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融时代如何赢得ldquo指尖之战 [复制链接]

1#

    

  

年8月以来,中国报业飞越“纸媒”,拥抱“指媒”,从最初的“相加式融合”进入逐渐迭代升级的“本质性融合”。深融时代,晚报如何赢得“指尖之战”?中国晚协会长任欢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深融时代:如何赢得“指尖之战”——任欢迎访谈录

郭潇颖陈野

目的地明确但没有地图的媒体融合  

    记者:任会长,您好,中国晚协第31届年会即将在郑州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融变:报业挺进‘深融’时代”。请问,主题的确定出于哪些考虑?  

  

任欢迎: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讲话。两年过去了,中国报业飞越“纸媒”,拥抱“指媒”,从最初的“相加式融合”进入逐渐迭代升级的“本质性融合”。挺进“深融”时代的日子来临了。

说到媒体融合,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贝索斯曾说过,这是“没有地图的旅行”。在我看来,中国媒体融合是目的地十分明确的、没有地图的旅行。它并非纯技术型的融合,而是在不知道确切路线、路标的情况下,为实现战略目的不得不采取的一项措施。媒体行业改革进入深水区,舆论场多元化。多元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导声音在喧哗中被削弱,甚至有些主流媒体影响力直线下降。融合就是让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声、壮大。因此,媒体融合是*交给的任务,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来认识。它的本质是在适应新技术的前提下,进行的组织架构、经营架构、行为架构等脱胎换骨的改造。其中,最核心的是组织架构,将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舆论场。如果单纯在技术、形态、方式等方面进行融合,不是人家吃掉你,就是你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阵地。

这就像谈恋爱,恋然后爱,恋的过程就是认知对方、熟知对方,为对方折服的过程。深入了解后,你发觉不喜欢他了,也就爱不上了。绝不能一厢情愿地因为对方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就跟他恋爱、结婚。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知道多少呢?但是,时不我待。

  

    记者:可否介绍下全国晚报推进融合转型方面的情况?  

  

    任欢迎:中国晚报大体上分为三类:直辖市、省会级,中等偏大城市级以及地市级。从粘贴、集纳性到首发、整合性,从星火燎原到“两微一端”,直至建立“中央厨房”,大多数报纸按照自己的特征发展,探索着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比如,新民晚报从民生着手,打造“邻声”客户端,突出“资讯+社区+服务”,实现用户产生内容和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定向推送。今晚报的“问津”、扬子晚报的“扬眼”等都风生水起。羊城晚报将自己所在的办公区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启了一条宽广的、有发展潜质及高回报率的产业链融合之路。深圳晚报的头版广告,为用户留出随意想象、创作、发挥的空间,刷爆了朋友圈。这是互联网文化在媒体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是纸面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创意融合。什么是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文化是一种带有个性化、话题性、情感性、私密性以及不完整性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深圳晚报整体上已经成为一张IP报,它拿到了打开互联网的钥匙。

  

    记者: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您认为上述几家媒体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任欢迎:只要找到钥匙,任何成功都可以被复制,但单纯照搬是没有用的。深圳晚报去年8月20日和ZAKER合作,今年8月5日深圳晚报发展有限公司挂牌并宣布和淘宝头条合作的深圳频道上线,“深发展”展开双翼朝着新目标坚定前行。万丈高楼平地起,独特风格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将纸媒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不断带给人惊艳的感觉。它已经不再是传统纸媒的思维方式,而转变为互联网思维方式。再进一步讲,可以将之称为可视化产品了。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不要以为可视化就一定是视频、动漫,纸媒本身也可以成为可视化产品。另外,任何时候的媒体融合都要以“我”为主,反观有些媒体进行融合时,弱化了自己的身份,过分屈从了他人的特征。

晚报是城市的文化坐标  

    记者:中国晚协现有会员单位家。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经营规模,晚报都稳占中国报业的“半壁江山”,从初始的3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您觉得晚协何以形成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任欢迎:有晚报才有晚协。老一辈晚报人,赵超构、顾行、李夫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优良传统。晚报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晚报人沉浸于和生活在一起,和城市在一起,骨子里有天然的亲和力;报纸无论大小,入会无论早晚,晚协是一个老友新朋的大家庭,一个平等交流的大平台,每次年会,大家坐拥一堂,抱团聚力。比如第26届年会,乌鲁木齐晚报精心安排了“百家晚报社长总编辑看新疆”活动。其间,大家驱车多公里,采写了大量第一手报道,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美丽的南疆北疆。据介绍,一次连续采访南疆北疆,在此之前全国媒体还没有过。在晚协成立30周年之际,恰逢温州模式问世30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向聚会温州的各地晚报总编辑讲解“温州模式”。各地晚报刊发的深度报道,引领了社会舆论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认同。今年年会在郑州举行,我们将学习参观郑州报业集团“新闻超市”——航空母舰式的融媒体产品。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晚协的文化,为各地晚报蓬勃生命力的开花结果提供交流繁殖服务的平台。

  

    记者:您刚才说到晚报的特殊属性,让我想起赵超构老前辈的一句话,“晚”字是晚报的绝对特点,是日报抢不去的。在您看来,相比于其他报刊类型,晚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任欢迎:一座城市,一家晚报,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亿万家庭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之旅。晚报在创立之初,把自己作为日报的补充,“飞入寻常百姓家”,看似小而天地大。后来在不同的时期,晚报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质。在我看来,晚报“在地性资源”最为凸显。晚报是城市的文化坐标,是以人的生活方式为主要临摹脚本而产生的报纸。纵然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也决不能放弃晚报的文化特质。如果城市的一草一木,街巷的一砖一瓦,四合院和里弄里的一家一户,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能在文化模本里呈现出来,那么谁也取代不了你。所以,城市化、生活化是晚报文化的灵魂。实际上,互联网就是以无数的小,聚合成无限的大。晚报也应当把这个小做深、做透、做专、做出神采。在任何时代,都应不忘初心,回到出发点,回到城市和生活中去。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如果没有了晚报,它的文化魂魄能得以安宁吗?不敢想像。

  

    记者:您说得对,不忘初心,回归城市与生活,把小做深、做透、做专不失为解救之道,可以一改往日晚报重社会、娱乐、体育新闻,可替代性强的状况,从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任欢迎:晚报、都市类报纸是优质的媒体资产,晚报在创刊时提到的“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血脉相通的。比如武汉晚报范春歌工作室、齐鲁晚报张刚工作室、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引领着一代媒体人的发展方向。千万不要因为当前的经营状况就把优质资产贬值出卖,不要简单地以经济数额来决定一张报纸的生死。当然,可以通过合并、重组、转型等方式,实现资产利用的最大化。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资产优质在什么地方。你能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做到精致,做到极致。比如郑州报业最近投拍电影《第一大案》,合肥晚报跟六六合作编剧《女不强大天不容》,汴梁晚报的“万里寻踪客家路”活动,都使核心竞争力散发出魅力十足的精彩。

  

    记者:有的媒体把深度报道当做差异化竞争的利器,但当前除极少数纸媒做得风生水起外,其余乏善可陈,一些都市报甚至还取消深度报道部门,您怎么看?  

  

任欢迎:报业融合要把自己的看家本领练强。万变不离其宗,永远不可动摇的是内容价值生产。这是纸媒的生命,是纸媒之所以在社会上存在以及能够进行一切社会工作的基础。在纸媒失去唯一新闻发布渠道、唯一信息终端的身份之后,尤为重要。深度报道是纸媒内容价值生产中重要的表现方式。做虚内容,“新闻退场、舆论独大”,是纸媒的慢性自杀。问题是什么样的内容才有价值、才能成王?这个时代百姓的核心需要才是价值、才是王。当前,纸媒减版瘦报是正常现象。但减版并不意味着要减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板块——观点、政策类和民生类。政策类适于解读性报道,民生类适于调查和服务型报道,都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北京晚报今年4月初接到市民李老先生的电话,反映想给国外回来探亲的外孙女买个“中国人面孔的娃娃”,就是买不到。4月11日,北京晚报刊发《买个“中国娃”为何这么难?》,5月30日,刊发特别策划《中国娃娃如何快速长大》,拿出6个整版篇幅,多侧面追踪思索“整个中国玩具市场为何难觅‘中国娃娃’现象”。调查的范围有延展,探讨的问题有突破,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不小,这种切口小、深度大的报道,在当前值得提倡。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以《北京晚报追踪做透“中国娃娃”为何难觅文章》为题,阅评称:走遍玩具市场,难买“中国娃娃”,这反映了国产玩具供给端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儿童的早期价值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真正是深度报道生产的最好时代。深度报道要依靠技术的力量。比如数字化,大数据抓取看似是技术问题,却能使报道及时、全面、准确、有说服力,是确保编辑部深度报道质量的尖端武器,折射了编辑部真正的办报质量和能力。

活下去还是活得好  

    记者:报业不景气,已非一日,但近年愈衰,国内经济的下行和新媒体的分流,也令报业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走向“断崖式”下跌节奏。而受这股寒流影响最大的,恰是晚报、都市报。“纸媒必死”“报业衰亡”的声音不绝于耳,您如何看?  

  

任欢迎:“报业的大船说沉就沉”。这是沉重的现实,也是沉重的话题。但是,“纸媒衰亡”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今天以前和今天以后都会有报纸停刊,但是停刊的表象就代表纸媒消亡吗,现象与本质也是一步真理之谬。

纸媒的广告、发行大幅度下滑,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冲击下的媒体生态巨变。在我看来,也缘于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从诞生之日起,互联网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是我们的认识太浅显、盲目。最初,大家只是把互联网当做工具,允许它按市场法则运作。但22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它代表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科技是最强大的生产力。所谓互联互通,联是入口被打开,通是出口被打开。它重塑了社会结构,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们曾天真地以为,告别了铅与火,就成为光与电的宠儿、新时代的主人,其实不然。待看透时,为时已晚。

急功近利,重规模不重质量,重数量不重发展要素,这是顽疾。纸媒曾野蛮生长过,带来一片繁荣。互联网、移动终端亦曾野蛮生长,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下,蕴藏着行业危机。而媒体融合实际是对野蛮生长的一种修正、一种革命。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的媒体困境更像是优胜劣汰。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收入的下降必然带来士气和从业者水平的下滑,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当如何应对?  

  

任欢迎:那得看你选择活下去,还是活得好?冷酷地说,当下活下去也是不易的。活下去以至活得好的条件正在一天天减少。一进一退,生死时速。要认识自己的长处,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团队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新一轮改版的东楚晚报主张从塑心提质入手,重造五个核心竞争力:做会讲故事的新闻纸,做资讯丰富的实用纸,做双V众筹的互动纸,做有人文底蕴的文化纸,做读者客户都满意的服务纸。“五核”发力,温度筋骨兼具,为纸媒转型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肩膀”。活下去需尽你所能地做到不因为广告和发行的双跌,被洗牌淘汰或者被弱化、边缘化。而活得好需要具备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资本运作的能力。有一位老报人曾很惊讶地跟我说,现在报业集团上市一天就能融到过去报纸几十年积累的资产。但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第二,市场主体地位。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市场主体地位意味着不能当家做主,谈何活得好?

第三,技术是激活“死穴”的不二法门。传播技术颠覆传媒格局。可惜,技术是纸媒的软肋,是传统媒体绕不过去的坎儿。过去我们是“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而现在是指尖的战争,背后是强大的后台运行,谁能早一天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早一天完成融合,否则就没有话语权。年,虚拟现实、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或将给传媒业带来眼花缭乱的变化。

当务之急是要改变编辑部只管采编的现状。编辑部应增设受众拓展部门,组建数据分析、战略分析团队。这与我们传统的读者调查不是一回事。着眼原有受众群的调查远远不够,那也并非媒体融合的本意。要基于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准确把握受众,找到生产内容和用户的衔接点,这主要看能否引爆用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