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天津人千万别忘了 [复制链接]

1#

寒衣节

hanyi

寒衣节,今天,农历十月初一。

为祭祖之日。

每年此时,隆隆寒气愈浓,

正与此节相应——寒衣节。

节日介绍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可以说,传统习俗与亲情,正是本节的主旋律。

民间习俗

xisu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如今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有关传说

chuanshuo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中国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民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在寒衣节期间

提醒大家文明祭祀、注意防火!

安全祭祀

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违规用火。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杜绝各种隐患的发生。

文明祭祀

大力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公祭悼念、撰写追忆文章等文明祭祀活动,以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清扫墓碑等方式寄托哀思,营造引导文明祭祀的社会氛围。

科学祭祀

提倡科学意识,摒弃焚烧纸钱、冥物等愚昧落后的祭奠方式。

环保祭祀

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大力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

节俭祭祀

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爱,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寒衣节,除了祭奠已逝的亲人,同时寒衣节也预示着寒冷的天气的来临,在饮食起居上大家也要注意做些相应的调整。

饮食特点

yinshi

寒衣时节,往往恰逢冷空气开始肆虐,此时温度骤降,温差渐大人体对热量需求增大,此时总是感到“饥饿”乃是正常现象,可以适量增加主食与肉食,满足身体能量需求。

不过同时也需摄入足量果蔬,增强胃肠消化蠕动,保持身体新陈代谢平衡。

同时也需要忌食生冷,防止腹泻;多食温热汤粥,食物烹调尤以蒸煮炖烹调方式最宜。

适季食材

shici

蔬菜:山药、胡萝卜、白萝卜、莲藕、芹菜、冬笋

水果:梨、苹果、香蕉、山楂

养生生活

yangsheng

养生生活

运动养生

冬天,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出门参加体育运动。但俗话:“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

睡眠养生

冬季作息时间应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寒衣节关键词:温暖、舒适、亲情

来源:天津广播

新媒体编辑劳韵霏徐丹姜晓凤

新报精华文章导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没发货而是快递就在这里而你却在寒风中苦寻天津网友爆料……

双十一后,天津的快递点感觉快要爆仓了!丧心病狂……你来感受一下!

亲,双十一订单已发货!咱“天津大脑”的无人机“快递小哥”在路上

每日新报公众平台

我们了解天津这座城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一秒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