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者年合订本40 [复制链接]

1#

遗忘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一边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


  父亲说:“这棵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丫开始绽放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就没有改变过

。”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母亲接着说:“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人的一生是那么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从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了吗?我的确在这两家

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来到这个家,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我从来没吃过呀。”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里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她全听见了。


  她是了解真实情况的,但她无意开口,只微笑着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似乎准备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予以承认,可她又说,“不过,我没

有见过呀。”


  “我拿回来了吧……会不会忘在车厢里了?”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


  “也是啊。”


  女儿突然感到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什么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

小饼。”


  “对嘛!”


  “有绿豆点心、铜锣饼,还有许多其他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哪。”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房枝了?”


  “啊,对,是送给房枝了。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都很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家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


  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铁壶烧水的声响。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桌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还越来越固执了,真让人头疼。好了,平时帮你妈记着点儿,好吗?”


  “究竟是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风月堂的话题,我认输,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上轻度脑出血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丫开始绽放。


  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


  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一米阳光摘自
  我16岁那年,爸爸因脑出血去世。我和妈妈感觉天塌了,尤其是妈妈。


  爸爸在时,她是一个备受呵护的小女人。爸爸走了,她一个连饭都做不好的人,如何带我继续生活?


  安葬爸爸后的第一顿晚餐,有麻婆豆腐、西芹肉片和香煎午餐肉。一切,都是爸爸在时的样子。可是,妈

妈明明不会做饭。看到我疑惑的神色,妈妈特别坦然地说:“你爸做了那么多年饭,我就是看也看会了,只是

有他在,不想干而已。”


  都说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这句话放在妈妈身上,只对了一半。爸爸在,她十指不沾阳春水,哄着爸爸做

家务,她全程只需甜言蜜语。所以,爸爸猝然离世,悲伤欲绝之余,我更担心的是,妈妈如何生活下去。就连

爷爷奶奶来电话,都会偷偷跟我交代:“好好劝劝你妈,振作起来,如果有合适的人,别拦着,她生活能力差

,一个人养活你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好像都误会了妈妈。


  爸爸走后,她开始拥有强大的动手能力。


  首先是厨艺。一日三餐,她丝毫不糊弄。照菜谱学,跟人请教,有时失败了,半夜不睡觉也要把一道菜研

究出来。从前逢年过节,不管是去奶奶家还是姥姥家,妈妈全程负责陪聊,爸爸则独自张罗出一大桌山珍海味

。爸爸走后,妈妈接管了这个任务。一年又一年,妈妈继承了爸爸的手艺,以及爸爸的任劳任怨。爸爸虽然不

在了,可他的手艺还在,他的心意还在照拂着家人。


  爸爸走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和妈妈在姥姥家过。腊月二十八,我陪妈妈去买菜。她从兜里拿出一张长长的

购物清单,大到牛排,小到香菜,一一列举。从菜市场,到超市,一路转下来,妈妈的眼圈红红的。我知道,

她在想爸爸。我说:“妈,别难过,你还有我。”可妈妈说:“妈不是难过,妈是觉得幸福。往年,都是你爸

张罗这些事,而且他从不拿清单,却能关照到每个人的喜好。一个人心里得装多少爱,才能做得这么面面俱到

、无怨无悔。”


  妈妈的本职工作是出版社编辑。谁能想到,像她这样一个“文艺女青年”,有一天会对螺丝刀、钳子、扳

手感兴趣。那个爸爸留下来的工具箱,她没事就拿出来摆弄。一会拧拧水龙头,一会修修晾衣架。妈妈在学习

爸爸。看着前一天还漏水的花洒,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我会觉得,那个让家永远没有后顾之忧的爸爸,还在

2


  找一个男人,这是很多人在爸爸走后,对妈妈未来命运理所当然的安排,包括爷爷奶奶,还有我。


  我以为,李叔会是妈妈的晚福。他和妈妈是大学同学,也是彼此的初恋,后来因工作分配两地而分开。再

后来,李叔全家移民加拿大。找到妈妈时,他已经是丧妻多年的孤寡老人。彼此知根知底,前缘再续,谁都认

为这是两个老人的缘分。可是,妈妈只是客气地请李叔吃了顿饭,就再没了下文。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

看不上,说话的声音、走路的样子,甚至夹菜的姿势,都觉得不舒服。都没有跟你爸留下的那些螺丝刀、钳子

在一起舒服。”她爱爸爸的理由永远充分,而她不爱别人的理由就是那么鸡蛋里挑骨头。爸爸不是这世上男人

的标准,却是妈妈衡量其他男人的标准。


  此后,我再没劝过妈妈再婚。而我结婚生子,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


  我老公叫林业民。妈妈做饭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学艺。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玩,结果轮胎

扎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老公急得团团转。于是,妈妈教着他,两个人合力换上备胎。她夸我老公:“小

林,真没想到,你干啥像啥,心灵手巧,一点就透。”老公被夸得直笑,回家后背地里对我说:“妈真是女汉

子,进得厅堂,入得厨房,关键还换得了车胎。”于是,我给他讲了从前的妈妈,那个爸爸还在时的她。


  如果不回忆,我几乎忘了妈妈从前的样子,那个恃宠而骄,高跟鞋把脚磨破一块皮,就要求爸爸背她上楼

的小女人。不知为什么,那一刻,我突然好想抱抱她。于是,我光脚跑到她的房间。结果,她正在看相册。她

指着其中一张爸爸年轻时的照片发呆:“丫丫,你说你爸怎么这么帅呢?真的,每次看着他,都觉得像第一次

看见他一样,还是会心动!”这滚烫的情话,出自我60岁的老母亲。我不觉肉麻,我太清楚,这一生,她和爸

爸,是怎样深爱过。


  时至今日,爸爸走了有16年。依然有很多人对我说,你妈也该找个伴儿了。可是,我真的没有再劝过她。

因为妈妈说过:“你比谁都清楚我和你爸是什么样的感情,死亡根本没法把我们俩分开。”看着眼前,她看爸

爸相片时的眼神,我确定了这一点。


  我的妈妈,她从来就没有孤单过,她的一生都在热恋。爸爸的爱,让她不枉此生!


  (春荣摘自《伴侣》年第9期,本刊节选,张天一图)

人生

护士小范的机智生活

罗芊

1


  医院,大家都知道护士小范。


  他曾经拍过一组照片,上了微博热搜。医院的一扇窗,窗户朝西,透过那扇窗,能看到晚霞

、夕阳、居民楼和绿树,许多病人在走廊散步时,都会走到那扇窗户旁站一会儿。病人趴在窗前,留下个背影

,窗外是暖黄色、靛蓝色、粉紫色的光,感觉像一幅画。


  照片多是在清晨和黄昏拍摄的,这两段时间天光最美,窗旁常有人驻足。小范通常在忙着交班,只能趁匆

匆路过,一手端着治疗盘,一手拿着手机,屈膝对着窗户赶快“咔咔”两张,几秒的工夫,手机便揣回兜里,

继续干活。“咔咔”了几百张之后,小范给这组照片取名为《窗外》。


  小范拍摄的第一张“窗外”的主角,是一位80多岁的奶奶。她是一名肿瘤患者,医院做化疗,一住

就是大半个月。奶奶心里清楚,这把年纪罹患肿瘤意味着什么,她面对病情总是很平静,甚至有些淡漠。


  一天清晨,小范值完夜班出来,正好遇见奶奶披着病号服往窗户方向走,暖色的阳光沿着走廊一起拐弯,

奶奶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她走得挺快,衣摆被风掀起来,那一瞬间,小范什么都来不及想,凭直觉按下了拍摄

键。


  医院,小范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在ICU里拍的。镜头的焦点是一个吸氧面罩,面罩后边是ICU的透明玻

璃窗,窗外渐次是绿树、楼宇、云朵和天空,一块透明玻璃隔开了两个世界。小范至今还记得这个面罩的主人

,那是他在ICU送走的第一位患者。


  小范习惯性地拍摄“窗外”,是因为熟悉那些站在窗边的人。许多老病人,来了又回去,回去再住进来,

谁生了什么病,现在什么情况,他都很清楚。


  他拍摄了一对50多岁的夫妻,丈夫患有颅内神经病变,妻子一人陪护了大半年。别人只看到妻子的粗心,

丈夫打点滴她都能睡着。小范却知道她的辛苦,大半年来她一直独自照顾丈夫,没请护工,不麻烦子女,每次

站在窗边,她总出神。


  有时候小范也会想,他们总喜欢望向窗外,窗外到底有什么呢?工作久一点他明白了,医院,有扇窗

总是好的,“窗外或许什么都没有,但只要你相信,窗外或许什么都有”。

2


  小范名叫范超杰,是一名ICU护士。小范选择做护士也没什么特别的缘由,高考分数刚好够学护理专业,

护士这职业也比较稳定,符合他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选择ICU,小范也想得很明白。ICU医院最累人的科室,其中的病人多是一身病,不是呼吸系统

有问题,就是脑部有问题。刚进ICU时,小范感觉自己每一分钟都在走动,上盐水、送口服药,准备呼吸机,

带病人去检验科、做B超和CT。这里虽然累,可都是团队协作,很有安全感。在ICU,家属每天只有30分钟探视

时间,小范最主要的精力可以用在和病情打交道上,而不是和家属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其他科室每周只能休

息一两天,在这个科室,从8点至8点,12个小时为一个“88班”,两个“白88”、两个“夜88”上完之后,可

以完整地休息3天,他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常年泡在ICU里的人,对生命难免会有些感悟,毕竟这是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在ICU,小范最不忍见到的就

是年轻人。可每隔一两个月,ICU总会收治一两个年轻人——来到这里,病情多是不可挽回的。遇到特别受触

动的瞬间,小范还会用备忘录记下一些自己的感受。他曾在备忘录里写道:“我管的一个病人25岁,和我一样

的年纪,脑死亡,临终期。家属不愿意送他走,还在等待所谓奇迹的发生,给他准备了一个插内存卡的播放器

,来来回回播放着10首歌,全部是民谣,有赵雷,有许巍,也有朴树。昨天听说他的家属打算把他带回家,可

来了之后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还是做不到就这么放弃。听着病房里响起的《那些花儿》,我一直在想,

他‘活着’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敢想下去,想到这里我就足够悲伤了。”

3


  见惯了生死,小范反而更热爱生活了。他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脱下那身白大褂,他还有很多爱好。朋

友玩滑板,他也愿意学一下,遇到休息日,他会去演艺酒吧,去参加音乐节,或去看场电影,“就感觉时间不

够用呀,你一天安排一件事就不够了呀”。


  这让人想起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里面的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认真敬业,在生活中却活泼热情。他们

有人喜欢露营,有人喜欢打高尔夫,大家都过着一种平淡的、真实的、很认真的生活。


  和《机智的医生生活》里的主人公一样,小范也组过乐队,成员都来自医学院。乐队名叫“ZAO细胞”,

小范在里边担任“最没有存在感的贝斯手”。


  小范一直说,玩乐队的日子,是迄今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排练室几乎每学期都在换地方,却像个小小的乌托邦。设备是大家AA制买的,墙上贴了好多乐队的海报,

沙发是从学校二手市场淘来的。一排练,整个小房间都在震。这个地方收纳了每个人的坏情绪,失恋了,焦虑

了,迷茫了,他们总会聚在这里。


  如今,ZAO细胞的成员们分散在各地,医院,医院,有人读了研究生。虽然毕

业好几年了,他们还是会坐着高铁凑在一起聚餐。


  大柿子是ZAO细胞乐队的队长兼主唱,他现在是一名正在实习的骨科医生。他每天早上5点50分起床,扫一

医院,白天做3到4台手术,傍晚六七点钟结束手术,还得管理16张病床,到家基本在夜里9

点以后,每周只休息一天。节奏吉他医院工作,最近辞职准备考研。键盘手是大柿子的女朋

友,也在读研究生。鼓手在杭州做麻醉医生。还有一名成员在做药学相关工作。他们有一个
  这些人不玩乐队了,还热爱摇滚乐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眼中,摇滚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独立

思考和坚持自我。只是有些遗憾,这些在现实中奔忙的护士和医生,没有时间重组他们的乐队了。


  小范的
  (英发摘自
  有了儿子,就少了时间。过去时间像一匹大布,哗啦啦盖得满宇宙;现在呢,则如一根根布条,心情好的

话,就扎一扎做成个拖把,拖一拖尘世的房间。此时,我则想拖一拖我的灵台,如古人所言,澡身,捧一册李

商隐诗集来读。儿子呢,已被我安排到床上,让他去龙飞凤舞、天翻地覆地演每晚必演的床上戏:他在床上翻

跟头,和自己的影子打来斗去。我才看了不过十目一行——心神因他总不定,他就喊我:“爸爸,我要撒尿!

”于是,我只得一边捧着李商隐,一边端着痰盂,同时修养自己和侍候儿子。忽然,一阵淅淅沥沥声递送进耳

,猛一看,儿子的尿撒在我捧着的书上,“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他的行为艺术。


  幸而明朝天气好,我能晒晒李商隐。


  我想:李商隐如果带一点儿童尿的气息,是否会在精深悱恻之外,更加生动一些?稚拙添生动,圆熟浓得

化不开。


  因为我的读书生活已被儿子搞得“风风转”——在他的风声中我随着他转来转去,所以,我觉得读书是不

明智的,常常被他打断也就得不到文气连绵之感。于是,我准备开始看画。画是片段式的,容易对付。


  先是买了几册,太贵了,继而就去借。我的看画(册)兴趣范围大致如下:


  中国画,“扬州八怪”之前的画家画作;西洋画,“印象主义”之后的画家画作。看中国画,我不怕古;读

西洋画,我不怕新。其实西洋之画的概念已转化为“美术”。如果从“美术”出发——不仅仅是纸笔的运动,

那么,中国画完全是一种单纯的复杂,西洋之美术则是复杂的单纯。中国画如我儿子,西洋画如我。我绕着儿

子转:对艺术而言,单纯总是很重要的。


  一日夜晚,我正看《米罗画风》——“米罗画风”四字为繁体写法“米羅畫風”,我觉得印在米罗画册上

特别棒:一个汉字的结构,看来都要比米罗的一幅画更为复杂。儿子在床上演完戏后,就环在我身边,他从我

手上夺过此书,合上,望望封面,胸有成竹、不急不慌地说道:


  “哦!你在看‘十四田虫’啊!”


  我看画也不得安宁了。从此之后,儿子常常来帮助和指点我。


  “这个都不懂,还要看得这样认真!这画的是女人,你看,奶奶!”


  “奶奶”是“乳房”的意思。


  我回道:“他画的是梦,乱七八糟的梦。”


  但我很快就发现儿子的一个弱点,引申开来,即孩子都是“好色”的。我就尽量不在他面前翻看彩色画册

,我终于又能宁静致远,读一点儿淡泊明志的黑白画册。


  不料事情更糟。趁我不注意,儿子给黑白画册一一涂上颜色——那就“色欲横流”吧。


  (烟雨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懒糊窗》一书,〔西班牙〕米罗图)

人生

好吃吗

德琨若鱼


  一名家长偷偷向我打听,她的儿子在学校有没有谈恋爱。最近她发现儿子出门前照镜子的时间长了,穿衣

服也挑剔了,有一次把他的球鞋放在鞋柜里,鞋面被压出褶子,他居然对妈妈大发雷霆,青春期的自恋让儿子

在每个可以反光的物体前驻足。家长是过来人,了解这些举止意味着什么,她请我多观察,若发现孩子有恋情

,要联合她去干预。


  这名家长自己就是在高中谈恋爱修成正果的,按逻辑分析,“过来人”不该阻止孩子。我有两种揣测:一

、当妈的觉得好吃的东西,当儿子问“好吃吗”时,当妈的觉得这个东西虽好吃但没有营养,就硬说不好吃,

藏起来,等儿子长大了再给他吃,但是新鲜的东西过了保质期总归会变味;二、当妈的忘记了年少时的那种滋

味,像甘蔗的汁水被吮吸干后,留下满嘴渣,觉得不过如此,没什么特别好吃的。


  生活中这种“帮你吃”的事情很多。比如,我女儿在网上买这买那,每下一单,我都会说:“家里有!”

“我以前买过。”“这个东西没什么用。”女儿被网上的照片、视频、广告语所蛊惑,对物质滋生出无限美好

的情感想象,如同将一桶生活的颜料倾倒在十八岁的白纸上,瞬时被吸收。东西虽然家里也有,但不是她买的

,买时的动机和心情不是她的。再比如,大人看着家里的读书郎说:“现在读书真辛苦啊!”其实是拿自己的

智商和体力来匹配那张书桌,觉得读书是件痛苦的事;或者有些人也以自己的学识水平来怒斥读书郎:“这么

简单都不会!”忘了自己也年轻过。


  当我们拿自己的已知去和他人的未知做比较时,提供的仅仅是经验,不应强迫他人接受。主播为了证明商

品值得购买,隔着屏幕用力咀嚼食品,告诉大众,真的好吃。李子柒的短视频始于一粒种子,终于一桌饭菜,

当她把食品送入嘴里时,没有任何声音,但前期的劳作过程已将食物的味道升华了。


  如果一个小孩盯着你手里的吃食,问你:“好吃吗?”你最好这么回答:“喏,给你尝尝。”女儿拆开快

递的那一瞬间,是自我判断力得以实现的时刻,好与不好,不在于商品,而在于现实与理想相差几厘米。


  (李金锋摘自《新民周刊》年第31期,王原图)

人生

我离开之后

〔美〕苏西·霍普金斯 哈莉·贝特曼


  我离开的那天大概会是这样……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好多天,所以,你最好离手机远一点儿。


  第5天:整理屋子


  你可能觉得天崩地裂,或是浑浑噩噩。这时你可以打扫你的屋子。将每样东西各归其位,让屋子井然有序

,尽力远离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残酷。


  人生就像一场赌博,需要时刻保持镇定,有条不紊。这样,你才能在关键时刻找到你的袜子。


  第21天:远足


  人终有一死,父母离世是上天发出的信号,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接下来就该轮到你了。我觉得,这

就像你正走向生命跳板的尽头,而下一刻就会跳进或被推下深潭。


  今天不适合游泳,不如去树林里散个步吧。想想树林里的那些动物,它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也会死在

这里,它们一点儿都不担心什么生命的跳板。相信过一段时间,你也会习惯的。


  第天:给自己买一双好鞋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至少一双好鞋。现在我不能再宠着你了,但你还可以自己宠爱自己呀。


  第天:调大音量


  现在是凌晨3点,但失眠的你无法打电话给我。很抱歉,因为我已经不在了。如果我还活着,我会说:“

可怜的孩子,如果你睡不着,要不要我泡杯茶给你?”


  有时候,你的思绪可能飘到你不想去的地方。别去理它,听一首喜欢的歌,把音量调大,让它足以盖过你

内心深处的嘶吼。如果你在乎的人还躺在你的身边,你可以戴上耳机。


  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读一本好书,让它带你到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当你最后闭眼入睡时,

你或许会感恩当下的一切。


  第天:来点儿麻醉剂


  孩子出生那天,麻醉剂会让你好受许多。那一天你可能要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用不着有负罪感,你有权使用麻醉剂来缓解疼痛!不过当你第一次抱起宝宝的时候,你会忘记所有痛苦,

因为宝宝稚嫩的哭声会马上占满你的脑海。


  第天:加快脚步


  当你心里想着或是嘴里抱怨着“这个世界真是越来越糟糕”的时候,你就正式步入老年了,不论你是34岁

还是95岁。每一代人可能都会这么想,还会抱怨悲惨的现状、混乱的局面、年轻一代的行为等。


  与其抱怨世界糟糕,不如去做点儿什么,用你的智慧与热情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天: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儿


  等你身上的某个零件,比如心脏、骨头、大脑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无坚不摧的


  是时候关心一下自己了,对自己好一点儿。不管你年纪多大,都应该穿干净整洁的衣服,吃热气腾腾的饭

菜,享受别人贴心的陪伴。


  别孤零零一个人待着。如果有人向你伸出援助和友谊之手,那就接受吧。如果没有,你就主动提出来。多

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对自己耐心点儿。也请其他人对你耐心点儿,不过你可能需要提醒他们一下。


  第天:计划一场理想的死亡


  我们一辈子都在做计划——婚礼、生日聚会、早午晚餐、生孩子、周年纪念……但这还没完呢,为什么到

最后要停下来呢?花点儿时间想一想,你希望怎样离开这个世界吧。


  离开的那天,你在什么地方?穿什么样的衣服?跟谁在一起?放什么音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

你希望接下来发生什么事?


  请记住,不管你身边曾有多少人陪伴,最后离开时都只有你自己。因为这是你的人生舞台啊。


  (闲中趣摘自北京日报出版社《我离开之后》一书)

生活

食堂生态

明前茶


  朋友阿伟在美国留学6年,工作3年后决定回国,理由居然是:解决午饭太难了。在美国,无论多么声名赫

赫的企业都没有一间像样的食堂。虽然资产雄厚的公司24小时供应花样繁多的咖啡、大同小异的三明治、可搭

配酸奶麦片来吃的艳丽浆果,但这是中国胃所渴望的食堂吗?它有筋道的兰州拉面吗?有花色繁多的粥品吗?

有热气腾腾的馄饨吗?有糖醋排骨与椒盐小黄鱼吗?高帽子厨师笑吟吟地望着阿伟,以土耳其腔的英语向他大

力推荐“大蒜酱冰激凌”时,我们的这位游子不免彻底失去了胃口。


  阿伟放弃唾手可得的绿卡,毅然回国应聘。父亲知道了倒也欣慰,只是嘱咐说:“到了新单位,不要躲在

小角落里吃外卖,一定要去吃食堂,而且要勇敢地坐到大领导身边去。”父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阿伟,领

导也很寂寞,一旦到了年龄退居二线,常常一个人吃饭。你别看在食堂,一把手的餐桌上经常满满当当,可主

动坐近的人,十有八九不想让领导好好吃饭,硬生生将吃饭现场搞成了述职会、研讨会、头脑风暴会。阿伟的

父亲退休前也当过领导,他那会儿在食堂都不敢吃鱼,因为急着让他指点表态的人太多了,怕一不留神被鱼刺

卡着。


  阿伟有些疑惑:“都跟领导坐在同一张桌上了,不谈工作谈什么?”


  父亲面授机宜:“可以谈谈综艺、刑侦剧、美国大选,以及领导的儿女如今可有什么升学谋生计划。要记

着杰克·韦尔奇的名言,与董事长谈歌剧的人,反而晋升空间大。”


  在单位食堂,最动人的场面出现在每周星期三,退休老同事参加完工会的合唱团训练,集体到食堂吃饭。

这是他们晚年生活中小小的高光时刻。为着训练,老太太们都烫卷了白发,涂抹口红,穿上了丝绒红裙;老先

生们照例穿上了亚麻西装、白衬衣,打起了小小的丝绸领结。每个人的腋下都夹着手持活页歌谱,走进食堂时

不由自主地拱背斜肩。


  有一天,当老顽童们的脸颊上画着国旗、手上拿着小红旗,在食堂进行快闪活动时,所有在职的同事,从

“60后”到“95后”,齐齐站起来为他们鼓掌。他们沙哑沧桑又委婉深情的歌声,分3个声部层次分明又彼此

融合地响起,像苍老的雄鹰又一次盘旋在它的家园上空。就是那5分钟,让所有的人记起,那是建党节,那是

国庆,那是新年,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老一辈的精神收获都高过我们。

5分钟的演唱结束,大家依旧排队打饭。此时此刻,我目睹前面两个老太太在拥抱,各自诉说40年前的姐

妹情,以及当下的病痛与力不从心,不免百感交集。来参加合唱活动的老前辈们有一半人带着三层饭盒,他们

吃完了饭,还要另打一份带回去。70岁的老人,还有90多岁的母亲要照料,还有不到10岁的孙儿要看护,负累

与责任如浓重的云,沉沉压在他们的眉宇之间。而每个星期在单位食堂吃的这一顿饭,是两片浓云之间漏出的

一道阳光,它那么短暂,却也瞬息照亮了这些暮年的脸。


  (金瓯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年第37期,赵青春图)

生活

少年时候的心痛

高晓松


  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全世界电影学校的教材,东西方共同承认的一部伟大电影。这部电影的

导演参加过“二战”,被打残了一条腿。他是架着拐杖,一边哭一边拍的这部电影。


  电影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准尉带领五位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因为男的都上前线去

了,所以在后方防守的多是女兵。没想到的是,德国空降兵空降在后方。因此,本来位于后方的她们突然间就

到了第一线,双方在广袤的森林中展开激烈残酷的阻击战。最终,她们英勇地战胜了数倍于己的德寇,也一个

一个牺牲了。


  这部电影拍得很美,战前几位女兵各自的幸福生活都用那种极亮的乳白色调拍,整个战争场景则用黑白色

调拍。


  五位女战士长得都挺好看的,其中最好看的一个女兵战前是一名团长的情妇,因此被人戳着脊梁骨骂。她

天生丽质,充满魅力,梳着金色波浪头,身材非常好。


  在这部电影拍摄的年代,电影里裸体镜头是很少见的。不过,苏联虽然在政治审查上非常严,但他们在其

他方面比较开放,所以裸体镜头之类的倒不成问题。那是我小时候很少能看到的裸体镜头,印象极深刻。


  最后,德国兵把她们包围了。为了掩护战友,那个美丽的女兵脱掉衣服,跳进湖里,唱着歌,吸引德国的

空降兵们,然后德国兵围过来了。她掩护了战友,当然,自己也牺牲了。


  她的美、她的身材,以及她在这个电影中的人设,让人难以忘怀。当然,这个演员我不认识。


  在我年少的时候,这个最终牺牲的女性深深地打动了我,深深地印在我年少的心里,让我在无数个夜晚想

起她的歌声、她的身体、她的美貌、她的牺牲,然后心痛得不得了。心痛啊,那种少年时候的心痛。


  (秋水长天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矮大紧指北3:指北排行榜》一书)

生活

曹操的心机

李国文


  据《三国演义》,公元年,官渡决战前夕,曹操挥师东进,刘备不信,因为袁绍大军压境,曹操哪能

腾出手来收拾他。直到他看见曹操亲征的旗帜,才知道曹操深知袁绍谋而不决的性格,打了一个时间差,欲先

将身边的隐患除掉。一看曹操动真格的,刘备便丢盔卸甲,落荒而逃。然后,曹军围关羽于土山,促降。以关

羽万夫不当之勇,要突围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他若杀出重围,他保护的刘备的两位太太,甘夫人和糜夫人,

就有可能落入曹军之手,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准则,结义弟兄,情逾骨肉,岂能顾一己之私。于是,传过话去,

请先退军,勿逼人紧,容他再想想。曹操立即下令军队后撤,一退三十里。军师荀彧毛了,难道要放虎归山吗

?曹操笑而不语。


  苟彧乃博学之士,顿时明白了,为什么一退三十里,而不是二十里或四十里。这是一个典故,典出《春秋

左氏传》,晋公子重耳落难,被逐出晋国,流落诸侯间,饱受炎凉,只是到了楚国,“楚子飨之”。“飨”,

待以贵宾之礼。一次,楚成王问:“公子将来若返晋国称主,则何以报不榖?”“不榖”是古代君王的谦称。

重耳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楚成王

性子倔,偏要问个究竟:“虽然,何以报我?”于是,重耳就有了下面这番经典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

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治兵”是客气话,真义是若两国开战,我保证晋军一舍三十里

、三舍九十里地退让君王。


  曹操对关羽一退三十里,是他对关羽极其成功的攻心之举。假若关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推车”或“脚夫

”的出身,不摆出儒将色彩,不作饱读经书状,也就不会中曹操的算计。一个人,本色最好。关老爷出名以后

,就羞于提及这个本色,被曹操抓了个结实。曹操,这位三国英雄,自《三国演义》问世,便被定性为“奸雄

”,着实冤枉了这位历史人物。其实,奸只是曹操的一面,雄,却是曹操的全部。曹操深知一个没有读过多少

书的人,一登高位,也许因为高处不胜寒,就要做出学富五车的渊博样子,很好笑,好笑的背后,也就暴露出

相当程度的虚荣心。


  关老爷的内心深处,必然这样想,如果一直推车,一直做脚夫,就不会考虑自己的学历问题。但是,刘备

曾经师从郑玄、卢植,这份堂皇的学历,让自学成才的关羽难免自惭形秽。于是,他“弯道超车”,从更艰深

的《春秋》入手,所以,自与刘备、张飞结义以来,手捧《春秋》,秉烛夜读,便成为他营造形象的经常性表

演。


  曹操何其眼毒,一下子抓住了关羽的心理弱点。


  “一退三十里”,其来有自,关羽马上领悟,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眼中的超级强人,居然了解

他在攻读这部古籍,立刻产生一种共鸣,还有很大程度上的感动——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曹操,他为关羽一退

三十里,因为他知道关羽读《春秋》,便按《春秋》的古风行事,关老爷精神上先就服了。这一服不打紧,也

就马上降了曹操。当然,关羽降曹,断非完全因此,但不可否认,曹操此举对关羽所起到的心理冲击,非同小

可。那种惊喜感应,是其降曹若干缘由中的一个,应是自然。当然,这是按《三国演义》想,正史并非如此。


  拳击手都知道每个人皆有其不堪一击的软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短处。谁肚子

里有多少货色,一天不知道,两天不知道,第三天也就知道个七七八八了。但也是在这个世界上,你的朋友,

你的说不上是朋友的朋友,会纵容你、蛊惑你,如果你缺乏最起码的警醒,你的带引号的朋友这一而再、再而

三的蛊惑,肯定让你头晕起来,自以为是起来。正因为如此,曹公的忽悠能力、挖坑攻势,显得相当的凌厉和

可怕。


  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曹操心机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接着,曹操索性放他一

马——既然留不住阁下,我何不将人情做到极致。虽然过五关、斩六将是演义笔墨,但曹操还是放他走了,这

才是有智慧者的大手笔。关老爷的虚荣心,从未得到如此满足,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就达到爆棚的程度,甚至

到了襄阳之战,关羽进入生命倒计时之际,曹操还在挖坑,说要迁都以避其锋芒,关羽还往里跳,从帐上帐下

围观其刮骨疗毒那表演性质的盛况看,就知道此人的精神状态,是何等的不可救药了。


  关羽生前,十分看重名分,名分有如光环,第一提气,第二唬人。于是,关羽产生离地三尺的飘飘然感,

那种如醉如痴、晕晕乎乎的微醺状态,令人享受,且极其过瘾,关羽如此,其他人也未必不如此。我们还看到

,初显峥嵘的名流、身价忽然倍增的大腕,若是冷静下来,撇开那些偶然和意外因素,压根儿还是当初那舞台

上群众甲或群众乙式的角色而已。偶尔客串主角,便以为自己不再是龙套,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得太多的红

了、亮了,然后灭了、没了的故事。殊不知,光环发光的同时,还会发热,首当其冲的便是脑袋。脑袋一热,

必然膨胀;因为膨胀,必然失控;因为失控,随之而来的也就必然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落、误差,而跟着来的便是

不知伊于胡底的沉沦。


  这就是宋人胡寅在《读史管见》中所说的:“人莫难于知过,莫难于悔过,莫甚难于改过。迷而不知者,

皆是也。知而悔者,百有一人焉。悔而改者,千万人有一人焉。”关老爷走了麦城,直到临死,才觉悟到自己

原本“解良一武夫耳”的现实,此时清醒,不亦晚乎?


  所以,记住自己是谁,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记住自己的净重,这三个记住,对红得发紫的人物来说,十分

关紧。


  (英发摘自《中华读书报》年6月5日,黄思思图)

生活

两把宝刀背后的营销学演义

王法争


  在以江湖好汉为主角的《水浒传》里,围绕武器展开的故事叙述自然不少,其中关于买刀卖刀就有两次精

彩的描写:一次是在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豹子头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另一次则

是在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杨志要卖祖传的宝刀。


  这两次关于刀的买卖,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节点,此系文学评论范畴,无须赘述。而买刀卖刀

背后蕴藏的营销学意义,却颇值得玩味一番。


  林冲买刀是中了一个圈套,因为那是高俅设下的一个局,正因为是一个局,更能显出卖家的“营销本事”

。那一日,林、鲁二人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

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在这里,卖家已经在外形上做足了文章:穿旧战袍证明刀是有来历的,插草

标则是告诉潜在消费者也就是林冲,他这刀是要卖的。没想到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鲁智深说着话走”。那

汉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仍只顾和鲁智深走着,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

东京,没一个懂军器的。”高俅安排的这卖刀人真是一个推销高手,那人见林冲回头,知其对手中的货物感兴

趣,立马“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当时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

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你若一千贯肯时

,我买你的。”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林冲道:“只是

一千贯,我便买了。”那汉叹口气道:“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文也不要少了我的。”林冲道:“跟我

来家中,取钱还你。”至此,买卖就成了。


  杨志卖刀是因为穷途末路,“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

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杨志的卖法表面上与上文中大汉的差不多,“当日将了宝刀,插

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为什么?因为既不吆喝,又不演示,

没有人知道他的货到底好在哪里。接下来,杨志遇到了第一个询价的人——牛二。这牛二是个“满城人见那厮

来都躲”的泼皮,当然不是潜在消费者。牛二问:“你这刀要卖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

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

作宝刀!”杨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的唤作宝刀?”杨志道:“

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吗?”杨志道:

“你便将来,剁与你看。”接下来,杨志这个“推销界新人”面对这个泼皮进行了一番产品演示,由于对方毫

无购买意向,自然无法成交。


  同样是家传宝刀,同样开价三千贯,林冲买刀看上去就是一桩顺理成章的买卖,杨志卖刀却怎么看都不是

那么回事。原因何在?因为杨志不是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和推销员。根据经典定义,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是指具

有特定的需求或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或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具体到宝刀这种商品

而言,林冲就是一个标准的“潜在顾客”,宝刀对其而言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实际上也是如此,拿着宝刀回

到家后,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而杨志却拿着宝刀对牛二使劲,

那泼皮怎么知道这宝刀的妙处,从他说的“我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那句话里就能听出端倪。

杨志的推销不能成功不说,还惹了人命官司,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能力分辨出谁是有可能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

的准顾客,而是对一个非目标顾客施展那些营销本领,结果只能与意愿背道而驰。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妨记住营销专家们的口头禅:没有错误的商品,只有错误的推销方式。


  (走马摘自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水浒传〉里的经济学》一书,肖文津图)

生活

向上管理

XLU


  在很多职场新人眼里,“管理”似乎离他们还很远——那不是领导该做的事吗?做好员工的本职工作就行

了。但在管理奇才杰克·韦尔奇的助理罗塞娜·博得斯基看来,管理需要资源,而资源的分配权力在你的老板

手上。所以,当你需要获得工作的资源时,就离不开“向上管理”。于是,她把和老板一起工作的经验写成了

一本书,叫《向上管理:做副手的智慧》。她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向上管理”(ManagingUp)的概念。


  为什么要“向上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古典讲过一个故事:有人在中国香港参加一个国际大公司的酒会,不一会儿公司CEO到

场,会场里的中国人都下意识地往后退,而很多老外都下意识地往前凑。


  这个举动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心态:大多数中国人觉得老板代表权威,而外国人却认为老板意味着资源。


  权威是使人畏惧的,所以才有了“退”;而资源是人人都向往的,会使人往前“靠”。大多数人习惯把上

司当成权威,于是跟老板接触时总有畏惧的心理,觉得一般人怎么会有资格管理上级呢?但其实“向上管理”

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约束、限制,更多的是一种建立信任的过程。进行“向上管理”,不仅可以把职场道

路变得更加平坦,甚至可以帮你建立和领导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对双方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向上管理”具体有哪些好处

1.更和谐的工作方式


  过去的单向管理,强调的是员工单方面的配合,一切事物跟随老板的步调。随着职场上的年轻人越来越有

个性,这种单向管理的方式也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甚至造成员工的叛逆,使下级看上级,怎么看怎么别扭。

而“向上管理”,却让领导有机会了解员工的工作方式和性格,使双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配合对方。

2.合理利用时间与资源


  职场上,职场新人与上司之间存在着时间与资源不对等的状况。员工的资源少,时间多;上级的资源多,

时间少。“向上管理”能很好地将双方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形成1+12的局面。比如,作为普通员工的你,可

以利用自己的时间,为老板做一些日常决策;而老板在公司内外的资源,也会帮助你更好地开展团队协作。

3.使信息流动起来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沟通障碍的最主要原因,而“向上管理”则可以让信息逆向流动起来,从而填平双方的

信息差。职场新人可以从上司那里获得一些管理层面的消息,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决策和未来发展方向;而管理

者可从员工那里获得执行层面的信息,方便制订更好的角色分配计划和未来规划。

4.相互期盼、信任


  相互信任是在职场取得成功的大前提,而“向上管理”能为相互信任提供极大的助力。因为“向上管理”

的本质,便是具象化管理者对员工的期待,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让你们后续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畅。


  “向上管理”的基本原则


  罗塞娜·博得斯基在《向上管理:做副手的智慧》中提出了“向上管理”的4个基本要素:汇报是一种态

度,准时是一种能力,建立信任是核心,获得授权是目的。“向上管理”,其实只需要做到3件事:

1.先了解上级


  对于你“向上管理”的目标,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先摸清上级的职场目标和性格特征,再根据

这些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再评估自己的需要


  “向上管理”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自己服务,为了让职场道路走得更顺,你与领导需要互相成就。而只有

先倾听自己的需要,才能更好地让领导为自己服务。比如,你擅长数据分析类的工作,逻辑思维和统筹分析能

力较强,但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相对一般,那么在“向上管理”时,就要清晰地向领导传达这个信息。这样领导

在后续的工作中,便会将更多你擅长的工作交给你,而不是每次都让你完成不擅长的事情。

3.发展和上级的关系


  首先,要尊重对方的工作风格,因为对方工作年限长,所以对工作更加游刃有余,你不要因此而自卑;其

次,待人真诚,去发掘、看见老板的优势和优点,不要欺瞒或者算计对方;最后,用自身的知识和工作成绩为

老板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上司的资源和人脉,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


  如何实现“向上管理”


  英特尔总裁格鲁夫曾在《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一书中,提出过管理者的产出公式:经理人的产出

=TA直接管辖部门的产出+TA间接影响所及部门的产出。


  不管是企业、医院,其产出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同理,让我们把这个概念延伸到每位员工身上

,可以得出:一位职员的产出,是组织中向他报告或受他影响的所有人产出的总和。以这个角度来考虑,一个

人能做好他的分内事并且臻于完善,并不全是他的产出:如果他能够影响周围同事,甚至是上级,这个人的产

出便是这两群人的产出总和。简单地说,要学会让领导帮你干活。那么具体如何实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

1.对上级进行思维强化


  许多人非常害怕向上级反馈工作。如果老板问起,便会很紧张地三言两语蒙混过去;如果老板不问,甚至

可以一直拖到截止日期。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明智,因为主动沟通是下属和领导建立信任的前提。


  主动沟通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沟通,而是对上级进行思维的强化,加深老板对你“靠谱,凡事有着落,一

直在工作”的印象。并不需要急急忙忙地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而是要随时让对方知道你的进度。如果遇到困

难,不妨给领导一点儿参与感,让领导和你一起面对挑战,你们之间才会形成团队的氛围,从而建立更长久的

信任和信心。

2.试着帮上司做决策


  有一种员工遇见问题总去问老板,还打着尊重老板的旗号,殊不知这只是在给老板找麻烦——对方工作那

么忙,还要帮你做琐碎的决定;另一种员工,自己会思考,想好了abcde几种解决方案,最后比较a和b两种,拿

不定主意,去让老板给一些参考意见。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更看重哪种员工?


  挑错儿谁都会,但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老板需要员工为他解决棘手的问题。而在帮上司做决策的同时,

你的决策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如果你日后希望走上管理岗位,那么不妨从日常工作开始锻炼决策能力。

3.管理领导的预期


  上级在交办任何一项工作时,对工作的交付时间及交付质量都是有预期的。


  对于上级明确要求交付质量的工作,若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达到上级预期的交付质量,要及时与对方沟通

,说明原因,获得理解,进而调整交付质量的标准。对于上级未明确要求交付质量的工作,应该在交付工作待

办时就主动与之沟通,帮助厘清工作的交付质量。这样每次的工作结果,都在上级的预期内,上级对员工的信

任度也会随之提升,信任度提升的结果就是会交办更加重要的工作,这会对员工的长远发展有帮助。


  做好“向上管理”不容易,它是对工作能力的极大考验,不仅需要对信息处理、时间管理、待人接物都有

很强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在情感方面,为上级提供其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向上管理”不是

简单地摆平领导,而是慢慢凝练出一个人的影响力。


  有时候人们说,“操着老板的心,想着老板的事”,这是很有必要的,一旦想对了方向,就可以突破个人

的升级界限。


  (新秋摘自《时尚》年第19期,毕力格图)

文明

牛津笔记

张力奋

年5月3日,周三,晴好


  早茶时,关于牛津的招生程序,我问了一位熟悉的院士。他崇尚牛津的精英主义。他说,牛津招生以申请

人的考试成绩和学术潜力为主,不像美国有些常青藤名校,可以依家境、背景或捐赠赚“便宜”,“曲线救国

”。他觉得美国有些名校的“裙带作为”很丢脸,这在“牛剑”无法想象。他的话很重。


  在牛津,按招生章程,每位申请人只有一个代码,是否录取,取决于面试。他说,作为牛津教授,常有朋

友向他咨询报考事宜,他都乐意相助,跟孩子聊上半小时。不过,他有言在先,在他提供咨询后,考生必须承

诺不报考他所在的学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利益冲突。


  牛津大学明文规定:不允许向在校生或可能录取的新生募集或接受英镑(约合人民币元,下同)

以上的捐款。这同样适用于学生的配偶、家长和监护人。

年5月9日,周二,晴好


  文化间的差异,观察日常现象最有趣。有朋友说及中国人的诸多习惯,比如中国人当中,我们这代说话声

音最大。人口密度大,公共环境必然嘈杂。我们这代人说话声音大,或是集体症状,环境使然。


  不过,文化上的雅俗是相对的。比如英国人重礼仪,但其擤鼻涕的行为困扰我多年。无论何种公共场合,

航班、地铁,董事会、国会听证、首脑会晤,无论规格多高,气氛多庄严,不时可听到擤鼻涕的声响。鼻涕的

主人用手帕捂住一个鼻孔,旁若无人,非常用力,有时甚至发出巨响,刺破了庄严。英国人对此熟视无睹,习

以为常。


  在东方人看来,擤鼻子是社交禁忌,完全可以低调处理,或推迟,或去洗手间解决。但英国人对之脱敏。

在他们看来,既然流鼻涕是生理现象,就得处理。是否西人因鼻子偏大,擤鼻子的生理需求就更强?各种文化

,各有自己的禁忌与偏好。西方人觉得吃狗肉最为野蛮,但韩国人不同意。日本人喜食鲸鱼,与西方人又有冲

突。英国人的确爱护动物,但对狩猎又网开一面。文化间的重合度大了,世界才更趋大同。

年5月23日,周二,晴


  一早,学院比往日多了躁动。擦肩而过的男女学生都穿起了黑学袍,三五成群朝外走。晨风中,黑袍裙摆

飘起又落下,很古典。突然想起,这周开始期末考试。在牛津考试,一是考生必须穿上正式学袍,二是考场设

在考试院。


  几周前,《牛津学生会报》在争论学袍的未来,是否要保持传统?为此我问过一位院士。他说,穿学袍考

试,具有庄严感,也是一种承诺。穿上后,对作弊的冲动有抑制作用——学袍要你诚实。


  传统至上的牛津,断不会放过考试的仪式感。考试期间,学袍领口得别上鲜花,这是规矩。一般是康乃馨

:考第一门,戴白色;中间那几门,都戴粉色;最后一门,戴深红色。有些花店,专做牛津考试生意,提前把康

乃馨送到你的信箱里,附上别针,到时往黑袍上一别就是。也有同学帮着备花的,不至于临时抱佛脚。缺花迎

考,是晦气的。

年6月1日,周四,阵雨


  晚8点,几位中国同学邀我去牛津辩论社,旁听辩论。


  牛津辩论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声名最大的辩论社,创立于年。很多英国政治家政治生涯的第一页

,就是在牛津辩论社翻开的。


  辩论社的门票,价格不菲,一场15英镑(约合元)。年票约英镑(约元),若你喜欢辩论和演

讲,还是物有所值的。


  除了辩论,牛津辩论社常年最重要的议程是邀请各界名流演讲,几乎每晚都有,嘉宾多是一时之选,或有

争议的人物。一个有趣的规矩是,主持人向听众介绍演讲人时,演讲人本人须回避,待介绍完,方可入场。这

个设计很有英国特色。演讲人在场,容易逢迎拍马;演讲人不在场,介绍更直白,甚至触及演讲人的敏感禁忌

,当然也增加了戏剧感。


  每场辩论结束,都有听众表决。离开辩论厅时,你得决定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若向右转,即是投票给正

方,向左则是投给反方。


  牛津辩论社向来不怕争议,但求规则公平。辩论社曾发生过一个大事件,是年2月9日的表决。那是希

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0天后,“二战”爆发前。当晚的辩题是:无论发生什么状况,我们都不会为国王和国家而

战。最后表决,票对票,通过。丘吉尔闻讯大怒,斥其“卑鄙、可怜、污秽和无耻”。据说这一表决对

希特勒误判英国人斗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基于对英国议会运作的无知,希特勒加速了开战部署。实际情况是

,“二战”爆发后牛津与剑桥的许多学生中断学业,最早奔赴战场。在校时,他们玩弄语言游戏,图一时快感

,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纳粹独裁者对英国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时,他们决然放下书本,背上枪、戴上钢盔,捍

卫了书生荣誉,踏上救国征程。


  (画堂深摘自学林出版社《牛津笔记》一书)

文明

请客吃饭点几个菜?

吴鹏

1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子(晏婴),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名显诸侯,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他“食不重肉”,一餐只吃一个肉菜。肉菜之外,主食是“脱粟之食”,即只去壳没有精制的糙米,配菜不

过是“五卵、苔菜而已”。晏子吃饭以够吃为限,景公的使者突然到他家里,没有准备多余饭菜的晏子只能“

分食食之”,结果“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晏子以勤俭之道相齐辅政,“政平民说”。


  遗憾的是,并非每个王朝都能视“俭”为国宝。三国曹魏后期,奢纵之风弥漫朝堂。西晋建立当月,开国

皇帝武帝司马炎就下诏“大弘俭约”,力图扭转奢靡风气。司马炎下令从皇宫中撤出“珠玉玩好之物”,却将

之“颁赐王公以下”,间接诱导开启了王公大臣的奢欲,弘扬节俭的政策竟然走向反面。


  武帝虽然个人极度反感奢侈浪费,但因皇权不振,在制止贵族重臣的“豪侈”行为上一直有心无力。西晋

开国元勋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平日吃的蒸饼不蒸出十字开花的形状就不吃。每次进宫参加御宴,何曾

都看不上御膳房所做的饭食,觉得不如自家厨房做出的美味,无法下咽。武帝特许他赴宴时自带美食。何曾“

食日万钱”,一天的饭菜就要耗费一万钱,以致留下“何曾食万”的成语典故,还“犹曰无下箸处”。


  软弱的武帝后来甚至随波逐流,参与到重臣贵戚的斗富争豪之中。武帝舅父王恺与大臣石崇互相“以奢靡

相尚”。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不常见的赤石脂做涂料,石崇就用当时难得的花椒刷

墙。二人一时不分胜负,武帝亲自下场“助恺”,赐给他一株“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的珊瑚树。

王恺用这棵珊瑚树向石崇叫阵,石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随后让人拿出六七株高三四尺,“条干

绝俗,光彩曜日”的珊瑚树。王恺看罢,怅然若失。


  在朝廷大臣的竞相炫富和武帝的推波助澜下,新生的西晋王朝很快气息奄奄。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八王之

乱兵连祸结,西晋传国仅51年就走向灭亡,导致中国古代历史进入长达将近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

2


  隋唐再造一统后,吸取西晋斗富奢纵的灭国教训,勤俭成为上至皇室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价值追求

,尤以隋文帝、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为甚。


  有一年关中地区闹饥荒,隋文帝派左右亲信出宫察看民情。亲信给他带回百姓吃的杂糠豆屑,文帝看过之

后泪流满面,从此不吃酒肉将近一年。即使是平时御膳,文帝也只吃一道荤菜,后宫嫔妃的衣服都是多次缝补

后才换新。隋朝经济在历经近年战乱疮痍后能迅速恢复,和文帝的勤俭为政密不可分。


  在节俭方面,文帝对诸子也是严格要求。可惜文帝没能识破杨广简约朴素假面具背后的穷奢极欲真面目,

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隋文帝在对皇子节俭教育上的失败,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持清静俭约、勤俭治国,创造出“贞

观之治”的太宗,尤其注意对太子李治的教导,以确保治国路线的延续。太子“临食将饭”,太宗借机问道:

“汝知饭乎?”太子回答“不知”,太宗告诉太子,端起饭碗就要想到农民在地里劳作的艰辛,只有爱惜民力

、不夺农时,才能确保粮食丰收,官民百姓有饭可吃。

3


  在“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北宋中期,司马光“独以俭素为美”。在家训中,司马光要求儿子“以俭为美

德”。司马光认为,节俭是品德高尚的标志,“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寡欲,可以不为外物所累,不为

利益所惑,而奢侈是罪恶的源泉。


  和司马光同时代的苏轼,不仅以诗词书画流芳千古,还是著名的美食家,自称“老饕”。相传东坡肉等

多种“东坡美食”,大多出自苏轼之手。可如此热爱美食的苏轼,在饮食生活上却异常节俭。他曾写下《

节饮食说》,给自己定下规矩:平时自己吃饭,一杯清酒,一个肉菜;请人吃饭不超过3个肉菜,甚至可以酌情

减菜;别人请他吃饭也不能超过3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如此节俭的用意,“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

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正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注脚。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不仅是关系个人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小事,更是关乎社会风气和家国兴衰的大事。


  春秋末期,昏庸的晋灵公派人刺杀大夫赵盾。刺客钻进赵家后,见赵盾正在吃晚饭,餐桌上只有一条鱼。

按照春秋时期的饮食等级制度,赵盾身为卿大夫,按级别可以享受一餐吃掉一头猪的生活待遇。而一餐只吃一

条鱼,是普通士人的用餐标准。


  刺客见赵盾的晚餐只有一条鱼,不胜唏嘘慨叹,认为赵盾“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遂不忍

刺杀赵盾,可又不能违抗国君的命令,只得自刎而死。


  (岁云暮摘自《中国青年报》年8月18日,邝飚图)

文明

人人都爱刘姥姥

刘晓蕾


  总有人抱怨《红楼梦》太难读了,读到第五回都没出现有趣的故事!


  确实,这本书的开场太复杂——先是女娲补天,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顽石通灵;又是西方灵河岸边神

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又是地陷东南,东南一隅姑苏城里甄士隐家;又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天上人间,绕来绕去,比京剧的“过门”还长。


  每每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会建议:那就从第六回开始读。从这一回开始,贾府的故事才算拉开帷幕。


  开启故事的是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太太。她靠两亩薄田,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是个积年老寡妇。她女

婿狗儿的祖上曾是小小的京官,因贪慕凤姐娘家王家的势力,便“连了宗”,于是与京城豪门有了点瓜葛。如

今,家贫难以度日,女婿又一向不争气,刘姥姥便想去荣国府打打秋风,碰碰运气。


  就这样,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进了城,来到荣国府的门口。一入侯门深似海,荣国府何其“大”,刘姥

姥何其“小”!小与大,贫与富,卑微与高贵,就这样相遇了。


  刘姥姥绝非等闲人物,她是有故事、有使命的。在前八十回,她来过两次。缺失的八十回后,她还来过,

而且是来办大事的。荣国府由盛至衰,她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荣国府。这次,刘姥姥居然见到了贾母!按理,这两个人不可能有交集,

但王熙凤怜惜刘姥姥大老远过来,让她住一晚再走,而贾母正想找一个老人家拉家常。用周瑞家的话说,这就

是“天上缘分”了。


  刘姥姥一进去,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还有一个纱罗裹着的美人给她捶

腿,便知这是贾母,上前行礼,并笑称:“请老寿星安。”还有比“老寿星”更贴心的吗?她这一开口,成了

!贾母则回称:“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一个“老寿星”,一个“老亲家”,全是阅历,全是人情,一来一去,竟有无限蕴意。《红楼梦》之博大

幽深,是因为不仅写了大观园里的少女,还写了更广阔的世界——男人、女人,还有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世相

、众生相都在这里。


  刘姥姥说自己七十五岁了,贾母赞她健朗。她笑着说:“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

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就没人做了。”贾母自嘲是老废物,刘姥姥说这是福气。贾母喜欢刘姥姥带来的土特

产,刘姥姥说:“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两个老太太,世事洞明、人

情练达,烟火气十足,居然毫无阶层障碍。


  相比第六回中打秋风的忸怩,这次刘姥姥自如多了。一是无须忍耻求告;二是贾母果如平儿所说“最是惜

老怜贫”,满面春风,一片善意,让刘姥姥很放松。


  第二天,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豪华筵席上,刘姥姥和板儿吃得不亦乐乎,其余众人却个个胃口不佳,

各人只拣爱吃的一两点。贾母看见螃蟹馅的饺子,更是皱眉:“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难怪刘姥姥感叹:“

你们都只吃这一点儿,怪只道风儿都吹得倒!”看她吃得格外香甜,这些人索性不吃了,就看她吃。


  贾母的世界,是趣味,是审美,刘姥姥的却全是实用性。一个精致却沉闷,一个粗糙但鲜活。


  要开饭了,众人坐定,第一碗菜上来,贾母刚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

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毕,自己却鼓着腮不语。湘云的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宝

玉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笑得说不出话,薛姨妈嘴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饭碗都扣在了迎春身上

,惜春笑得拉着她奶妈叫揉肠子……看她吃鸽子蛋,那“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太重了,好不容易撮起一

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偏滚在地上,待要去捡,早有丫鬟收拾走了。凤姐说一两银子一个呢,她叹道:“

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此时众人已没心思吃饭,都看着她笑,竟是从未有过的肆意和快活。


  作为一个老牌贵族家族,荣国府里的礼节,可谓多如牛毛,“武装到牙齿”。上下尊卑、男女之别,真是

处处有讲究,事事有规矩。只是,文化过于精致,生命力便会在层层的包裹中窒息。就像茄鲞,用好多只鸡和

香菇去配它,却没了茄子味。

(清)孙温绘
  人心更是散乱。从主子到奴才,个个都揣着小算盘,明争暗斗,拉帮结派。邢夫人对王夫

人、王熙凤充满怨怼;贾赦在中秋之夜,说偏心母亲的笑话,刺痛了贾母;赵姨娘则满怀失意者的忌恨;贾琏一

有机会就偷鸡摸狗,在鲍二家的面前咒凤姐……探春说:“咱们倒是一家子骨肉呢,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

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丑角一样的刘姥姥,竟像是来拯救他们的。她那黄土地一般的粗粝气质,饱满圆润的生命状态,照出了这

个大家庭的另一面——贫乏、无趣、暮气沉沉。贫与富,卑微与显赫,拙朴与精致,世人一向偏爱后者,但刘

姥姥一来,这两个世界相互碰撞,也相互照见,界限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了。


  有人说,刘姥姥甘当“女篾片”,弄乖出丑,是懂得投其所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精明啊!她的演

出很成功,王夫人赏了一百两银子,凤姐额外给了八两,还有吃的穿的用的,一大车值钱东西,这一趟来得太

值了!


  她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的心思!她只是放得开、拿得稳,善于自嘲,懂得放低姿态,不把自己当回事罢了。

俗话说:“这是知道自己的斤两。”自知,是另一种自尊。


  谁不喜欢这样的刘姥姥呢?她不“我执”,不拧巴,像水一样随物赋形、随遇而安。不焦虑,不怨恨,接

纳自己的窘迫,也能谅解别人。孔子说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他在夸子

路,尽管穿得破破烂烂像个乞丐,跟穿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猥琐、不气馁。


  刘姥姥也担得起这样的褒扬。饭毕,她看着李纨与凤姐对坐着吃饭,叹道:“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

说‘礼出大家’!”凤姐和鸳鸯赶紧道歉:“您可别多心,刚才大家闹着玩呢。”刘姥姥却说:“哪里的话,

咱们就是哄着老太太开心,有什么可恼的!你先嘱咐我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不过是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

恼,也就不说了。”全是体谅。她内心敞亮着呢。


  正因这满满的善意,后来荣国府大厦倾覆,家族败落,凤姐被休,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到烟花巷,是刘姥姥

,倾家荡产救出了巧姐。巧姐的判词上画着一座荒村野店,一美人在纺绩,“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正

是在刘姥姥的帮助下,巧姐脱离苦海,最终嫁给了板儿,这是不幸中的大幸。


  板儿和巧姐居然成了夫妻!最不按常理出牌,最天马行空的还是命运。只是,当刘姥姥鼓起腮帮子当“女

篾片”,众人哄堂大笑的时候,谁会想到这样的结局呢?


  同样是“篾片”,《金瓶梅》里有一个应伯爵,特别善解人意,西门庆最喜欢他。他当中间人,给西门庆

介绍生意,自己也得了不少好处。连黄三李四来找西门庆借贷,他也能倒腾出三十两银子的抽头,平日蹭吃蹭

喝,拉着西门庆在丽春院里听戏喝酒,都是他最擅长的营生。但西门庆死后,应伯爵很快就挂靠了另一个土豪

张二官,还把西门家的几个得力小厮也挖走了。


  一样的处境,人性却大不同。应伯爵只是食客,刘姥姥却有春秋时代门客的古风——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回到那日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吃完酒席,还去妙玉的栊翠庵喝了茶。刘姥姥去小解,却在园子里迷了

路,七弯八拐,走进了一个地方,只见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还有一面大穿衣镜,她不小心触动机关,又进了

一个门,门里却有一副床帐,是天下最精致的所在。酒醉之人,便一歪身,睡倒在床上。待袭人进来,听见鼾

齁如雷,闻得酒屁臭气,却见刘姥姥奓手舞脚,在床上酣睡,不由得大惊失色,连忙推醒她,再三叮嘱她保密

,又悄悄整理好床铺,再拿百合香熏上。


  如果这是在妙玉的栊翠庵,妙玉一定恨不得用水把地面洗破皮。她招待贾母喝茶,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

,贾母给刘姥姥喝了一口。事后,妙玉满脸嫌弃,要扔掉杯子。宝玉忙赔笑说就赏给刘姥姥吧,她卖了也能度

日。妙玉说:“幸亏我不曾用过,否则砸碎了也不能给她。”


  宝玉也有洁癖,他的房间是媳妇婆子们的禁地。在他眼里,女儿们个个清净洁白,是宝珠,发出五彩之光

;出嫁了就变成了死珠,毫无光彩;再老了,竟是“鱼眼睛”,更加可恶可恨。但他一尘不染的卧室,偏偏劫遇

了“母蝗虫”,被刘姥姥撒了野。


  曹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是故意的,给宝玉开了一个玩笑,同时也是一种警醒:清与浊,卑微与高贵,

其实不容易分辨。更何况,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在命运面前,众生平等,还是谦卑一些好。


  如果宝玉知道真相,刘姥姥曾这样“荼毒”过自己的卧室,会做何反应?


  曹公笔下的人,个个是多面体,有多向度:贾母“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儿孙绕膝尚觉不足;宝钗总要当

道德模范,珍重芳姿,且行且累;妙玉“躲进小楼成一统”,孤芳自赏却心怀纠结;探春因为自己是庶出,心事

重重;王熙凤贪心太盛,聪明反被聪明误;而黛玉,开刘姥姥的玩笑,说她是“母蝗虫”,自己对外面的世界,

却所知甚少。


  唯有宝玉内心无碍,最为通达。他天真、热情,有赤子之心,对整个世界温柔以待。这样的人,怎会嫌弃

刘姥姥?刘姥姥透彻明理、心怀慈悲,正因为如此,她杜撰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才能打动宝玉。


  对世界有爱与体谅的人,会相互辨认。即使一个是乡野俗妇,一个是富贵公子。


  (梅须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醉里挑灯看红楼》一书,本刊节选,曾仪图)

文明

麈尾指坐

月如钩


  座位是稀缺资源,给谁不给谁,学问大了去。


  晋武帝司马炎有意把帝位传给儿子司马衷,司马衷的老师卫瓘认为太子蠢笨,总想奏请废掉他。一天,晋

武帝在陵云台设宴,卫瓘假装醉酒,跪在武帝面前,用手拍着武帝的座位说:“这个座位可惜了!”武帝当然

明白他的用意,因而笑着问:“您醉了吗?”


  谏奏不成,司马衷还是坐上了帝位,是为晋惠帝。王夫之评论:“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


  座位的远近也有玄机。东晋高僧支道林要离开南京,当时的名士一起去送行。蔡子叔先到,就坐到支道林

身旁;谢万石后来,坐得稍远。蔡子叔去上洗手间,谢万石就移坐到蔡子叔的座位上。蔡子叔回来,一见此景

,就拉着坐垫使劲一扯,将谢万石拉倒在地,自己再坐回原处。谢万石摔得头巾都掉了,慢慢爬起来,拍干净

衣服,回到自己座位上,丝毫没有生气,神色很平静地对蔡子叔说:“你真是个怪人,差点儿划破我的脸。”

蔡子叔说:“我本来就没想给你面子。”其后二人俱不介意。为了离学问大的人近点,打上一架也不在乎。


  何充美容英姿,才识渊博,善能文章。有一次何充去拜访丞相王导,王导以麈尾指着自己的座位叫何充共

坐,曰:“此是君坐。”王导很器重何充,有意让他辅助自己并准备让他接班,所以常借机露出此意。有一次

王导修建扬州的官署,他在视察修建情况时说:“我只是替何充修建这个官署罢了!”何充果然不负所望,辅

政晋朝两任皇帝,担任宰相,独自掌权,可以“甲杖百人入殿”,可见权势显赫。但是何充临朝正色,以社稷

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故得善终,年五十五岁。


  铁打的座位流水的官,关于职位,上位的人比下位的人明白。


  (珠珠摘自《深圳商报》年10月2日,杨向宇图)

悦读

言论


  小时候,父辈掏出口袋里的钞票,我们一眼能看出他们的窘迫;现如今,我们拿出手机扫码付款,孩子却

以为里面有用不完的钱。


  ——移动支付时代,面向下一代的消费观教育成为难题


  早起是身体的需要,熬夜是灵魂的需求。


  ——鱼和熊掌很难兼得


  婚姻好不好,看看马桶就知道。


  ——一个家,马桶越干净,夫妻间的感情越好。只有怀着对家的爱,才愿意躬身去一遍遍清洗这个家中最

脏的地方


  不刷自己的卡买啥都便宜,打折四舍五入等于白捡,赠品更重要。


  ——女性购买力三定律


  明面上是关心,实际上是八卦。


  ——论家庭聚会中亲戚们的催婚行为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


  ——面对人际琐事,“忽略”比“认真面对”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人生在世三万天,有酒有肉小神仙。


  ——快乐就好


  崩溃和自愈。


  ——大部分中年人每天都要做的两件事


  胖了油腻,瘦了显老。


  ——身材管理的困境


  知道你脱发秘密的,除了头皮,还有搜索引擎。


  ——电脑前的脱发青年越来越多,脱发的搜索热度近年来暴增


  家长越位,老师让位,学生错位。


  ——教育路上最大的不幸


  社交破产。


  ——“已经懒得去经营每一段感情”的谑称


  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


  ——博尔赫斯理解的“人书俱老”


  无法坚持吃,但又不能停止买。


  ——据天猫平台数据统计,“90后”已是健康产品的消费主力


  放弃说教,放弃比较,放弃控制。


  ——好家长守则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人生是长跑,是否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那么重要


  前浪能吃苦,后浪能吃亏,而我能吃。


  ——中年人的“中浪危机”


  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


  ——安·兰德


  十年变化有多大,人口普查来说话。


  ——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数据无缝衔接在一起的宣传语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不要忘了,在成功一半之前根本不存在开端。


  ——结果决定开始的意义


  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的。


  ——贾平凹《废都》


  不让别人把我看扁了。


  ——优雅地说长胖


  从数字遗民到数字移民。


  ——对一切保持兴趣,年龄不是问题


  (洛洛、小幻等摘)

悦读

幽默


  内行


  刘备建立蜀国后,蜀国卖草鞋的商户扔鞋相庆,幻想着这次会迎来草鞋界的春天。


  可没过多久刘备下令:草鞋加税30%。


  刘备太清楚卖草鞋能赚多少钱了。


  诧异


  我们公司食堂的饭啊,真不好吃,很多人都去外面的饭店吃。今天中午我也不在食堂吃了,出去吃!走进

饭店,同事们都非常诧异地跟我打招呼:“呀!大厨你也出来吃了啊?”


  情商


  陪老板打麻将,老板说:“公司的事儿已经万事俱备了吧?”


  我:“嗯,都弄好了,东风。”


  老板:“哎,碰。我跟你讲啊,我吩咐下去的事儿,一条都不能少,知道不?”


  我:“嗯,好的,九条。”


  老板:“哎呀,我再碰。”


  第二天,我就被提拔为主管了。


  时间充足


  教授陪老婆逛商场,老婆让他在男士休息区等着。教授坐了一会儿,觉得无聊,找到一个也在等老婆的人

下棋。


  他拿来一盒象棋正准备摆上,想了想又换成了围棋,并对那人说:“我老婆逛商场的时间很长,应该有时

间下完一盘围棋,我没见过有谁比她还能逛的。”


  那人听了,慢悠悠地说:“那咱们三局两胜吧。”


  打赌


  兄弟俩一起看一部美国电影,哥哥说:“我跟你赌两根棒棒糖,这个印第安人会痛扁那个牛仔。”弟弟想

了想,同意和哥哥赌。


  电影的最后,印第安人果然痛扁了牛仔。弟弟说:“我输了,给你棒棒糖。”


  哥哥不好意思地说:“不,我不能要。其实这部电影我看过。”


  弟弟说:“我也看过,但我想这个牛仔不会傻到被打第二次呀!”


  找老婆的方法


  在超市里,一个男人走近一个漂亮的女人,对她说道:“我的老婆丢了,你能跟我聊几分钟吗?”


  女人十分不解,男人解释道:“我总也找不到她,可每次我和漂亮女人聊天,她总不知从哪儿就冒出来了

……”


  区别对待


  小王正在上班,突然手机响了。他拿起手机轻声说:“爸,您好,吃饭了没有?”


  一个女同事悄声议论道:“小王和他爸打电话,怎么这么客气,还用‘您’?”


  另一个同事说:“这你听不出来啊,他肯定在跟岳父通话呢!”


  别紧张


  医生:“别紧张,刘辉,这只是一次小手术而已。”


  病人:“嗯?我不叫刘辉啊,医生!”


  医生:“我知道,我叫刘辉!”


  养生


  中老年人对养生的热情你是想象不到的。


  我买了个跑步机,教我妈用,速度开到每小时2公里,让她在上面慢走,还没走10分钟她已经开始研究怎

么在跑步机上转过身倒着走,说那样更养生。


  学历的区别


  如何做红烧肉?


  本科生说,把肉放锅里加些东西煮。


  硕士说,这样不行,要写出用多少肉,加多少作料,怎么煮,煮多长时间。


  过了一个月,博士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如何做红烧肉》,打开目录,“第一章,如何养猪”。

悦读

今日店休

〔日〕坂本健一


  在大阪的黑崎町,有一家开了七十年的书店——青空书房。每逢周四、周日的店休日,老店主坂本健一就

会贴出手绘海报,写下对书的眷恋,画下人生四时的温暖感慨,时间久了,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开了一辈

子旧书店,坂本先生最大的愿望是让好书与好人相遇,并与妻子共度一生。

春天到了,在这个悸动的季节,要不要读一本出格的书呢?妻子去世后,我已独自迎来第三个冬天。妻子是

个路痴,她现在一定徘徊在谷町线东梅田车站附近,找不到路。请再等等吧,等我把工作做完,就去给你带路

。和一本书的相遇,和一个人的相遇,也许此生都只有一次机会。人生不会重来,相逢也许只有一次,既然

选择相爱,就要轰轰烈烈,燃尽生命。每天都抱着这是最后一日的觉悟来卖书。人生在世,就算不够坚强,

只要善良就好。

点滴

意林


  话语的深意


  〔日〕枡野俊明张云旸译


  被问及“不知您过得如何”,便答以“托您的福,总算得以过活”。


  “您早”是指,今日您也很早,彼此便可一日相安无事地努力。


  所谓“我开动了”,是指对于食物的感谢之意,是对于生产食物之人的感谢。不论肉还是蔬菜,都拥有生

命。我等借由领受其生命方可生存,如此更应心怀敬意及感激。


  已融入日常生活的话语,我等应将温情再次融入其中。


  (洛奇狮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微行动》一书)


  礼物归谁


  〔巴西〕保罗·科埃略夏建清译


  日本东京近郊住着一位闻名遐迩的武学宗师,宗师近垂暮之年,开始教年轻人禅宗佛理。


  一天下午,来了一名勇士,勇士年轻力壮,身经百战,从未失手。他专程前来,想一试宗师的身手。如果

宗师成了他的手下败将,自己必将声名显赫。


  宗师的弟子们不赞成师父迎战,宗师却欣然接受。


  大家聚集在小镇广场上,勇士开始辱骂宗师,并拿石块砸宗师。数小时过去了,勇士还在想方设法激怒宗

师,但宗师平静如常。傍晚时分,筋疲力尽的勇士失去了兴致,悻悻地离去了。


  弟子们目睹了宗师被侮辱却保持平静的窝囊劲,气不打一处来,没好气地问:“你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奇耻

大辱?”


  “如果有人送给你礼物,你不接受,这礼物属于谁呢?”宗师问。


  “当然属于送礼的人。”弟子说。


  “忌妒、愤恨和侮辱也一样呀,”宗师说,“你不接受的话,它们还属于原来的那个人。”


  (晓晓竹摘自译者的博客)


  爱的谜题


  〔土耳其〕艾丽芙·沙法克刘泗翰译


  阿拔斯王朝的君主哈伦·拉希德听说,贝都因诗人奇思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名叫蕾拉的女子,甚至为她

丧失心神,改名为痴心汉。君主感到很好奇,心想,这名女子一定是天生尤物,是个美艳绝伦的妖妇。


  哈伦·拉希德既兴奋又着迷,千方百计地想要见蕾拉一面。


  终于有一天,蕾拉被带进皇宫。她卸下面纱的那一刻,哈伦·拉希德的想象幻灭了。蕾拉不过是一介平凡

女子,有平凡人的需求,也有平凡人的缺陷。


  君主并没有掩饰自己内心的失望:“你就是令痴心汉疯狂的女人?为什么呢?你的长相如此平庸。你有什

么特别之处呢?”


  蕾拉微微一笑,说:“我就是蕾拉,你却不是痴心汉。你必须用痴心汉的眼睛来看我,否则你永远解不开

这道叫作爱的谜题。”


  爱无法解释,只能体验。


  (相顾摘自中信出版集团《爱的四十条法则》一书,Tango图)

点滴

好一个多情底和尚

潘向黎


  “玄奘法师在西天时,见一东土扇子而生病。又有一僧闻之,赞叹道:‘好一个多情底和尚。’病得好,

赞叹得亦是。假如不能为此一扇而病,亦便不能为一藏经发愿上西天也。”(顾随《苏辛词说》)玄奘见东土

扇子,所受到的感情冲击,居然让他生病,那柄扇子,足以和普鲁斯特的“小玛德莱娜”点心相媲美。


  玄奘和那个为他发出赞叹的僧人,他们的感情多么强烈、多么美。这种细致精微的感觉,这种瞬间抵达无

限广袤的联想,这种内心丰富的程度,这种感情的深度和烈度,真的是后天可以习得的吗?


  “多情”是一种天性,还是一种能力?或者是天赋和后天习得各有占比?这个问题,不论是从文艺学,还

是从心理学,或是从科学的角度,似乎都很难断然给出答案。


  周止庵说:“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这句对辛弃疾的评价说得极是,同时透露出一

个重要的信息:如果不是“情至”,仅仅“才大”,也是无法写出不朽杰作的。


  真实感情的水源和流量,远远比水渠重要。没有水源,就不必挖水渠,先去找水。感情不足,等于枯水期

,就读书,就静默,让文字和纸也歇歇吧。


  (载酒摘自《钟山》年第5期,本刊节选,齐白石图)

点滴

烹小鲜与治大国

陈嘉映


  道理有它特定从属的领域。打仗有打仗的道理,治理企业有治理企业的道理,立二拆三、逢断必长是围棋

里的道理。


  然而,我们从一件事情悟出道理,这个道理总不只限于此一事;道理总是超出具体事例的,一个领域里的

道理,总多多少少相通于另一个领域里的道理。


  我们说,无论什么企业,其治理之道总有相通之处;也常听人进一步说,绘画的道理与音乐的道理是相通

的;下棋的道理与治理企业的道理是相通的,治理企业和打仗的道理也有相通之处。只要有两个眼,一片棋就

活了,这个道理是专属于围棋的,眼、活棋都是围棋的术语;但论者不妨用这个道理来讲军事、讲政治。“以

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可以是解牛的道理,也可以是养生的道理。就此而言,任何道理

都可说是无远弗届的,烹小鲜的道理也是治大国的道理。我们了解了人体的构造,便可由此议论国家的构造、

宇宙的构造。


  事情或许相差十万八千里,道理却可能相同。灯火辉煌的豪华商厦里,大老板一掷千金给小美人买了个钻

石戒指,阴湿幽暗的丛林里,公蜘蛛给母蜘蛛送来一点儿营养品,也许这两件事情背后有同样的道理。


  (新秋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说理》一书)

点滴

针锋相对的气度

顾农


  诸葛亮同当时占据中原的最大实力派曹操是针锋相对的敌手。他在《出师表》里说自己的政治目标是“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所谓“奸凶”,就是指曹操及其接班人。


  凡是针锋相对的两派,在提到对方的时候,往往容易多用贬义词,狠骂一通,或讽刺挖苦,总之没有什么

好话。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敌方的优点也看得很清楚,并不惜予以充分的肯定。例如他说过,曹操打

仗太厉害了,“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后出师表》),然后才说,天下没有常胜将军,

曹操也吃过若干败仗。


  曹操的儿子曹植是一流的才子,长于诗赋、论文,为一时之杰。诸葛亮很看重他的才华。曹植有一篇历史

评论文章《汉二祖优劣论》,结论说汉光武帝刘秀的水平远高于汉高祖刘邦。诸葛亮则写过一篇《论光武》,

首先大段地引用曹植的文章,充分肯定刘秀“策虑深远”的水平,随后又指出,曹植为了颂扬刘秀,贬低了他

手下的那些将军,“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这样立论就不免有些片面了。诸葛亮在这里心平

气和地讨论问题,风度很好。


  待人接物,一分为二,永远是必要的。


  (孤山夜雨摘自《今晚报》年10月15日,蔡岚图)

点滴

高明的“横向管理”

罗振宇


  管理,好像天经地义就是上管下。比如,宾馆总经理检查饭菜质量和口味好不好,每个锅里都夹一筷子尝

尝。


  先不说这样卫生与否,问题是,总经理仅以自己的偏好为标准,真的能管好饭菜口味这种事吗?


  那应该怎么办呢?其实还有一种管理方式,是横向管理。


  比如,有一家餐馆,它评价饭菜质量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等客人走了之后,统计每一桌客人剩了多少菜,

分别是什么菜。然后,根据它来调整饭菜的口味和菜单。


  剩饭剩菜确实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最诚实。这才是高明的“横向管理”。


  (林一摘自
  明皇独宠杨玉环,对其余的妃嫔,不甚理睬。一日他忽然想起梅妃这个人,略有歉意,差人送她一斛珍珠


  这梅妃也奇怪,她把珍珠退回明皇处,并且写了一首诗:“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梅妃显

然是赌气了,趁机发牢骚。


  这当然不是正史,此事并无下文,可想而知,明皇碰了一鼻子的灰,以后必定更加冷淡。


  啊,勿出怨言,一斛珍珠而已,喜欢便收下,不喜欢就丢到一旁,或是送人,何必气愤。失宠已是事实,

技不如人,要么从头来过,要么不愁吃喝地懒懒过下半辈子,对老板冷嘲热讽、诸多抱怨,实非明举。


  《红楼梦》里黛玉也是这种性格,宫中送礼来,她问:“是大家都有呢,还是单送我一人?”众人都有,

她就不稀罕,还非要说出来,显得小气。或说黛玉心直口快,可是,成年人怎可把直爽建立在别人的难堪上。


  像梅妃、黛玉这种人,堪称看不穿,放不下。


  各位,做人要做明白人。


  (林冬冬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红楼梦里人》一书,蔡岚图)

点滴

时光之物

傅月庵


  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习惯、古书、陈酿。


  人为什么会喜欢旧?因为对于旧事物存在某种感情,值得追究一番。新会变成旧,肯定经历一段时光的打

磨,并且幸存了下来,也许有点儿损伤,却大致良好。打磨即淘汰,优胜劣汰,新生事物纵浪时间长河,随着

水流翻滚冲撞,最后还能保存下来,质量自有一定水平。或者这样说好了,关于“好物”这件事,新未必不如

旧,但旧物的好却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所谓的“经典”,无非也就是赢在“确定”两个字而已。却也有些称不

上“经典”的旧物,同样让人怀念,勾撩起人们许多心思。一张旧海报、一部旧电影、一首老歌,甚至一棵老

树、几栋老屋……这些跟事物本身的质量都无关,却与人的遭遇有关。


  人只能活在“当下”,所有的过去都已成了“回忆”,且越活当下越少、回忆越多。歌云:“时光一逝永

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回味无据,所能依靠的也只有这些老东西了。


  “樗蒲锦背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固然可以当作传家宝物,一代传一代,世泽绵延;几封破旧书信

,一只缺角老茶壶,难道就不能用以念想前人往事,勾起旧情绵绵吗?


  (林一摘自《文苑·经典美文》年第10期,齐白石图)

点滴

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

贾樟柯


  在我们身边,总有人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诗化”,为自己创造许多传奇。好像平淡的世俗生活容不下

这些“大仙”,一定要吃大苦受大难,经历曲折离奇才算阅尽人间。


  这种自我诗化的目的就是自我神化。


  因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样的精神取向,害苦了中国电影。


  有些人一拍电影便要寻找传奇,便要搞那么多悲欢离合、大喜大悲,好像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电影该表现的

。而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时,他们又慌了手脚,迷迷糊糊拍了那么多幼稚的童话。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诩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

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空洞的词——我们

是谁?


  (来岁摘自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视觉中国供图)

点滴

懂得“割爱”

张章


  清代戴名世作过一篇《张贡五文集序》,其中讲了一个故事。不到二十岁时,戴名世在山中遇一卖药翁,

谈及作文方法,老翁教给他一个秘诀:“为文之道,吾赠君两言,曰‘割爱’而已。”戴名世回家后看自己的

文章,觉得将大部分内容删掉,也没什么不可以。这个秘诀,果然让他的文章大有进步,他由此感叹:“余自

闻此论,而文家之真谛秘钥始能识之。”


  现在看戴名世的文章,多精练简洁,无华辞丽语,可见是领悟到“割爱”的“真谛秘钥”了。其实在戴名

世之前,很多文章大家早已懂得“割爱”之道,譬如在那则“逸马杀犬于道”的故事中,欧阳修就强调了文字

应精简,避免冗杂赘述。再数数那些名篇的字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每篇才三四百

字;东坡有些精彩的小品,也就百字左右。


  现在一些文章冗长啰唆,只因作者不懂“割爱”。


  (果果摘自《今晚报》年2月13日)

点滴

散步有益

〔美〕马洛伊·山多尔


  你应该保持独自散步的习惯,每天至少一个小时,最好一个半小时,如果有可能,两个小时更好。散步是

生命中最人性化的生活节奏。散步的人,不会想去任何地方,因为抱着目的上路,就不是散步,而是赶路了。


  散步的人在途中的每一刻都在朝着目的地进发,那永远不会是一座房子、一棵树,或是一片美丽的风景,

而只会是空气与这个世界发生的间接接触。一个慢慢与土地融合为一体的人,将成为一座森林或一片天地的一

部分,逐渐地将自己交给自然之境中永恒的真实,那无尽的尘世空间。


  散步时的每一刻,他都感觉自己回到了家中。散步是纯粹的孤独。在房间里,你被书和其他物品环绕,它

们提醒着你生活的责任和义务,还有工作或职业。


  散步的人,能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与世界独处,将灵魂和身躯交给古老的元素。只要想着你在这片土地上

行走着,还能在星空下散步便好。


  这多么美妙啊。


  (林冬冬摘自译林出版社《草叶集》一书,〔日〕福田繁雄图)

点滴

言传身教

尤今


  有一年,新加坡发生了一场大火,把很多人的家都烧毁了。灾情惨烈,我们的家也在那场大火中被烧毁。


  可是,在火灾刚发生的时候,我母亲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慌乱,她镇定地找出我们几个小孩的出生证等重

要证件,然后拉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走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远远地看着大火把我们的家园化为灰烬。


  在这过程中,她没有呼天抢地,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抢救贵重物品。母亲的这些品质教会我们,人才是

最重要的,以及碰到大事的时候,应该沉着地去处理。教养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水云间摘自《辽沈晚报》年10月12日,丰子恺图)

点滴

丽与骨

张宗子


  据说欧公不喜杜诗,荆公不喜李白,东坡喜《汉书》而不喜《史记》,后人叹为遗憾,又觉不解。


  看来宋人很有点意气用事。欧公不喜老杜,难说没受老杜影响。荆公身上看不到李白的影子,倒是真的。


  迅翁旧诗最有骨力,偏以清辞丽句出之,如这一首,《悼丁玲》:“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晚唐风格而具盛唐气象,至为难得,在李商隐那里偶尔一见。


  荆公古体诗也是大家之作,我觉得他的七古胜过五古。李杜七古都是唐人中的白眉,然而风格迥异,李白

开张,杜甫谨严。荆公七古,是杜甫一路,不像欧阳修和陆游,都带李白的影子。与杜甫有些微的不同,荆公

并不沉郁,而是雄壮。荆公是自信到家的人,杜甫哀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