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疫情突然来敲门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今晚报

新冠疫情突袭小区,有人被集中隔离,有人却“误”撞进入封控区

当疫情突然来“敲门”


  “请您准备好接下来几天的生活必需品,按照防疫要求,您所在楼层的居民将被尽快转移到隔离酒店。”清晨5时许,社区干部的一通电话让记者从睡梦中惊醒。对于集中隔离这件事,记者心中其实是有预期的,毕竟与确诊的阳性感染者仅有一墙之隔。一边收拾着行李,记者的脑海里还在盘算着,这些天是否和这位邻居在时空上有过交集?


  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小区,“00后”大学生小秦也在发愁:她从广西南宁回到天津读书,下了飞机后便把行李寄存在朋友的家中。原计划和朋友碰面后就回到自己在西青区租住的房子里,可没想到,一餐饭的工夫自己竟然“误”撞进入了封控小区。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又该如何面对呢?


  隔着窗子望望窗外,这座楼的每个人神情都有些紧张,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把小区里的居民搞得手足无措。3年多了,虽然疫情时有反复,但这座小区的居民还是第一次面对隔离、封控,接下来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淡定面对集中隔离


  上午,记者的电话时常响起,一会儿是防疫工作人员做流调,一会儿是居委会的干部发通知,在紧急时刻,如实且详尽地配合流调很关键,认真记下最新防疫要求也很必要。


  12时许,“请您带好行李,锁好门窗,把垃圾包裹好后带下来,现在就下楼吧。”楼道里很安静,虽然戴着N95口罩,但还是能闻到消毒水的味道。等电梯的工夫,记者看见“大白”们在楼梯间穿梭,有人负责转运楼内居民的核酸样本,有人负责将集中隔离居民家的宠物妥善安置,非常忙碌。


  电梯到了一层,打开门竟然有些陌生,楼栋口已经被蓝色挡板遮住,在挡板外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红底白字写着“高风险区”。那一刻,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留出空当来让人冷静地面对。


  登上转运大巴车,都是熟悉的面庞,大家相互点头致意,却闭口不谈疫情,像是达成了默契。既没有邻里间的抱怨,也没有对开始的隔离生活的讨论,一切都像静止了一样。工作人员和司机交接完毕,一声“人齐了”,车辆启动……


  步入隔离酒店之前,已经感受到了这里严格的防疫要求,给手做消毒、换上新口罩、核实身份,防疫工作人员“一对一”叮嘱,直至送到房间、关上房门。从1楼到3楼,一路上手不能触碰任何物品,记者在前面走,后边工作人员一直喷洒着消毒水,由快捷酒店改造的集中隔离观察点,地板上铺着厚厚的胶布,胶布上布满了消毒水。


  至少在今后的7天,这里就成为我们这一行人的“家”。


  住在这个“家”里,“家规”真不少。严禁随意开门,只能等到工作人员同意后方可开,开门前还要关好窗;每天的生活垃圾存放在医疗废物垃圾袋中,用扎带扎紧,且必须在指定时间投放;筷子等尖锐物要用纸巾裹好才可投放到垃圾袋里,避免扎破袋子带来次生危害;每天7时采集核酸,8时、16时测量体温,三餐在固定时间发放,除此之外,就剩下一个人独处了。


  与孤独相伴的是紧张,这些天
  忐忑的心终归落地


  7天里,记者几乎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相同的节奏,甚至连起床、睡觉时间都被固定得很准时。每天早晨从测核酸开始,吃过早点、扔过垃圾后,便沏上一杯茶,端着一本书,开启了一天的生活。从来没有如此“惜字如金”过,一册书要节省着看,不敢看得太快。在这几天里,酒店里但凡带字的本子,几乎都已阅读了一遍。


  一日三餐,厨师们调换着花样做,虽说众口难调,但营养充足。每餐饭或是配两杯酸奶,或是配一个水果,营养师们早已清楚隔离中的人运动空间有限,运动量太小。


  隔离生活是会让人分辨不清日子的,来了几天?还有几天回家?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这些数字总会混乱。即将结束隔离的前一晚,医护人员在
  转天,记者起床比往日要早,像是要赶考一样,大家清晰地知道这场“考试”结果揭晓的那一刻,也就知道自己能否顺利回自己的家了。而各种样本采集之后,便陷入了“等成绩”的忐忑之中,虽然之前若干次都是阴性报告,但每一次的担心是相同的。


  早餐和午餐食之无味,直至下午核酸结果出来后,到了晚餐才品尝出饭菜的香味。这是此次隔离生活中最后一餐饭,接下来就是等着被召集回家。


  归心似箭,对于每一位集中隔离人员来说,形容此刻的心情恰如其分。早早地收拾行李,给居住了7天的隔离房间做卫生,接下来就是一个人独坐房间内等待着解封时刻的到来。


  楼道里传来了敲门声,虽然是在招呼其他邻居,但那份心情同样开心。终于等到自己的房门被敲响了,更换口罩后领到一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解除告知书》,还是来时那条走廊,回家时却觉得它像是变短了。


  7天里,没有看清过任何一位工作人员的面孔,每一次他们都是裹着严严实实的装扮,但告别时还是要情不自禁地向他们鞠躬致谢,动作代替了言语。


  从隔离酒店到小区,从一个“家”到真正的家,一路上邻居们依旧默默无语,是在为顺利解除隔离感到欣慰,还是想着接下来3天居家隔离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车辆开到了楼栋门前,挡板上那幅红底白字的牌子已经更换了,这一次写着“中风险区”。


  疫情给了她实践的机会


  就在记者被集中转运隔离的这几天,社区里来了一张新面孔,她不是小区的居民,此次被封控纯属意外。


  年出生的小秦是广西南宁人,在天津读书,新学年起读大四。这天,她从南宁飞抵天津,落地后便来到了记者居住的小区,把行李暂存在朋友家,原计划吃过饭后,乘坐地铁回到她自己租住的家里。而就在当晚,小区内出现确诊病例,小秦虽然是外来客,但因为踏足过这片风险区域,也就被隔离在了小区里。


  隔离在朋友家中,终归不是那么方便。于是,在静默了两天后,她便找到居委会,希望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看看能不能找到妥善的转运方法。


  “我看到居委会里的每个人都很忙,但他们还是耐心地听我讲着自己的经历。”小秦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社区党委书记说,她负责协调,让我别紧张,顺便还问我吃饭了吗?虽然没吃,但我还是假装倔强地说吃了。”坐在居委会门口的台阶上,小姑娘等着消息,这时一位志愿者为她递上了盒饭,“那时心里突然暖了一下。”小秦说。


  小区里不时还会报出新增病例,这也让小秦回家的路多了一些障碍。“假如因为我从这里出去,万一让病毒扩散了,这责任我能背得起吗?”小秦捉摸透了这中间的逻辑,“既来之则安之吧!已然这样了,干脆就留下来吧。”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小区里就开始操持着当日的核酸筛查,在众多志愿者中多了一位新成员——小秦。


  小秦说:“疫情持续3年了,身边不少同学都做过志愿者,但我没做过,这次被隔离在这里总要找点事做,不想让自己这份特殊的经历没有色彩。”当天,她以“实习志愿者”的身份学习信息录入采集,到了转天就已独立工作了。这是她第一次穿上隔离服,对她来说,这身特殊的服装意味着辛苦,意味着担当,意味着身在一线,意味着太多太多。


  “我是学新闻专业的,记录生活就是日常。每天做完核酸筛查后,我都会给小区里忙碌的志愿者拍些照片。”小秦说。封控楼里的居民出不来,志愿者们就把网购的蔬菜逐一分包好,他们有工人、职员,也有商人、教师,但这一刻他们都将自己变成了一位“保供菜农”;下沉的干部们昼夜坚守在封控楼门口,即使晚间气温降低,但依然裹着厚衣服坚守在岗位上;社区里的干部们应接不暇,小区里的大事小情都会汇总到这里,他们从白天忙到深夜,从深夜忙到新一天的黎明。小秦记录下了每一个在她眼里值得记录下来的瞬间。


  尾声


  参加小区的“敲门行动”,这是“外来客”小秦第一次近距离地走近这里的居民。敲开房门,小姑娘的一句轻声问候,让焦虑中的居民心情缓和,配合她调查所要的信息。


  “我觉得这几天我成熟了很多,学会和人打交道了。”小秦说,“都说我们‘00后’崇尚个性,不善于与人沟通,但这一次我着实被小区居民、志愿者和社区干部们温暖到了。经历过这次隔离生活,我竟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


  随着小区风险等级降低,小秦也可以离开这里了。临行前,社区党委书记给她颁发了一份《志愿者证书》,感谢她这些天的辛苦付出,与之相伴的还有声声叮嘱:“这也是你在天津的第二个家,你得经常回来啊。”“闺女,好好学习,祝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顺风顺水。”“可别忘了我们,咱可是一起战斗过的啊!”


  就在记者解除集中隔离回家的这天,小秦也结束了这段封控生活。疫情在小区里拉响的警报声逐渐降低,大多数居民渐渐恢复到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