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科班老男人与书的半世不解情缘 [复制链接]

1#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自己年轻时是极有文采的。虽然除了几首诗,还有报纸上的几篇小短文,再没有什么流传的鸿篇巨著。

一根基牢固

我出生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从小就喜欢看书,各种书:小说,人物传纪,散文。

小学2年级读完了我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因为3年级我就跟父母搬到了工厂的家属院,而这本书我明确的记得是在农村的土炕上读完的。

您要问我2年级就认识那么多字了吗?

因为姥爷是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所以很早我就学会了自己查字典。

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上世纪末流行的连环画

那时候住在我家后边的叔叔是部队转业的,满满的一书架子书,四大名著,鲁迅,巴金,巴掌大的连环画,应有尽有。

那时候最喜欢看《西游记》。正赶上老版《西游记》电视剧播的如火如荼。每到放学时间,家属院里的礼堂就坐满了等着看《西游记》的我们。

看完以后再回家温习一遍书中的故事。小时候的我也是家属院里的名人,爱读书出名。

当然也有不喜欢的书—《水浒传》,当时看的版本是一套3本的,读到最后一本我就生气了:堂堂的梁山好汉怎么能归顺朝廷呢?这一次生气导致我至今也没看《水浒传》的结尾。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老实人生气是最可怕的。

二学生时代

上学时就无需言表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样的经历,在课桌面上抠一个窟窿眼,把小说放到课桌抽屉里,上课也能偷偷的看。

那时候学校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但是并不对学生开放,因为所谓图书馆其实只有一间教室大小,除了书架和书,并没有多余的地方摆放桌椅。

偶然有一次和好友姜鹏在体育课的时候乱窜,发现了学校最后边这一间总是关着门的教室,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闯了进去,然后认识了图书管理员老师,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爱看书的孩子。于是图书馆就成了我和姜鹏的秘密据点,得空就去看书。

而且图书管理员老师那里还有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极少吃到的果脯,葡萄干等零食。让我们的书虫和馋虫同时得到满足。

理想中的图书馆

初中的最后一年,班级订了很多期刊,基本上里边的封二,封三,封四,封底都会有广告。经常出现一些征稿广告,什么《浠水文艺》杂志,《四平文学》杂志,等等一些从未听说过的出版社。

有一次就斗胆投了一篇小说给《浠水文艺》参加征文大赛。

不久之后收到回信说已经进入初选,但是想进入复赛需要交纳多元的评审费。

这个钱当时妈妈帮我交了,那个年代转账只能从邮政局汇款,在邮局填汇款单时我就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梦想着能获得大赛冠军。

但是,这个征文大赛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现在想想那或许就是个骗局,只是十五六岁的我缺少分辨能力,现在有了分辨能力,却已经无从查起了。

非常感激我的妈妈,她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从小到大,只要是和学习和读书有关的事,她总是毫无条件的支持我。

开心的是高中阶段还是正儿八经的获得过一次《语文报》的作文大赛奖。把我的语文老师乐坏了,因为指导老师我偷着填的她的名字,奖状也是直接寄到她手里了。

19岁离家到了天津读大学。进入城市,视野开阔,发现了更好的文化土壤。

尤其是发现高中时期耳熟能详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蕾出版社竟然都在身边,那感觉就像疯狂的粉丝遇到了明星本尊一般狂热。

天津有份发行量极大的报纸叫作《今晚报》,副刊都是一些小短文-散文,诗歌,杂文等等。我那压抑了20年的文学青年之心彻底的爆发。

几乎每周投搞一次,偶尔也会中一篇,得个三五十元稿费。虽然在那个时候,三五十元已经不能做什么大事,但是有了女朋友以后,作为学生,这些钱足够两个人搓一顿了。

关于给报纸投稿还有一件趣事。

那时候的稿费仍然是通过邮局汇款完成。有一次的稿费汇款单把我名字最后一个字写错了,我只能自己去今晚报编辑部领稿费。

于是见到了平日里感觉很神秘的晚报编辑,竟然是一个穿着拖鞋,留着半长发的慵懒小青年。

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编辑们满头白发,一脸严肃,戴着眼镜的印象。

不知道这份传统媒体活的还好不好

那年天津刚兴建好图书大厦,新华书店的产业,数层大楼,简直就像宝藏一样,没事的周末我就会骑自行车去看书。现在特别佩服那时候的好体力,骑车载着女朋友走上十几里路都不感觉累。

对于穷学生来说,经常买书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毕竟一个月只有几百块生活费,全部买书也买不了几本。

后来我和同学们发现一个秘密,图书大厦门口的献血车,献血一次送块钱的购书卡。于是每半年几个舍友就浩浩荡荡的一起去献血换书。

虽然是为了读书才献血,但是我们也算有奉献精神,不是吗?

大学的时候还去天津图书批发市场做过暑假工,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因为一个月只有块钱工资,只是为了能免费看书。可惜打工的书店是卖中小学生教辅的,想看书只能闲暇时去批发文学刊物的书店蹭书看。

当时在图书市场里打工的很多像我一样的学生兼职,一般到下午三四点钟以后就不太有什么顾客,大家互相串门找书看,也是非常热闹的。

在图书批发市场,书都是商品,书一件一件的出,每件少则三五十本,多则上百本。甚至还有河北的书店来天津的图书市场进货。市场的人气完全不亚于新华书店。

离开天津12年了,最近心血来潮从地图上搜了一下图书市场,发现它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想必已经被拆除盖成了高楼大厦。

济南的图书市场也变成了文玩市场。

想想这种事就很惆怅,网络的兴起让多少实体书店都倒闭,退出;依然兴旺的可能就只剩下学校门口卖教辅的书店了。

三成年之殇

后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读各种跟工作有关的专业书。能有时间读小说,读散文成了奢侈的事。

在刚工作的那几年,买书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一个月工资不过多元,房租去掉一半,剩下的几百块钱,要负担生活费,压力很大。

好在那时候开始有了电子书。想看什么,网上搜一下有没有txt文件的电子书,下载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就可以看。

经济慢慢宽裕以后,每年都会集中的买几次书。

这时候买书已经不去书店了,都是京东或者当当网上书店。买书的时机一般是熟悉的作者又出了什么新书,或者突然想温习曾经看过的哪本书;既然网站都打开了,就索性逛上半天,把想看的书凑一堆买,来一个大包裹。

老婆经常说,又买一堆书,也不及时的看。

是的,现在很多书买来以后其实并没有看,或者只看了一遍就放到书架上搁置起来。也许只是为了一个情怀,一个爱读书的少年梦。

成人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杂事,努力的活着就已经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金钱足够了,读书的时间反而缩水了。

和孩子读书很幸福

好在近几年孩子慢慢长大,每天晚上,我或者老婆都会陪孩子读会书。有时候跟她一起读她的拼音书,有时候我们各看各的。学校里也会经常布置一些陪孩子读书的课外作业。

陪女儿读书成了我自己读书的动力。我并不期望她成为大文豪,或者有多大的学术成就,只是单纯的想她也能爱上读书,做一个纯净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书里教她的道理。

希望每一个人在闲暇的时候都能想起自己曾经的读书梦。

读书不一定会让我们进步,但一定会让我们愉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