立的照片拍完了,人也醉得东摇西晃。杨寿清、苏伟和司机王建、赵玉生,赶紧上前搀扶。只见张立的脸色煞白,头上冒着虚汗。把他放在奔弛旅行轿的座椅上,先是呕吐,然后便昏昏欲睡。当时把我吓坏了,一路上不断用对讲机提醒奔驰旅行轿的几位:“注意摸他的脉。”张立为了拍照,空腹喝了这么多白酒,倒有一股男子汉的英雄气概。转天,张立恢复了健康,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送给了他两句古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大家都会意地笑了。

到达鄂托克后旗,得到了热情款待。宣传部的李部长是位女将,她上任后第一次接待外地的记者。晚上请来最好的女歌手,穿着民族服装为我们唱歌,递上一碗又一碗的白酒。蒙古族的歌,蒙古族的酒,那纯朴的热情,那令人心醉的场面,让我们永远难忘。

作者简介

赵宝起今晚报高级记者作家摄影家大学客座教授,天津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其新闻作品先后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篇作品编入七所大学新闻学辅导教课书,有篇新闻作品获得国家及天津市和全国晚报界好新闻奖。年6月退休后在民营企业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