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多少钱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本文来源:今晚报」
正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如今正是天津“沙窝萝卜”热销的季节。此轮疫情前,开车从国道经过,车主们往往会放慢车速,被道路两旁成箱堆砌的萝卜吸引,这途经的正是西青区辛口镇的地界,“沙窝萝卜”就是以这附近的小沙窝村命名的。
小小一根萝卜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并远销海内外,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是源于人们对其背后所体现的情怀与品格认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已经拥有“沙窝萝卜”这一金字招牌的辛口镇面临着新问题——如何让一根萝卜成为撬动全镇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有着不可复制性特点的“地理标志产品”如何给其他产业带来红利?辛口镇的尝试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1萝卜“比拼”
“辛口镇一共18个村,要说哪个村的人最富裕,不用犹豫,一定是‘小沙窝’。就因为萝卜热销,银行直接‘开’到我们村里,这在镇上也是独一份儿的。”老于叫于凤军,今年整六十岁,说起自己的村,再聊起萝卜来,那股自豪劲儿怎么也掩饰不住。
话是这么说,可走在小沙窝村的街道上,你很难从一座座充满年代感的小砖房上看出富裕来。记者调侃:咱们村富得很“含蓄”呀!老于也不恼,笑呵呵地说道:“没事,您直说,我们村的人确实有点‘抠门’。农民种地不容易,我们更讲究把钱花在刀刃上。除了存钱给孩子结婚生子、给自己养老看病,这钱都投在了地里。”
于凤军家有十几亩地,全部搭上了大棚。“我搭棚算村里比较早的,一个棚4万元,我那地里就是40多万元的资产。现在物价上调了,一个棚得5万元了,但是该花的钱就得花,不能含糊啊!”
王欣是小沙窝村的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也是嫁到小沙窝村的媳妇。在她的眼里,这里的村民非常淳朴:“我们村的人赚了钱都不怎么花在吃穿用上。但是你上地里去看,谁家的棚搭得漂亮,进了棚里谁家萝卜品相好、品质高,那可就得比个高低了,大伙都较着劲儿呢。”
说起小沙窝村的人在萝卜上肯花钱,请看看下面几组数据,可能更会有体会。村里现在有大小保鲜冷库46个,面积达到平方米。家庭建设的小型冷库,差不多每平方米要投入元,普通家庭建设保鲜冷库的投入,也在二三十万元左右;村委会建设的平方米恒温库,投资则达到了万元。此外,每年在先进机械设备的引进上,全村的投入平均也在百万元以上。
“沙窝萝卜”这个地理标志产品的诞生,是几代人汗珠子砸脚面、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根小小的萝卜,村里人把它看得很重很重。于凤军告诉记者,得了这个名号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作为传统农产品,想要让萝卜的品质能够代代相传,对萝卜做提纯复壮、优中选优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工作。在农户们的比拼中,沙窝萝卜还在不断地进化着。
最近,村里人又涌起了一个新热潮:直播带货。年10月底,村里的销售能人郭芝振,凭着自己在抖音平台上开直播,创造了一个零售纪录——两个月卖出多箱近2.5万公斤萝卜。最好的一次销售纪录是两个小时卖出多箱萝卜,赚了一万多元。“郭叔您什么时候开播呀,我上您的直播间里学学去?”“老郭,我这直播间人气上不来呀,你得空给我支支招儿!”走在田间地头,总有人问起老郭的直播。在他的带动下,村里20多户人家也陆续尝试着开始做直播。谁家的视频有创意、谁家直播的效果好……仿佛又成了一个新的比拼方向。
在仔细翻看过这些短视频之后,记者发现村民们有一个默契:尽管直播间的名号各不相同,可在宣传的过程中,他们的产品只有一个名字——“沙窝萝卜”。“我觉着大家都搞直播挺好的,现在网上到处都在卖沙窝萝卜,自己人露脸多了,大伙才能知道正宗的沙窝萝卜究竟产自哪儿,才能维护我们品牌的形象啊。”郭芝振说。
辛口镇农业服务发展中心的干部杨学文对记者说:“成就沙窝萝卜的有三个要素:蒙金土、运河水、勤劳人。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这里多少代人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对自己产品的自豪感。若说‘沙窝萝卜’的成功,第一条可以推广的经验就在‘勤劳人’身上。”
2萝卜“经验”
种了年的萝卜,能够从一介“平民”,逆袭成为蔬果中的“贵族”,凭的究竟是什么?它成功的过程,有没有可以提取的经验、能不能推广到其他产业呢?
当然有!
杨学文所说的“勤劳人”,就是成就“沙窝萝卜”的基础;但农民光有种植的经验、有致富的积极性还不行,大家各干各的,终归是单打独斗,不能形成规模优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辛口镇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经验一:政府主导界定产品标准。
为了守好“沙窝萝卜”这个品牌,辛口镇精选出了8个水好、土好的村庄,开展规模种植,建立起核心产区的概念。由镇政府牵头,成立了“沙窝萝卜产销协会”,注册了“沙窝”牌证明商标,界定了沙窝萝卜的生产地域范围及产品质量标准。
年,辛口镇规划建设沙窝萝卜智能示范区,聘请农业专家利用55亩科技实验田,规范生产标准,引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研发、试种优质新品种。在此基础上,辛口镇还和天津农科院联合对沙窝萝卜品种进行改良,繁育沙窝萝卜新品种。通过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沙窝萝卜实现了产业化、标准化生产,而“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术”还列入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验二:鼓励农户抱团取暖,以合作闯市场。
地域名品的产生和知名,具有天然的地域属性,它是依托于当地特殊的气候、地理或者人文因素产生,成长和成名的。地理标志产品的命名,都会有这样一个特点:以产地+品类命名,比如“阳澄湖大闸蟹”,比如“沙窝萝卜”。
原产地不能独占,是当地人的公共资源,最怕的就是农户对这一公共资产不顾一切地掠夺、滥用,使品牌和信誉严重透支。然而这种现象在辛口镇并没有出现,这应归功于专业生产合作社的推广和近两年家庭农场的发展。
据王欣介绍,在小沙窝村从事萝卜种植的农户有户,其中近一半的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现在小沙窝村在册专业合作社32个,家庭农场6个,其中规模最大的合作社加盟的农户达到多户。这种合作模式有什么好处?参与的农户最有发言权。
李庆三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他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订单种植”的合作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我们按照社里的要求,采用统一的种植技术,按要求种植和收获。等萝卜成熟了,社里会用高于当时市场价一毛到两毛钱的价格全部收购走。农户不用承担萝卜滞销的风险,同时还能从合作社领工资,一年收入能有十多万元,特别省心。”
“合作社收了这么多的萝卜,不怕卖不出去吗?”记者对此很是好奇。经营着一家合作社的郭芝振胸有成竹:“我们这个合作方式其实是发挥规模种植的优势。你想呀,摆在你面前一筐萝卜和10个萝卜,哪个里面挑出的高品质萝卜多呢?我们只把筛选出来最好的萝卜贴上沙窝萝卜的标签去卖,不仅售价能高出普通萝卜好几倍,还保障了品质,留住了口碑。那些淘汰掉的萝卜,直接按普通萝卜的价格出售,我们也不吃亏。”
3萝卜“打假”
农产品特性跟工业品不一样,非流水线出产。只要品种相同、外观近似、口感差异不大,消费者就难以辨别。所谓“人红是非多”。近年来,市场上的沙窝萝卜五花八门,大量的“李鬼”让沙窝萝卜也陷入了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遭遇的困境。
“实话实说,沙窝萝卜不愁卖,但是农户担心那些‘李鬼’败坏了我们的名声。”郭芝振很无奈,“现在直播的时候,偶尔也有人会在评论里问,我买的萝卜怎么不好吃?他们或许就是买到了其他的萝卜,我怎么给他证明呢?”
西青区辛口镇党委、镇政府再次出手。
年7月,辛口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受命聘请知识产权服务公司组建律师团队,开始“打假”行动。据杨学文介绍,当下主要精力集中在挖出天津区域外、尤其是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的“李鬼”。“目前‘打假’行动正在搜集取证阶段,我们手头上已经掌握了20多家假冒商户的线索。诉诸法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维护我们的品牌,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不光要对“李鬼”出手,还得为正品“正名”。去年9月,辛口镇党委、镇政府与京东农场达成合作,建立了亩辛口镇沙窝萝卜溯源认证核心产区,正式开启沙窝萝卜产业数字化进程。杨学文打开手机客户端,一个个实时监控摄像头随即展现在记者面前:“对于农民来说,这套系统从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流程规范,同时还会收集土壤、气象、虫情、墒情、药肥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提供给专家用于指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在京东农场的线上专属平台下单,就能保证买到的不仅是正宗的沙窝萝卜,而且出自核心产区。”它相当于给每个产自核心区的沙窝萝卜发放了身份证,只要扫一扫产品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