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晓剑漫游书店,寻找书店的生存密码澎湃 [复制链接]

1#

原创朱晓剑北京开卷

“你看,约下见面地点?”

“就在书店吧。”

以前常常听到这样的聚会邀请,似乎到书店是很自然的事儿。现在,这种声音似乎越来越少了。有同好逛书店的人就更为稀少了。这也许是因为现在阅读的方式变得多元,而书店只是众多选择当中的一个。我想,实体书店十年来的发展,给人印象的最大变化也在于此。

关于实体书店,开卷董事长蒋晞亮曾经把其分为三个阶段,1.0传统书店,2.0的书店+,即复合式经营;3.0则是未来书店的概念,要自带流量,有文化消费力等等。这也是实体书店近十年来的大致发展脉络。

从年开始,实体书店所经历的过程可谓错综复杂,传统书店面临的压力巨大,在一批书店倒闭潮的过程中,又有新型书店陆续开张,带动的是书店新浪潮。因此在观察这十年的书店变迁,就需要更为宽广的视野,才能洞察书店的这种变化。若是以书店江湖来看,也能发现这其中的奥妙。

备受网友喜欢的网红拍照书店

然而,现在我们去书店的目的不只是在逛,也不只是购书,有时也是为了拍照,而书店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

书店的好时光

在论述实体书店的变迁时,不难发现在新世纪以来,年可能是书店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书店只要是选一个店址,位置不太偏僻,且有固定的读者圈(今天则称为“粉丝”),就不难将书店做下去,毕竟是此时的爱书人还习惯于在书店买书、交流,阅读活动还不是那么丰富。因此逛书店成了爱书人聚会的因由。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也爱逛书店,在成都的三一书店、弘文书局、时间简史大书坊、印象大书坊等书店时常与这样那样的文化人相遇。大家交流阅读的感受,成都的纸媒还有书评版面,介绍不同的图书,或者作者专访。现在我还保留了一些当时的样报。可以看出当时的书业繁荣的景象。

在年前后,成都还评选出了十大书店,比如印象大书坊、弘文书局、时间简史大书坊等等,如今这些书店多数已经歇业了(如今网上关于此类信息早已难觅踪影)。这些书店的关门,当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要紧的是书店欠缺新思维,面对新局面,却少了应对策略,以至于在商业面前,表现得有些失措。

这一年,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书店,正在持续减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薛原兄主编了《独立书店,你好!》系列,每年出版一部关于书店的书,探讨书店的未来可能性。这样的探讨当然是极具价值的,因为网络书店的流行,书价动不动就多于实体书店的折扣(毕竟购书是不小的费用),传统书店正在陆续退出江湖。有人惋惜,在书写书店故事时,时常使用“坚守”“情怀”等词语来形容。

那时候,在成都的街头,不经意间就会相遇小书店,它们有着自己的个性。书籍数量虽然不是特别多,却自有特色。在这样的书店流连,会发现有意思的图书。然而,当网上书店打开了阅读的视野之后,这种购书方式,也就渐渐地发生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这样的状况?也许是我们在网上书店看到图书的折扣,以及送货上门,就以为这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面对网络商业潮流,实体店并没有更多的应对策略。“既然网上购书那么便捷,大可不必去实体书店了。”

我们知道,书店的好时光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在实体书店坚持购书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小众。当时,在我的周围只有一位朋友坚持在书店购书。多年过去了,不知这样的习惯是否还依然在。

书店面临的局面,开始给人一种悲怆之感。于是,拯救书店的说法不断见诸于媒体。但却甚少有人支招书店该如何做下去。

书店理念的升级

在成都有一家小众书店“象形书坊”,最早开设在泡桐树街,店主宋杰很懂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搬迁了多个地方。后来,实在因房租太贵,他不得不在中和场买了套房子,在家里开起了书店。因为距离太远,我还从没有去光顾过他的店。不过,在成都书店江湖上,他就像一位侠客,一骑绝尘,成为传说或传奇。

象形书坊

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位朋友在从事书店工作,他所在的那家书店面积不是很大,图书品种也不是特别丰富。但因拥有十余年的良好口碑,让书店持续生存下来。我是多次去购书之后,才渐渐对他的生活有了些许了解。“我们的客户在减少。”有一次,他不经意地说。我也留意到周末时间的书店,应该有不少的顾客光临,但我环顾了下书店,只有一两位爱书人在书店挑选图书。“以前的老客户,现在也很少来买书了。”他这样说,有点哀伤。那些爱书人只是不到书店购书而已,对图书的需求却还是一直在的。这一点我也清楚。

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我也没有更好的答案。所以,我们就这样在书店里站着聊天,一时有些尴尬。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

他在数月之后离开了这家小书店,去了一家更大的书店。“也许这样情况会好一些。至少不会像此前有太多的波折。”后来,我很少去逛那家书店,终究不知未来会怎样。

年之后,实体书店状态变得越来越严峻,因为承受不起房租、人工费等各种支持,小书店纷纷关闭。在网络经济的商业浪潮下,实体书店遭遇到从未有过的危机,直至一败涂地。

我还有一位朋友叫光哥,职业是律师。他曾和朋友创办了一个“三重奏音乐书吧”,做的很不错,也吸引了不少粉丝。可是在年因为合伙人的变化,书吧转让出去了。“只要有实体书店存在的一天,我都不会在网上购书。”这样的情形,看上去有些悲壮。

三重奏音乐书吧

求知书社除了在商业街开了家店之外,还在省作协门口的楼下开了店。我去逛过这家店,店的面积不是很大,书的品种以人文社科为主,也很丰富。即便是新书,也是有些许折扣。更为要紧的是,店员懂书,她会告诉你拿起的一册书有怎样的特点。照理说,作家是最爱阅读的群体,然而这家书店只是开了数月之后就关门了。这也说明作家对书店的态度吧。

南京先锋书店

书店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挺过这一关的实体书店逐渐变得稀少起来。在未来,读者需要怎样的书店?不再单纯是购书的场所,在地感更为读者所乐见。因此不少书店尝试“变革”,以带动书业的发展。从南京先锋书店、天津天泽书店、西安万邦书店、遵义西西弗书店、南昌青苑书店等书店来看,在做传统书店的同时,也在书店内容和概念等领域有所更新。这一阶段的书店更多的是考验生存空间和盈利能力的融合。

新经济趋势下的书店,何去何从?有书店死去,也会有新的书店生长。当新一轮书店生长的时候,我们发现书店变得不再是纯粹的,而是复合型的,提供的是人文体验的城市空间。

一个书店的样本

言几又书店从成都一路前行,成为全国连锁书店,你可能想象不到其前身是一家社区书店,名为今日阅读。年,第一家店开在紫荆片区,以租书和卖书为主打业务,面积只有40—平方米。此时成都已经有一批知名书店,其影响力、规模都在今日阅读之上。

但在年的下半年,今日阅读书店跨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成都南门宜家家居旁边,新开了一家凯丹广场,当时这儿商家不算多,人气也不够旺,虽然在四楼有一家电影院,但对商场来说,似乎文化气息还不够浓郁,就这样今日阅读成为了全国首家民营书店将店开到商场里。

关于这家店,我还记得:装修以红色、灰色为主色调,搭配上木纹吧台,有一种时尚、清新、简洁的感觉。这里的图书涵盖设计、文学、经济、情感等当下流行的图书,还有儿童书籍专柜,方便小朋友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籍。除了图书之外,还有咖啡和创意产品,咖啡是今日阅读自创的品牌,使用来自意大利纯正的Lavazza咖啡豆磨制,此外还有各种独创口味的奶茶及欧式果茶,配以精挑细选的各种口味蛋糕及进口小甜点,在这里吃吃喝喝看看还真是比较惬意。

今日阅读这样的做法,也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