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者善读1358满口生香小麦糊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445295.html

-《满口生香小麦糊》

品读经典,品味生活;善读美文,天天分享。老夫为您遴选优秀文章作品,让美妙的文字陪伴您的业余时光。

今天为你分享:《满口生香小麦糊》

作者:邹德萍(网名:键上世界)

满口生香小麦糊

小麦糊,就是用小麦没经剥皮直接带水磨成的糊状,今天吃惯精米精面的人肯定是没见过、没吃过,更没有亲口尝过和体验其独特的乡村美味。一口小麦糊,留给人们的除了醇正的麦香,还有割不断的故土与乡愁。人间烟火色,麦糊格外香。经历了天左右的漫长生长,在农民们眼巴巴地期待中,小麦犹如怀胎足月的孕妇,搭乘燥热的南风列车,在大太阳的热烈欢迎下,再次故人归来于农家晒场上,红色皮肤、红黄皮肤,哦,还有白皮肤的。收新麦吃麦饼,一种麦收后吃法在浓烈的麦香中,由视觉到嗅觉再到味觉的反复激活中,被奶奶提上了家庭日程,这是新麦登场奶奶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奶奶小脚下不了田,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收麦的过程,从早到晚在门口晒场上忙着,幸福洋溢在满脸皱纹上,还有便是亲自制作拿手的小麦糊,分享麦收的喜悦。清晨,奶奶换上蓝竹布大襟褂子,套上黑色大腰裤,从布包里翻出洗得有些发白的海门蓝布印花头巾,这种装束只有在过年蒸馒头或有喜事贵客来时才会闪亮登场,这是我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印象,长大才知奶奶此举表达对土地馈赠的一种敬畏。奶奶把刚刚打下还没干透的小麦粒子五六斤用箩淘洗两次清水,倒进木盆泡水2个时辰涨胖,然后端去石磨上磨成小麦糊,跟着石磨转动的节奏,一小勺圆滚滚的麦粒带水喂进磨眼里,俗称拐水磨,很快从草屋门口弥漫出甜丝丝麦糊和水腥气的清香,破碎的麦皮均匀地搅拌在麦面中,白里透红的小麦糊就磨好了。带水拐磨转动阻力小,拐起来轻松得多了,实践告诉我的体会。日过晌午,炊烟袅袅。奶奶将麦糊分为两份,一份大的放入酵饼发酵变为涨麦糊,有待用大铁锅炕麦糊饼。另一小份搅散盆中,姜葱切碎,打鸡蛋滴香油撒点盐,用筷子或锅铲子夹成小麦糊疙瘩,下在粥锅,或倒入菜汤里,不一会儿,热气氤氲满屋麦香,想压住馋虫都难。真的是“厨有佳肴溢糊香,开锅趁热我先尝。色鲜味美形如贝,好吃当推麦疙汤。”吃罢有嚼劲的麦糊疙瘩汤,余味未了期待着糊饼,无论是翻麦晒场,还是整地插秧,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明白了播种才有希望、有了希望才有奔头的道理,虽没把那时劳作之苦累当成诗来写,但在心中毕竟有了远方,那里一定无比美好。夕阳晚照,饼香飘逸,小麦糊靠锅的一面被灶火烤出厚厚的黄饼巴,奶奶的经验拿捏得饼巴只黄不糊;另一面则气泡泡的蓬松,麦皮就像红珍珠似的散落更加显眼,由于水蒸汽的作用,面糊下滑后形成上薄下厚的圆润,活像大大的水滴造型,巧夺天工,自然呵成,赋予平凡的日子另种生活诗意与美。入口弹性十足,拿今天标准衡量小麦糊算不上美食,但在老辈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当作“满汉全席”了,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种奢侈享受。生活在于精致,人们心有所往,还在于精美,需要用心去打造,用情去感悟。脱了几层皮的稻米,剥成肉子心的麦粉,是无法与此相提并论的,难以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有滋有味的生活应该有粗有细、有精有糙,粗细精糙相依共融,也许就是生活应有的原状态吧。

附:邹德萍先生简介---

邹德萍,江苏射阳人(祖籍滨海县正红镇徐大尖),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创作,用笔名:邹文、田萍、苏北、林海仁等,共发表刊播各类文章作品二三百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市场报、中华魂、炎黄春秋、世纪风采、情系中华、蓝盾、乡土、今古传奇、新华日报、广州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全国主流及省市报纸杂志刊载。在竹海文艺、灌河文学、沿海文学等发表一批。获得省市新闻奖50多项,其他奖项30多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