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晚报赵富四盒礼包裹的乡愁散文 [复制链接]

1#

“四盒礼”包裹的乡愁

赵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东北农村,每当进入正月的大门槛,便是串门子的高峰期。

记得从破五到十五,我的家乡老屯这一带,每当吃完早饭之后,当街上串门子的人,便稀稀拉拉不断捻了。

在那个年月里,纯朴的庄稼村人,自然形成延续着一个传统的习俗。从破五到十五,视为走亲戚的最佳时间。乡亲们管这,都叫“串门子”。

“串门子”,是一种沟通亲情的方式。不管看望长辈,或看望平辈的长者,是绝不能空手的,必须带上“四合礼”。

所谓“四合礼”,就是“四样东西”的统称。

有的时候,“四合礼”的“四样东西”,种类上也有些略微变化,就是把这样东西换成那样东西,但其数量上却还保持着不变。

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们这疙瘩的“四合礼”,一般是分出两个等级的。

一等的标准,是每样礼品两件,从“2”、“4”、“8”数据中念出,以示吉祥如意、成对成双的意思。

即:二斤白糖,两瓶白酒,两包果子,两瓶罐头。

二等的标准,是每样礼品一件,以总数合成四样计算,“4”也是“双”数,同样表示吉祥如意、成对成双的意思。

即:一斤白糖,一瓶白酒,一包果子,一瓶罐头。

传统的“四合礼”,多少年来,乡亲们俗成一个习惯,讲究数字的奇偶。而“双”数,则奉为庄稼人心中的“吉祥”数字。

到普通亲朋家串门,用二等的礼品。即:一斤白糖,一瓶白酒,一包果子,一瓶罐头。

到老丈人家串新门子,则必须采用一等的礼品。即:二斤白糖,两瓶白酒,两包果子,两瓶罐头。

在村子里,一等标准的“四合礼”,是被视为最高的礼节和最贵重的礼品。

那时候,“四合礼”情义虽重,但其本身也不值多少钱。

一等的“四合礼”,二斤白糖,每斤一包,一包四、五角钱;两瓶白酒,每瓶一块八、九角钱;两包果子,每包一斤,一斤五、六角钱;两瓶罐头,每瓶六、七角钱。加到一起也不到十元八元的。

放到现在,十元八元不算啥钱,而那时,生产队一个日值才几角钱,一年的每人生活费,去了队上的口粮外,也就几十元。“四合礼”虽然只有十元八元的,可那年头也是好大支出的。

记得“四合礼”中,大致有几个品牌的礼品。

白糖,是红光糖厂产的砂粒糖。这是凭票供应的,一年只到年节才供应点,有时“串门子”不够,还得到店员那走后门。再说,平常家里也吃不着糖,吃口糖饼和喝口糖水,都是稀罕物。而白糖的包装,开始用黄纸包,后来改用塑料袋包封。黄纸包装,是散白糖,供销社店员分包的;塑料袋包封的,则是厂家直接加工的。

白酒,分散装和瓶装之别。庄稼人一般喝不起瓶酒,都喝散装。散装便宜,一元一斤,俗称叫一元糠夫。而一元糠夫常喝,也是喝不起的。要知道,一棒瓶酒的钱,能买两斤散酒。“四合礼”的瓶酒,都是本地产的。如“明川白酒”,或是“原粮白酒”。虽然全是普通瓶酒,但享受此标准也就很上档次的了。

果子,就是蛋糕。有方形的,叫槽子糕;有长条形的,叫牛舌头果子,还叫长白糕。包装是供销社的店员手工包的,包装皮纸为黄纸,牛皮纸绳扎个十字花道,上边系个拎扣。一斤一包,包上方拎带下压张红纸,红纸与包的上表面积般大。到了后些年,普通红纸改为红色亮光纸,还印上与过年有关的金字和图案,很漂亮。

罐头,有黄太平的,有梨的,有桃的,有山楂的等。但过年不送梨的,“梨”和“离”同音,不吉祥,所以大多都是黄太平、桃、山楂等,瓶子大小形状,与现在超市卖的相比,是相差不多的。

那个年月,“四合礼”既便宜,又货真价实。计划经济,就这个放心。没有假货,没有乱要价。且都是绿色食品,没有污染,没有添加剂。一份礼,一份情,每一份都是真情实意。

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四合礼”,是大姐夫到我家串新门子的事。

那是我上小学时,大姐和大姐夫串新门子。新姑爷儿上班,小鸡没魂。母亲又杀鸡又包饺子,手脚不着闲。而对我最有诱惑力的,不是满屋的香味,而是炕上大姐夫拎来的“四合礼”。

记得清楚,这是我家20多年来,第一次有人给送“四合礼”。

大姐夫和大姐回自个家后,母亲没有舍得给“四合礼”吃掉,而只是给父亲留瓶酒和罐头,其它分成三份,让我分别给后屯的老叔、西屯的老姨送去。可父亲说啥不许母亲留瓶酒和罐头,并说:“过年我喝的散装就行,把这个串门去。”就这样,把“一等”的“四合礼”拆分开,按“二等”的“四合礼”水准送出,也是很有脸面的。事后母亲与我说:“省下这两份‘四合礼’,够你开学交学费书费了。”

后来长大了,日子过好了,我才真正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其实,当时大姐夫串新门子的“四合礼”,母亲也不是不想给我们孩子们尝尝,而家里实在是穷,没钱买东西去串门子看亲戚呀。

记得时光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后,农村的经济条件变了,农民的挎兜鼓溜了。不过,“四合礼”的形式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四合礼”的价值增长了,瓶酒由原来的块八角钱,升到十几元一瓶的,而“四合礼”的样数,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当步入新千年以后,不知不觉,“四合礼”逐渐地改变了面貌。糖、果子、罐头就没谁拎了,而堂而皇之地变成高级白酒、铁盒啤酒,成箱水果、营养补品等了。这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这也是乡情亲情的趋势。

这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一有闲余时候,我便细细品起“四合礼”的变化。不知咋的,在无意间,我却觉得有点丢失些什么东西似的,虽然社会的发展加深了乡情亲情,可我总也品不出童年时“四合礼”的纯正味道。难道年味淡了,人情味轻了?

过年了,女婿和孩子们拎着“四合礼”看望我。我眼望着丰盛的“四合礼”,心里百感交集,不知啥时候,在社会上曾有一度刮起送礼风,“四合礼”跳出亲情的圈子,变成行贿受贿的“贿品”,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我想到,这种“贿品”,不在乡情亲情的范畴,星点也污染不了代表纯朴乡风的传统“四合礼”。

白驹过隙,往事如烟。传统的“四合礼”习俗,源远流长。小时看姐夫给父亲送“四合礼”,等长大了给岳父送“四合礼”……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每一缕风每一丝雨都衍生出无尽的辛酸和快乐,那些往事始终在我的心中萦绕。而今我又老了,每当想起乡间的“四合礼”,就有一种浓浓的亲情油然而生。

忘不了呀,我那老家的“四合礼”,及那“四合礼”包裹着浓浓的乡愁!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赵富,50后,黑龙江人。系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庆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北方文学》《厦门文学》《中外文艺》《国家湿地》《地火》《岁月》《石油文学》《中国散文家》《当代作家》《中国魂》《北极光》《雪花》《躬耕》《北大荒文学》《湖南散文》《天津诗人》《意文》《作家报》《生活报》《中国石油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电影报》《新民晚报》《黑龙江日报》等二百余家报纸期刊,作品曾获得第三届“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大赛奖、第二届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奖等20余个文学奖项;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百年诗人新诗精选》、《天宇下最朴素的诗》等20余种诗歌、散文、散文诗选本;并出版乡土散文专著《不灭的心灯》等。

作品推荐:李晓明‖盘绕在心灵上的根—赵富散文集《不灭的心灯》读后刘战峰‖纸上的乡愁——散文集《不灭的心灯》序

赵富‖《不灭的心灯》(86)故乡的小根蒜

赵富‖《不灭的心灯》(89)亲情的纽带

赵富‖《不灭的心灯》(96)故乡的炊烟

赵富‖《不灭的心灯》(99)土豆花开

赵富‖散文‖乘风湖的灯火

赵富‖散文诗‖让胡路放歌

赵富‖诗歌‖萨尔图油歌

赵富‖散文诗‖三亚河短章

赵富‖散文‖上坟

赵富‖散文‖黎明河,流淌着萨尔图乳汁的河

赵富‖散文‖北大荒上“三野”情

赵富‖油韵作品‖大脚印的颂歌赵富‖散文‖故乡端午节四题

赵富‖小小说‖悲哀的黑白花

赵富‖杂文‖芸芸“五官”相

赵富‖散文‖故乡的家雀儿

赵富‖散文‖故乡的村路

赵富‖随笔‖远去的土圆仓

《岁月》‖散文诗‖凤凰岛

《北大荒日报》‖赵富‖雪地道(散文)

《黑龙江日报》‖“小白楼”的灯光

《黑龙江日报》等‖与年画相知的岁月(散文)

《中国乡土文学》等‖父亲“找北”(散文)

随笔‖牡丹江曹园,鲜活在精美画册里的疼痛记忆

《生活报》‖随笔‖不同时光不同年

赵富‖我在塔吊驾驶舱上给遥远的家乡拜年(外三章)

《中国石油报》‖散落在安达的石油大院

《黑龙江日报》‖静好!松基一井

《散文选刊》‖配马站的姑娘

《北方文学》‖母亲的“毕加索油画”

《厦门文学》‖乡村说书匠

《北大荒日报》‖赵富‖盼年(散文)

《国家湿地》‖黎明河,流淌着萨尔图乳汁的河(散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