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史被遗忘的一道风景 [复制链接]

1#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族历史,远至周公的《诫伯禽书》,近到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家史教育的典范。但现在,很多80后、90后对自己的家史十分陌生,也不感兴趣,世代传承的家史面临着“断档”的危机。当下的年轻人偏重于向前看,忽视对历史的总结,是家庭教育的缺憾。了解“家春秋”,不仅能让年轻人的精神充实,对融洽代际关系、提升家庭责任感仍很有意义。

90后不知家谱为何物

张赫的学校留了一份家庭作业,要求填写他能知道的所有长辈姓名,也就是写写自己的家族序列。张赫只知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辈老人的姓名,再往上就写不下去了。于是张赫找爸爸提供帮助,没想到爸爸也不比他强多少,最多也只知道他爷爷的名字。张赫的爸爸又请教了张赫的爷爷,可是张赫的爷爷只知道自己的爷爷人称“张二爷”,连大名都不知道。

笔者曾经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进行过一项调查,能够准确说出祖父母职业的90后不到三成,而有近一成的受访者甚至说不出祖父母的名字。

张赫的爸爸是个70后,他告诉笔者:“我爷爷是老天津卫人,奶奶说过她的老家在河北省易县,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爸爸这一代起名字还有家谱,但到我这辈都是两个字的名字,张赫这一代起名字就更是随心所欲了,家族概念在我们这代人的印象中还有一些,但张赫这一代就是个空白了。”

年青一代寻根意识淡漠,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从何而来?又为何在此?思考这些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宁愿把时间花在上网追剧、开车闲逛上,也不愿意抽时间和长辈聊聊先辈的故事和以前的家事。

其实,中国历来有修家谱的优良传统,记载家族的人物和历史,可惜现在很多家谱的编修都陷于停顿状态。

前不久,回老家扫墓的80后何伟,就遇到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看着墓碑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还有周围那些陌生的面孔,何伟心里百感交集:“20多年了,这是我头一次回老家,见了谁都很陌生,难道这就是我的亲人?”不知亲人姓名,这只是一种表象,家族观念的缺失才值得思考。

家史遗失谁之过

当代家庭出现“数典忘祖”的现象并非偶发。

“为啥不了解家史?”

“因为父母没教过。”

90后小谭一语道出了问题所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许应当承担家史遗失的首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并不重视家史教育,而是极力强调以分数为代表的功利主义。80后和90后的父母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他们要用拼搏为家庭积累财富,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没有时间回首过去,家史的传承在他们这一代可能已经“断档”,何谈传递给子女呢?

在学校,或许很多学生能对秦始皇、汉高祖的故事如数家珍,但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却一无所知。为啥?高考不考,学它干嘛?在如今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环境下,课业负担很重,让孩子挤出时间去了解家史确实是一种“奢求”。

如今“4+2+1”的家庭模式也成了家史遗失的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家庭模式里,一切以下一代为核心,凡事都顺着“小的”,近乎畸形的溺爱让年轻人渐渐忽视了长辈的看法和意见,不了解家史,甚至不知道爷爷奶奶的姓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上“实用主义”之风盛行也严重冲击着家族史的传承。在大学,学生们用业余时间参加学生会、组织社团、寻找实习单位,每个人都忙着思考如何去“征服世界”的现实问题,哪有时间去关心“无用”的家史呢?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也是家文化传承的核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家族意识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强化,反而逐渐被人们淡忘。

“打捞”沉没的家史

如今,我们也可喜地看到,社会各界终于开始意识到家文化的重要性,并着手“打捞”那些沉没的家史。

前不久,一项名为“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的活动开始活跃于社交网络。活动面向各高校学生,征集口述记录家史的影像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78个团队参与。

天津商业大学的两支团队也参与了此次活动,虽然没能进入最终评审阶段,但整个筹备过程让学生们获益良多。

大三女生孟烨介绍,去年回老家时,她偶然在书柜里翻出了一本相册,里面尽是一些黑白照片,翻看了好几回,一幅幅生产、生活的图景深深吸引了她。原来务农的爷爷奶奶,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他们勤俭节约、乐观开朗的精神,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看到这项活动,我找到社团里几个有特长的同学,一起谋划拍摄这部关于家史的纪录片,定名为《你不知道的事》。”

为了筹备这部纪录片,孟烨利用寒假回到老家采访,几乎踏破了街坊四邻的门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她倍感兴奋,虽然没能开机拍摄,但也收获良多,“整个筹备过程,我了解了许多原先不知道或是看不上的事,与亲人的关系更融洽了,知道了家的含义。”

而另一位大三学生崔璞筹备拍摄的纪录片名为《重回》,这部纪录片的灵感与名称均来自几年前热播的电影《》。崔璞告诉笔者:“我老家在甘肃陇南地区,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这里的人大多是那时逃荒迁移过来的,看了电影《》后,我决定要重现那段历史。

家史是历史的“分子”,历史是民族的财富,80后、90后只有更多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向未来。就像“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主办方之一,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崔永元微博上评价的那样:“你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