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传承 [复制链接]

1#
北京著名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看到百家号提出的“笔耕不辍迎初冬”这个主题,我想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先生——齐正。(齐正是老先生笔名)

年,我从蚌埠调往集团总部,在天津工作了三年,住在红桥区的丽景天成小区。认识齐正老先生是在年的冬天。

记得那天,天很冷,还刮着不小的风。因为丽景天成距子牙河很近,每天早上,我都会去子牙河活动活动筋骨。那天跑步回来,看见一位老先生,一手拄着拐,一手提着一个布质的手提袋,步履蹒跚。小区的道比较窄,我慢跑与老先生擦肩而过,不小心碰到老先生的手提袋,一叠稿纸散落在地上,我连声道歉,把稿纸捡起。

稿纸是过去在报社工作时常用的字一页的方格纸,稿纸上的字写得方方正正,有一张像是封面,我注意到,上面的字是用小楷毛笔写的:“从非常动荡时代生活过来的人,应将时代的足印记录下来,作为文化的传承,我想在离开人世之前,把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告诉世人,让后人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如烟的往事弥漫着……”

老先生谦和地说:“是我没拿住,不怪你。”

这位就是齐正老先生,我们同住一栋楼,他住一单元一楼,我在二单元四楼。老先生是去小区门外一个打字社,要把这些手稿打印成电子文档。

人与人之间是有缘分的,这次的擦肩,让我俩成了好朋友。那年,我57岁,他82岁,我称他:齐老,他称我:张老弟。

从那天开始,之后,齐老再也不用把手稿送到打字社了,不是我帮他送,而是我帮他打。

我在电脑中开了个文件夹,名字叫齐正。能帮助到老人,是件很开心的事。

齐老很感激,但这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他写一星期,我只需要花几小时就搞定。

齐正老先生是天津杨柳青人,他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很棒。他祖上是地主,小时候衣食无忧,但解放后遭了不少罪,文革期间被批斗、被劳改,之后许多年他都被人称为“劳改犯”。不过命运对他也不错,平反后,齐正进了一家学校的校办工厂,因为他是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很快他就成了代课老师,语文、算术都行,接着他转了正,成为正式的人民教师,退休时,他做到了副校长的职位。

齐老有一儿一女,儿子去了加拿大,我从没看到他儿子回家。女儿嫁到北京,也在北京工作,每个月都会来天津看他。

老伴去世后,三室一厅的房子,只有齐老一个人住。

认识齐老后,我成了他家的常客,每周六的晚上,我都会去他家坐会,齐老身体很硬朗,人也很要强,女儿要给他请个保姆,他坚持不要。做饭、洗衣(有洗衣机)、搞卫生全是自己做。

齐老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6点起床,6点半,听着广播吃早饭。9点至11点看报纸,家里常年订有《天津老年报》、《天津日报》和《新民晚报》。下午3至6点,用两小时时间写作,晚上8点至10点,再写一、两个小时,每天写作在3、4个小时。没有周六、周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遇上特殊的日子,比如五一、六一、中秋或是他的生日,齐老会给我打电话,约我去他那喝两盅,晚上在他家用餐,从不会超过晚上8点。

记得有一回六一儿童节,他老弟晚上过来,我们哥俩过节,因为手头的事耽误了时间,我7点50分才到他家,他一直在等我,让我很感动。我们俩乐呵呵,吃着喝着,齐老的高音手机响了,他起身说:“老弟你慢吃,我得写东西了。做饭的时候我回想起我在狱中的一段事,我今晚一定得写出来,不然可能就忘了。”

齐老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静静地伏案在写,我看着他,全然不知嘴里吃的东西是什么味。

现在不奇怪了吧,为什么看到“笔耕不辍迎初冬”,我会想到齐老。我自己也喜欢写些东西,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喜欢写作,但像齐老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没见到第二个。

齐老是位文化老人,见多识广是自然的,重要的是老人家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他相处,我会觉得很享受,与他谈话、与他喝茶、与他散步、与他吃饭,我都会有满满的收获感。

齐老是年出生,他亲眼目睹了天津的许多历史事件,我为他整理的文稿已有20多万字,我曾跟齐老说:“若是把您的文稿整理成一部电视剧,一定会是史诗级的作品。”没想到齐老不认同我的想法。

他说:“我写的东西,没人愿意拍,我也没打算让人拍,电视剧是娱乐产业,不是文化产业,现在愿意了解历史的人不多,拍了没人看的电视剧,谁会投钱拍,拍它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我与齐老进行了探讨,我至今还记得。我说:“说了您别不高兴,拍它没意义,您写它有什么意义。”齐老笑道:“我刚才说电视剧是娱乐产业,不是文化产业,你认同吗?”

“不大认同”我轻摇了摇头。

“哈哈,你不认同”齐老接着又笑道:“那我要是说,文化根本就应该是产业,你认同吗?”

“文化,不应该,是产业”我把齐老的话拆开后在嘴里念,脑子里大致知道了齐老想表达的意思。

“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传承”齐老淡淡地说:“中国是文明古国,这文明那里来的,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说得准确些,是一代一代的文化人传承下了的,现在国家在倡导中国梦,其中复兴梦是根本,复兴的前提是传承,没有上下五千年地的文化根基,我们从哪复兴。把文化做成产业,我看不懂,可能是我老糊涂了,但也有可能是这个概念错了。”

今晚,我在做码这篇文稿时,给齐正老先生通了电话,我看了一下时间是晚上的9:45,寒暄了几句,老人家说:“有空到家里来坐坐,我还有一些没写完,没事我挂电话了。”

今年,老人家85岁高龄了,他还在不停地写,如果可以把“笔耕不辍”是顶桂冠,我想齐正老先生最有资格戴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