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者善读1711支起人间烟火 [复制链接]

1#
如何抑制白癫疯扩大 https://m.39.net/disease/a_9446011.html

-《支起人间烟火》品读经典,品味生活;善读美文,天天分享。老夫为您遴选优秀文章作品,让美妙的文字陪伴您的业余时光。今天为你分享:《支起人间烟火》作者:邹德萍(网名:键上世界)来源:《射阳日报》

支起人间烟火

在农村砌锅灶,习惯叫做“支锅”。这是无从考证的历史出处,恰是口口相传的古老传承,人们一听就懂。锅灶,比住的地方重要,民以食为天,没有人家不摆在一等一的位置上。过去请舅爹爹分家都以分锅吃饭为算,登记户籍也把竖起烟囱列为硬指标。支案小锅灶事情却不小,事关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温饱,三尺灶台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既是人间烟火的“发源地”,还是温暖幸福的“加油站”,开门七件事之首,没人敢怠慢将就的。今天的人们,买了新房装修,没有人不考虑厨房的安排、炊具的选购,吃饭是件不可怠慢的人生大事。每家支锅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个头等大事也是头疼的事,拆旧锅支新锅,要添一半新砖,砖头和石灰难买,再省也省不了抺锅台面的石灰。那年我家旧锅灶的台面裂了几处嘴,灶膛烧火外边看到,几处冒烟的锅腔母亲用泥巴修补塞堵多次后,还是冒火漏烟,实在不能再用了,父亲决定拆锅支锅,于是全家动员起来,头天下午拆锅,第二天请师傅支锅,三顿饭是在四叔家做的。支锅讲究择吉日,请师傅,多选农闲时,造成人为扎堆,手艺人更忙了。许多人择日不如撞日,随遇而支,不像种田,明天撒种粮跟昨天没啥区别,可食不搭奸一顿不吃饿得慌。支锅的式样是与习俗有关,射阳当地人支本章锅,启海人支海门锅,集体食堂支大甑子锅。支一案两案锅,还是三案锅,用几印锅(又称几张)根据人口和用途而定。每块砖或长或短,或扁或立,在师傅手中便成了艺术品,我除了拎灰搬砖,得空就欣赏师傅的巧手技能,砖缝大小严丝清晰,横平竖直。师傅胸有成竹把新砖用在锅腔外面和灶头上,锅腔里面仍用旧砖,给人新砖新灶的视觉。最吃工费砖的在锅腔和灶头上,随着立砖勾头,四方砖墙笔直上升,很快便塞严屋笆上留下的小天窗,直到下午出房顶砌好烟囱为止。烟囱子也很考究,有塔尖飞檐花式烟囱,有向内倾斜式小口烟囱,还有直筒型敞烟囱,砌好后要仔细用一层泥一层纸脚石灰,反复在烟囱与房子草笆处抺严压实,再磨光表层才能不漏雨。房上完工,剩下的就是搪锅腔、磨锅台的精细活了。为了锅台耐用又好看,除了纸脚石灰外,还要点燃一堆干稻草,没等燃烧完全就人工扑灭,父亲把草灰铲出来碾碎过筛子,拌和到白石灰中成为青灰色。在做好的锅台面上再取食用油抺上两三遍,拿酒瓶或坏碗片反复打磨到油光水亮,相当于水泥磨面子收光一样,这样的锅台面结实耐用。师傅还会根据主家要求,在锅腔上设计个扇形浅锅洞,在灶台两案锅的烟囱之间留个观窗眼,埋设一只汤罐,利用余火热点热水洗洗用用。还有人家在锅腔外口装上一只风箱,每到烧饭时,庄上准时会响起扑嗒扑嗒的声音,宛如烟火的交响曲。后来推行省草灶,灶膛也由过去闷灶膛改用带有炉条的通风灶膛。奶奶会在闷灶膛里放置一只瓦罐子,抓上两把米煮煲白米粥,给细小的孙子吃。夏天埋五六个大蒜头,秋天用火叉戳上玉米烤,冬天焐熟几个山芋,真是灶上有烟火气,灶下有美食味。支锅师傅不会放过展示自己艺术水平的机会,恰到好处的秀一次拿手绝活,用彩色画笔描绘灶头吉庆图案,配上“年年有鱼、色香味美、五味调汤、水火平安”等龙飞凤舞的文字,很有灶台文化风格,好灶头就是一幅农家生活画卷,赢得左邻右舍们的啧啧夸赞。今天,柴禾被液化气、天然气和电气替代,灶头炊具也现代时尚,取代了笨笨的土灶,但无法改变人间烟火的传承,以及对生命最原始的敬畏。新锅新灶,鲜鱼跳跳。父母早已按照老祖宗们传下来的习俗,煮鲜鱼,煎豆腐,做几样菜肴,干二两小酒,支锅的隆重仪式,便在菜香味和满屋新灶气息的喜庆氛围中落下帷幕,而全家好灶(兆)头、好日子才刚刚开启。附:邹德萍先生简介------邹德萍,江苏射阳人(祖籍滨海县正红镇徐大尖),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创作,用笔名:邹文、田萍、苏北、林海仁等,共发表刊播各类文章作品二三百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市场报、中华魂、炎黄春秋、世纪风采、情系中华、蓝盾、乡土、今古传奇、新华日报、广州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全国主流及省市报纸杂志刊载。在竹海文艺、灌河文学、沿海文学等发表一批。获得省市新闻奖50多项,其他奖项30多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