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寻找即将消逝的年俗获奖作品2常红梅正 [复制链接]

1#

本期作者:余一胡春平小山李裕锋心善美愁胡春良安途与你相识骆驼布衣可人平儿若琳蒲公英阿伟丛林夜露谋朵怀北老沈郑富匀如若只初见秀泉溪山清远王贵明雪野何春笋(排版顺序与诗歌质量无关)

《只愿埋在春风里》

作者余一

等你的风,瘦了

缱绻的问候,憔悴了一路的伤感

积雪养肥了大地的轮廓,藏掖着俊俏

冰凌在雨花里歌唱

而你,留下静默

你说很喜欢严寒,因为简单,简洁

猛浪在心的荒原,起伏

狂草、泼墨,浇筑一番沉醉的流连

就是走不进你,彤云沉沉的

祈祷、渴望

又一枚春日的降临

潺潺的思念,淌过山那边的河

青青子衿,麋鹿离离

追逐的失落,如迷途的羔羊

山花浅灼,残破了读你的眼神

说好春风得意的时节

在岸的那头、守候如花的浅笑

不用复杂的设计问候

我们捡拾那朵

遽然而坠的木棉

细数挺立如剑的花蕾

忘了时间,遗失牵挂

踩着夕阳拉长的背影

静沐金色无边的余晖

依偎的绮梦,稀释了暮霭氤氲的炊烟

箭镞,一直呼唤你的名字

流星般的陨落,于此遁寂

说好

你在春天里等我、等我

吻醒那个遗失在春天的

故事

《剪裁时光》

余一

疲倦的风,从亘古刮来

沉睡的大地,有了胎息

冰凌悄悄地退却,呜咽的溪流

不用潺潺,也能唤醒我的少年

片段式的回忆,宛如岭上遁隐的月儿

祖父的咳嗽,惊碎了远山的背影

西柳很是青嫩,木棉已经大朵大朵的坠落

走在明媚里,太阳很是温煦地懂你

明窗变幻了生肖,梅花透出了一缕写意

岁岁年年,我们剪下了温度的轮回

刹那,会永恒吗

是谁?用那清脆的笛音叫醒春明

光阴的故事,躲进天井逼仄的天宇

童年是懵懂混沌的,只烙下外祖父的那份威严信号

眉角鬓影,有梦折叠了多少个悲欣

步履歪斜,爬满佝偻者的饮泣与呐喊

也许雷霆会温柔的逝却

黑夜的余光,餟蚀着一生的热烈

作者余一:原名金繁荣,江西余江人,70后,一道诗艺社总社长,总主编,总策划;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对传统文化尤其

分享 转发
TOP
2#

编者按

年1月至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中央和天津市权威媒体对我校科技助力冬奥会、无偿献血、保障留校师生过年、教师发表理论文章、支教团归来返津进行了报道,现将部分媒体报道汇总如下,以飨读者。

科技助力冬奥会

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雪质扎实设备暖心训练科学雪白冬奥“黑科技”》对我校做了报道。

雪质扎实设备暖心训练科学雪白冬奥“黑科技”本报记者廖睿灵

北京冬奥会将至,中国答卷备受世界瞩目。办好冬奥绝非易事:比赛场地用雪需求大,保障雪质和造雪量尤为关键;在严寒地区开展工作和训练,保暖是个大问题;运动员进行滑雪训练时,从雪场山脚重登山顶费时费力……


  种种难题如何破解?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事离不开每个“细胞”的辛勤付出。众多企业与高校积极创新,多项自主研发成果及时出炉,场地建设、训练备战有条不紊,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理想也正在照进现实。
  电线杆带来创新灵感
  滑雪是冬奥会上的重头戏。北京冬奥会15个分项中,滑雪项目有6个。雪,自然成为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
  雪从何来?
  自然不能靠降雪。天气本身是个不稳定因素,此外,天然雪密度小,重量较轻,滑雪体验不如质地更结实的人工雪。因此,在大型滑雪场和奥运场地,自动化的造雪机必不可少。
  然而,传统造雪机往往射程范围小、造雪质量不高,如想变换造雪范围,还需人工辅助。近些年,中国冰雪产业遍地开花,各地滑雪场的造雪工作量只增不减,由此引发的机械成本和人工成本攀升,困扰诸多滑雪场经营者。
  “仅崇礼的万龙滑雪场就有30多条雪道,如何提高造雪量是个大问题。”张长生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宏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宏达公司)的创始人,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生产面向旅游景区的脱挂式索道相关产品。冰雪运动升温,让他看到了背后的巨大商机。
  怎样以较低的技术和人工成本实现更大造雪量?灵感,就来自于马路边的电线杆。年的一天,张长生到崇礼万龙滑雪场商谈业务,驱车返程路上,窗外一根根向后退去的电线杆引起他的思考:造雪机的原理是用机器将原本3—4℃的水喷射到至少-2℃的环境中,水经过冷却变成小冰粒。如果喷射距离过短、范围固定,会导致该区域温度升高,甚至达到零度以上,从而影响人工雪质量。如果用电线杆似的支架把造雪机架起来,让它“站”得更高,喷射距离远,造雪覆盖面大,水在空中停留更长时间,造出的雪质不也就更扎实了吗?
  说干就干。画草图,做设计,生产研发……年4月,国内首台塔式造雪机旋转支架样品在宏达公司诞生。巧合的是,同年7月北京成功申办年冬奥会。消息一出,多家国外造雪机厂商纷纷寻求合作,欲将自己的造雪机和宏达生产的旋转支架“捆绑”,一同参与年冬奥会相关设备采购招标。最终,意大利一家公司与宏达一并中标,成为延庆赛区“高山速降”比赛场地的造雪设备供应商。
  “目前我们已为延庆赛区提供了76个造雪机旋转支架,另一个比赛场地崇礼云顶滑雪场也在使用我们的支架。”张长生介绍,他们生产的旋转支架高8米,臂长9米,有了它作支撑,原本射程四五十米的造雪机现在能达80米左右。借助远程遥控,造雪机支架还可以度旋转,帮助造雪机实现“扬头”“低头”等操作。
  如今,宏达公司生产的旋转支架不仅大幅提升了冬奥会赛场人工造雪的质量和效率,还作为国内首创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滑雪场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即便受疫情冲击,宏达公司去年的销售总额仍超1亿元。
  自加热装备解燃眉之急
  严寒,是冬奥项目运动员必须面对的挑战。
  今年1月初,冬奥会训练场地——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气温骤降至-40℃,在极寒的户外场景开展训练,部分运动员出现了不同程度冻伤。
  情况紧急,“冬季运动耐低温保障服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制备应用”项目组及时支援。
  “我们联合企业集中力量准备了套电加热面罩和副电加热手套,还研发了智能加热服装。”参与项目的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皓介绍。
  该团队研发的加热控温模块,包括常规的三档调温模式和APP程序设定智能控温模式,长按手套背面一枚硬币大小的电源开关,约莫二三秒钟,开关亮起红光,再短按两下,开关键又分别转为蓝色、绿色光源。刘皓向记者展示,电加热手套分高中低3个档位,长按开关键为启动,短按一次则可调节档位,其中电源开关呈红色为最高温65℃,蓝色、绿色依次对应中档55℃、低档45℃。
  智能加热装备依靠的是电加热元件、智能控温模块及控温算法、温度传感器以及柔性器件与服装的集成技术。刘皓告诉记者,在“环境—服装—人体”体系中,服装和人体之间的微环境会受到环境温度、风速和穿戴者自身运动状态等因素影响而处于波动状态,而融入智能算法的加热服装可以自适应外界环境温度,这有望成为加热服装发展新趋势。
  “在极寒环境中,要让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始终处于人体的舒适状态,加热元件是进行调节的重要手段。”刘皓介绍,他们研发的一套加热装备相当于“保暖面料+加热元件+锂电池”的组合,根据装备功能差异来内置不同数量的加热元件。比如,一只手套的五根手指各配有1个加热元件,而电加热面罩的加热元件则位于人体容易受凉的脖颈部位,通常环绕装置2—4个,以保障装备均匀供热。如果将温度调至最高档位,这套装置能在户外持续发热4—6小时。
  带着电加热面罩和手套,刘皓和同事驱车近公里,将装备及时送到冬奥会训练基地。
  目前,刘皓团队正在进一步研发更轻薄、安全、稳定的装备,并努力实现智能控温模块的研发升级。
  滑雪不再受制于天气
  一位运动员穿戴着传感器设备,在12米长的钢制滑台上急速摆动滑行。前方电子屏幕上的模拟滑雪赛道,正随着他的滑行动作迅速变换场景。
  这套“室内多自由度模拟滑雪训练系统”,由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联合运达体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研发,为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项目提供室内模拟训练设备,以提升运动员回转、滑行等专项动作训练效率。
  最初,国家高山滑雪队用的可不是这套设备,而是国外引进的直线式模拟滑雪运动设备。项目组进驻国家队训练基地,细心观察运动员试用情况,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根据中国运动员的体型、身高等数据改进设备,研发出3套国产室内多自由度模拟滑雪系统。
  项目主要研发人员之一、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陈振介绍,这套系统包括模拟滑雪训练平台、六自由度平台、运动形态识别与位姿测量系统和用于展示滑雪场景的电子大屏。练习时,运动员可选择“奥运赛道”模式,设定“过旗门”“大回转”“小回转”等具体训练内容。滑台下方的六自由度平台能模拟高低、倾斜、偏转等姿态,还原运动员在真实滑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赛道状况。运动员可穿戴的运动形态识别与位姿测量系统,则用于采集分析运动员训练数据,为科学化训练提供指导依据。
  “滑完一个赛道后,教练员结合数据进行点评,纠正运动员存在的问题。”陈振说,通过高速动态摄像捕捉,运动员的一些关键动作将被记录下来。“系统会回放运动员的滑行姿态,并设有‘优秀运动员模型’用于对比分析。比如过旗门时如何保证不减速、不撞门,通过对比来发现并解决训练中的问题。”
  陈振口中教练员点评用到的数据,源于运动员所穿的“暗藏玄机”的运动服——17个记录人体运动和姿态信息的传感器被缝制在运动服中。只需穿上这套服装开展练习,运动员的滑行角度、角速度等关键数据就能被记录下来,辅助教练员进行数字化、多维度的技术动作分析和训练指导。
  “当然,安全是训练的首要要求。”陈振介绍,不仅滑台前后的护栏能起到保护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滑台上还会安装安全绳。如果运动员在左右滑行时不慎摔倒,滑台上的光学传感器能够及时感知,并立即暂停滑行动作,确保运动员安全。
  未来,北京理工大学还将进一步针对小学生、中学生等群体改造设备。“这套系统让滑雪运动不再受制于天气,更多人能以更低成本参与冰雪运动。”陈振说。

?请上下滑动
  市卫健委、市教委联合开展“仁爱之师,热血奉献”天津市教育系统无偿献血暖冬活动,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师踊跃报名,连日来分时、分段、分流参加活动,目前已有人成功捐献,累计献血量8.2万余毫升,用传递爱心的方式迎接新春到来。
  “最近一个月都在天津吗?”“吃早饭了吗?”“请量一下体重……”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走进天津理工大学,刚登上停于学校活动中心旁的市血液中心采血车,便看到已有十几名老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依次进行登记、体检等献血流程。
  车厢深处,该校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教授王成正在献血,手臂处鲜红的血液,缓缓流进血袋。年出生的他,是当天该校献血者中较年长的。“以前听说过寒假、春节前后,一般街头采血量会减少。我平时科研、教学任务较多,但也坚持锻炼身体,献血这事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能帮助到别人更好。”王成告诉记者,刚才面对医务人员关于献血量的询问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捐毫升。
  王成身侧,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刘金彪也撸起袖子,做好献血准备。“血液是可再生的,能给社会作贡献,我觉得很开心。”
  昨天下午,天津工业大学校园内的采血车里,同样涌动着一股股爱的暖流。
  “您坐这边休息一下,过20分钟再拆绷带,中途别揉……”医务人员一边往血袋上贴标签,一边叮嘱着刚献完血的天工大教师时晨。而在不久前,时晨才作为天津市第五批赴新疆实习支教大学生带队教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返津。“听到无偿献血活动的消息后,我马上报了名。”时晨说,“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是每位健康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请上下滑动
  天津工业大学部分校领导来到留学生公寓,看望慰问在校留学生,为他们送去了新春祝福和问候。留学生们纷纷表示,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长久以来的关心,疫情期间留在中国、留在天津工业大学倍感温暖和幸福。他们表示,一定会牢记嘱托,遵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利用假期好好学习,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假期。

?请上下滑动

TOP
3#

作者简介

常红梅,女,70后作者,本科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金台区作协副主席,《金台观》杂志执行主编。余篇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百家》《延河》《厦门文学》《橄榄绿》《满族文学》《中国散文家》《陕西文学界》《教师博览》《华夏散文》《小小说大世界》《今晚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宝鸡日报》等杂志报刊,作品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奖50余次。出版散文集《陌上花开》《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主编纪实文学集《初绽的笑脸——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

正月里来了“准女婿”

常红梅

老家过年的习俗是很多的,但农历正月初二看“准女婿”(已订婚但未结婚的女婿)无疑是乡村新年的一道盛宴。农历正月初二这天,如果哪家有“准女婿”要来,不仅是这一家的大事,更是全村人的惦念。一大早,这家人就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细细清扫一番,匆匆吃完早饭,男人忙着劈柴或者继续收拾院落,女儿和母亲、嫂子就进了厨房,和面、燣臊子、切红萝卜豆腐底杂菜,摊鸡蛋饼、蒜苗丝等,做臊子面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又开始忙起了招待准女婿的“七碟子八大碗”了。掌勺的大多都是嫂子和母亲。女孩儿也在厨房忙碌,但心却早已飞出去了,会不时偷偷去屋子看看放在桌子上的闹钟,几点了,新女婿这半会该走在哪里了?想着这几个月都没见到心上人了,心就由不得扑腾腾跳个不停,脸也羞的红扑扑的,怕娘和嫂子看见,尽量低着头不说话。大约到中午十点半左右的时候,穿着一新的准女婿才提着“四色礼”(烟,酒,肉,莲藕)羞答答地出现在未来老丈人家门口,院子里等候多时的丈人很快迎了上来,厨房里做饭的女人们听到准女婿到了也高兴的迎了出来,准女婿一边叫着叔、姨、嫂子,瞥眼间看见心上人正跟在后面一脸羞答答的模样,这心就“咯噔”地狂跳了起来,禁不住也脸红了,急忙转身随准丈人一家进了门。准女婿进屋就被丈人一家礼让上了炕,农村的热炕是整个冬天最温暖舒适的地方,招待客人的瓜子、花生、糖果和茶水很快便奉了上来,准女婿见面先给准丈人递烟,但自己却是象征性的抽一支或者不抽的,怕失了分寸,怕准丈人家说自己好烟酒不是务正业的主。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也是象征性的吃几粒。不一会的时候,准丈母娘或者心上人就端来了挂面荷包蛋,这是农家正月待客的第一道程序,客人来了先吃些荷包蛋挂面暖暖身,一碗吃完后,女方说再盛些,准女婿说“好了,好了…..”这边也便不再谦让了,这就是礼节,大家都知道,如果真要,锅里也是没“米”了。如果真要,会被女方认为这是一个“愣女婿”。村里就有一个“愣女婿”的故事,据说过年去女方家,吃了一碗荷包挂面,还要第二碗、三碗,据说同来的还有他爹,爹急的直扯儿子的后衣襟,说中午到点还要吃的。儿子却说“一顿饭么,一定要吃饱的,中午的饭中午再说。”整的女方厨房的火生了又生,锅刷了又刷,到第三碗的时候,女娃端上来的只剩几根面和一些清汤了,就这,女娃端着挂面进门时一不小心,被门槛绊倒,汤泼了一身,气的大哭……这门亲事也就这样黄了。男娃也因此落下了“愣女婿”的名,就这还嘴硬,说人家女娃脸上有垢痂,他才不愿意呢!话是这样,后来周边再也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孩嫁给这个“愣女婿”了。每每听村里人讲这个故事,我就会想到孩子们的童谣:

咪咪毛,咪咪毛

上高窑,把你妹子给我哥

我哥嫌她有垢痂,给莫给莫可走呀……

后来我问过母亲,问过村里的婶婶婆婆们,这个“童谣”是不是跟那“愣女婿”的故事有关,她们说“应该是吧!”具体谁也说不清楚。但这个故事却真的扎根在村庄每个人心中,亲戚刚进门的挂面荷包蛋该吃多少,大家心里都有个数,谁也不愿再做第二个“愣女婿”了。中午正式开饭的时候大约也就12点半左右了,炕上铺一个塑料纸,七碟子八大碗(凉菜热菜)摆在一起大概有十多个,都是平日里家家舍不得吃的晕素菜,最后主食是手擀臊子面。席间准女婿还是话不多,老丈人问一句答一句,吃饭也是表现出斯文的模样,女人们还是继续在厨房忙碌,操心着上菜、做臊子面,间或说说准女婿的打扮举止等,这饭直吃到下午2点左右才算散场。大约在下午3点左右的时候,准女婿起身说是要回家了。准丈母娘赶紧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回盘——几个馒头外加闺女给准女婿做好的花鞋垫子,少女情怀宛如诗意,丝丝缕缕可都是情呀!准女婿啥都不说,但看到那花鞋垫心里还是涌上暖流,边向老人道别边偷偷看一眼跟在娘身后那个一整天都低眉顺眼的女子,心里灌了蜜似的,想说句什么,但终究还是没好说出口,转过身就走出了门。准女婿出了门才发现,准丈人家的门前已经围满了看自己的人,有些还蹲僦在窑洞顶的崖畔畔边,一派热闹的景象。忙完家务送走亲戚的庄稼人这半会都闲下来了,集体来这家门口看自己村庄大姑娘们未来的“女婿”,仿佛这“女婿”不是谁家的,而是全村人的。这时候,不知道谁家的小孩喊了一声:“准女婿出来了……”周围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门口出来的这个“新人”一下子闹了个大红脸,女娃羞的捂着脸跑回屋里去了,准丈人两口子一边送准女婿一边跟大家打着招呼,直送新人出了村口,直到看不到身影,人们才一边评说着村里谁家的准女婿长的俊?哪个看上去是个过日子的后生……才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散去。这已经是廿年前村庄过年的一幕了,那时候一对新人从认识到结婚都见不了几次面,就连正月这一次“盛大”的相见,也是羞答答的躲着,没机会说上一句话。年少时不懂,长大后读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才知道这份娇羞是多么的美丽,如盛开在古老的村庄新年之河中的“水莲花”,隔着悠悠岁月的河望去,依然如此美丽,愈显弥足珍贵,更是古老的年俗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龙腾玉宇,牛驾青云,门庭喜气添鸿运

凤啭碧梧,莺啼紫陌,华夏春风奋马蹄

周礼扶风《周原文艺》祝您生活愉快!

人文扶风新篇章,邀您共同谱写!

传播扶风声音,讲好扶风故事。“周原文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