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
少年
在你离开家的那年
老母亲站在村前
泪水沾湿了双眼
盼着你回来的那天
少年
在你离开家的那年
老父亲坐在门前
虽然是默默无言
怀里揣着你的照片
少年
岁月拂去了你
青春的时间
却没拂去你一往无前
峥嵘带走了你
童贞的笑脸
却没带走你对家思念
少年
当年的你早已蜕变
如今的你如此光鲜
别忘了黑夜
母亲一夜夜的针线
别忘了灯下
父亲一篇篇的信件
少年
给父母一些时间
让他们抚摸你的脸
父爱母爱的思念
照耀着你异乡的天
芳华岁月
从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改革开放后第一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开始,中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
伴随改革新风,天津的民营经济一路壮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蜚声全国的天津“帽子王”创始人王德强就是第一批“下海”的个体户,见证改革开放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了近40年商海沉浮,放下“铁饭碗”又捧上了“金饭碗”。
王德强与马三立一同参加活动。
01创业浪潮汹涌而起
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必要补充”的论断。
年1月17日,邓小平同志举办“五老火锅宴”,第一次提出要吸引外资,并希望原工商业者利用落实政策以后的资金创办私人企业。
年国务院公布《关于个体工商业户管理费收支的暂行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关于城镇合作经营组织和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之后,有利的政策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潮,民营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就是在当时创办的。
——年郑秀康创办的“鸿盛皮鞋厂”,也就是今天康奈集团的前身,经过38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皮革工业的龙头企业,成为中国鞋都的领航者。
——年刘永好等刘氏四兄弟创办的新津县育新良种场,就是今天希望集团的前身。
——年,由十来个农民靠贷款元起家,用家用缝纫机合办起来的小服装厂,成为了今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红豆集团。
——年钭正刚先生创建的临安化纤织物厂,就是杭州锦江集团前身。
——年,由3名股东用5万元资本雇佣了8名工人的家庭小作坊,今天发展成了全国知名的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年8月26日,一个以蛇为业、以蛇的图腾为徽的企业在苏南大地上成长起来。这就是如今名闻遐迩的江苏隆力奇集团。
——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
……
在这股创业的浪潮中,也有我们天津人熟知的身影,他就是“帽子王”——王德强。
02“个体户”下海逐梦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一路吹过,王德强作为支边青年,刚从云南被调到了河北饶阳的一家印染厂。当他听说允许“停薪留职”的政策后,下海,这个当时刚刚流行起来的字眼让王德强的心蠢蠢欲动。
王德强说,自己所在的印染厂是个国企,放下响当当的铁饭碗,在很多人眼中还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情。但王德强不这么认为:“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不会荒废一生。”
年,王德强第一次萌生了做买卖的念头。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买卖什么看似都可以挣钱,王德强也寻思着,什么东西方便储存、便于携带又受大家欢迎呢?在烈日炎炎下,王德强转了很多地方,回到家喝下一碗解暑的绿豆汤后,他忽然有了主意。
他买了80斤绿豆从饶阳到天津来卖,由于豆子好价格低,不到一小时就卖光了。第一次做生意,就挣到了相当于半个月工资的20块钱,这也更让王德强尝到了做买卖的快乐,坚定了“下海”的信心。
年王德强放下了“铁饭碗”,停薪留职回到了天津。没有户口,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就租住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可王德强没想到,那时候作为外地人,他没办法领取营业执照。于是,他借来了自己侄女的执照,也是当年天津发出的“”号营业执照。
那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并不是像现在一样,这么的开放。那时候就关着一点门,开开一小点儿缝。可没过两三个月就出来新的政策了,允许外地人到天津来做买卖,我马上就起照了。
王德强回忆说,因为爱人蒋红宝是上海知青,所以自己拿着全部家当元,又找朋友东拼西凑了元,就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去闯一闯。
03南下觅商机帽子闯市场
在南下的列车上,王德强第一次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在火车上,他遇到了一个来自大胡同的老板,专门做布料生意。
那时候,进货都叫打货,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打货要带多少钱?
王德强这好奇的一问,却让他自己终生难忘:“他说我们一般带多块钱。我带块钱人家带块钱?那时候万元户不得了啊。”王德强听了这些话,愣在了那里,却也更坚定了他一定要干出个样子的决心。
天津大街上还充斥着蓝、灰等主色调,上海各种百货店里琳琅满目的衣服、鞋子、布料让王德强看花了眼。当时,上海人管倒买倒卖的生意叫做“翻跟头”,一买一卖就能挣钱,商机就在眼前,可身上就揣着块钱,到底该做点什么生意,王德强也没什么主意。
一双鞋就要17块钱,一件衣物15、6块,王德强算了算,自己身上这点钱,也带不回去几件啊。就这样,逛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当他忽然看见了帽子:
当时这帽子呢是劳动布的,前面有几个LOGO写的CAP,那时候叫出口转内销,后面是网眼布的,5毛钱一顶。
就这样,王德强第一次与“帽子”结了缘。他大包小包买回去顶。可到了火车站,他又傻眼了。当时,火车托运不允许给个体户运货,无论多少,也只能全靠自己肩扛手提。这大包小包的,怎么才能弄回到天津呢?
王德强现在回忆起自己的办法说,虽然有点丢人但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把爱人上海家里的棉被、旧衣服等装在纸箱子里给火车站检查自后,在出站再来个“调包计”,把货装回去,就这样才回到了天津。
王德强出生在河西区一个传统的家庭里,在父母身边,在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街坊邻里的眼皮子底下去摆摊,王德强也磨不开这个面子。想来想去,他决定跑到任丘去。那里的油田室外作业,风吹日晒,大家可能对帽子的需求量更大。没想到,王德强的这一批帽子,不到一天就都卖光了。
五毛钱买进的帽子,两块七卖出去,王德强小试牛刀,初尝了做生意的甜头。从上海进货,再到河北省甚至内蒙去贩卖,小帽子帮王德强敲开了生意的大门。一年多时间,王德强就成了自己当初无比羡慕的“万元户”,也是天津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04机缘巧合成就“帽子王”品牌
如今,河西区金皇大厦脚下有一条3、米的小路名叫镇江道。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天津红极一时的“洋货”一条街,几百个商贩出售着从全国淘来的五花八门的商品,是当时最“时髦”的地方。用王德强的话说,这么短短一条路,没半个小时都走不过去。可见当时的繁华和热闹。
年,王德强在这里租下了6平方米的小摊位,从摆地摊转为正式经营。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对穿衣戴帽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旺盛,独到的眼光加上始终在追求“新奇特”的潮流,让王德强的帽子摊很快就远近闻名。
当年在小白楼镇江道,顾客盈门,试戴“帽子王”。
王德强(左一)现场给帽子手绘图案。
王德强在云南支边时,就是在百货店担任售货员,这回有了自己的小店,他每天一大早,都会早早赶到店里,把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
他店里的商品陈设,也仿照上海,摆上塑料模特,贴好标签。而在店门口,他每天都会亲自用毛笔写好“水牌”,把当天促销的商品,流行的趋势都写在上面,招揽顾客。
当时天津做服装生意的不少,可做帽子的却只有“盛锡福”一家国有企业,品种和花样还不够丰富多样,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猎奇、求新的心理。
小帽子却有片大市场。很快,王德强的帽子摊就远近闻名。还引起了当时《今晚报》一位记者的注意。为他拍摄了一幅照片,并在报道中写道,天津小白楼出现了一个卖帽子的老王。
“一天早上有一个60多岁一个老大爷到我门前说,嚯小伙子,你这回拿了啊!现在报纸上都管你叫帽子王,你行啊你!”这位老大爷的话给了帽子王灵感,从此,“帽子王”正式叫响。
年8月,滨江道上的露天市场。
05求新求变叫响全国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步子越来越大。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再一次兴起了新一轮创业兴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天津的民营经济也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时期。
当年,天津第三产业由年的63.41亿元增加到年的.37亿元,年均递增9.5%,其中年比上年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28.8%提高到年的36.6%,5年间提高了7.8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由年的19.3%上升到年的50.7%。
也是这年10月,王德强成立天津市帽子王实业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从一名个体户正式走上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当时公司雇佣员工20多人,在平方米的场地进行帽子加工生产。
那时候,王德强走到哪儿,心里都装着帽子生意。他从流行的影视剧找灵感,从国外的商店发现流行的样式,甚至随身带着相机看见好看的帽子就赶紧拍下来,王德强以“新、名、优、廉”迅速抢占了市场。
王德强回忆说,自己好几个帽样子都是从国外带来样品之后自己再研制的。比如当时有一款钢板帽,那是在美国旅游的时候发现的。回到国内,他做模具,买钢版,冲压,把帽子上“sport”(运动)的字样换成中国人喜欢的“lucky”(幸运),一下子就在全国就流行起来了。
创新为先,品质至上,天津“帽子王”这个品牌叫响全国。“卖帽子的老王”和他的“帽子王”还真火了。到年,公司已经发展到了上百人,拥有平方米的厂房,年产帽子10万顶,产值上千万。“帽子王”从进驻百货大楼帽子柜台起步,发展到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多家,还收快餐连锁的启发探索出了加盟经营的模式。
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帽子王”也在商海中起起伏伏,一路大风大浪中,几次遇险。8年全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有着大量出口订单的“帽子王”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寻求新的出路,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电商。
年,他们在天猫开办起了“帽子王”中老年旗舰店,在当年10月举办的一场“聚划算”活动中,当天的销售额就突破万顶,半年内销售收入就跻身天猫中老年帽子店的前十名。年,“帽子王”网点销售收入近千万元,并开办了“帽子王”青年时尚旗舰店。
06“帽子王”再度转型
“帽子王”是一个品牌,更是一项文化,王德强深谙其中的道理。
面对今天的市场,仅靠一顶帽子难以维系,需要跨界拓展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王德强又一次迎来了转型,以“帽子王”为依托,拓展文玩市场领域。“不跨界无法体会到品牌的价值,曾经我觉得‘帽子王’这个品牌值万元,如今看来,哪里是万元?它是无价之宝。”王德强颇为得意。
在王德强的商业版图里,他还要将“帽子王”拓展到更多领域,其中值得期待的一项便是养老产业。“我想做一家养老院,就以‘帽子王’为名,给更多老人更好的晚年生活。”王德强在筹划着。
改革开放40年,王德强沉浸其中40年,也是天津民营经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的40年。王德强感慨,自己的命运始终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拴在了一起,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之一,当然他也在用自己的收益回馈着社会。
年,“天津八条”出台,为企业家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个《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因包含了大量的具体措施,被企业家们称为“全是‘干货’,满怀亲商暖商重商护商的真诚”。
在天津,民营经济主体大幅增加。年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2.67万户,增长36.7%,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的98.7%。民间投资也一直保持活跃,年民间投资.16亿元,增长4.6%,占全市投资的62.9%。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68岁的“帽子王”王德强兴奋不已:“只要你正正规规的做生意,正正规规做一个建设者,国家一定会支持你的。帽子王能算的上一个民族品牌。如果要没有年龄的限制,真的我还想东山再起,再做大一点,再做好一点。”
帽子王《海外典藏》文玩店
SweetMemories
SweetMemories
凌奥文创街6号楼南6-增1号
营业时间:9:00—22:00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半百,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于而立之年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到蜚声全国的天津“帽子王”创始人,如今的王德强老师虽已年过七旬,但始终保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欢迎着每一位与他畅谈人生、创业咨询的忘年之交,以及闲暇时刻陶冶情操、喝茶赏玩的同龄之辈,王老师乐观积极的心态让帽子王的生活始终充满活力,相信也一定会感染到每一位到访帽子王《海外典藏》文玩店的“您”,就让我们相约每天9:00—22:00,凌奥文创街帽子王《海外典藏》文玩店,与王老师欢聊人生、畅谈理想!
本期互动话题
你对天津“帽子王”的了解有多少?
后台留言区等你
●ω●
本篇文章转自天津广播
40年
那时的天津潮人,头上不是supreme而是它
阅读原文可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