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家哦回家,此刻已是我们思想的全部 [复制链接]

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过年了,你已经出发,踏上了回家的路了吗?亦或,你已经平安到家了吗?

每个人的家里都会珍藏着一些老照片,每张照片珍藏着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故事。

你是否也曾感叹过:我们长大了,父母却成了孩子。不再是我们等着他们回家,是他们在等着我们回家。同一个路口,同一个地方,我们曾站在这里,现在站在这里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在等待中渐渐长大,父母的身影却在等待中渐渐缩小。他们不再高大不再挺拔,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老。

何谓家?家意味着什么?又何以归家?

章珺(JunZMiller),旅美作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山东曲阜,曾在北京读书、工作十年,现定居美国华盛顿特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三次别离》《此岸,彼岸》等五部长篇和《电影之外的美国》等散文随笔集,发表过上百篇的散文、随笔、影评,参与多种电视节目的制作,编剧的电影《家园》获得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

她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后,决定专心写作。渴望用温润如玉的母语,记录呈现丰富美好的生活和情感。

她写了一本很特别的,叫《回家》的书。

四代人生命延续着的空间,那可是一百年的爱的回望,一百年家国与家族历史的记忆,追索,倾诉与感念。

《回家·四代人的老照片》里的记忆,不只属于家族,也属于家国,风雨与共的家国。

“万家灯火有一盏灯是为我亮的,这就是我的家。”

“我们相依为命时,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工作是半辈子的事情,生活是一辈子的事情。”

“爱情在哪儿,你就去哪儿。”

“因为他们(父母),我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无路可退。”

她呈上她家四代人的故事和老照片,娓娓道来家里的那些人和事,她串联起的是中国百年的历史,书中人物的经历是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有可能经历过的,在同一条历史长河上,大家风雨同舟。百年的变迁,未曾改变的是情感。

她讲述她父亲的中国式大家庭,这样培养父亲上了大学——

“我爸爸出生在北方的天津,他的父母却是南方人,都是从江苏来的天津。我爷爷在铁路局工作,铁路的流动性很大,爸爸小时候接触到的人来自天南地北,南方人北方人都有。

爸爸七岁时从天津来到江苏。我爷爷已去世,我奶奶带着五个孩子投奔在常州的父亲和弟弟。他们先坐上从天津开往南京的火车,那时这一路走过的地方都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每到一站停下时,会有背着枪的日本宪兵上车搜查,爸爸是在日寇明晃晃的刺刀下来到的南方。从华北平原来到了江南水乡,那时候的他不会关心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心里向往的是早日赶走这些侵略者,南方和北方都是中国的土地,只属于中国的百姓。

我的舅爷爷也有不少的孩子,两大家子人挤不开,我奶奶就带着五个孩子跟我的曾祖父住在舅爷爷开的皮箱店边。舅爷爷白天在店里上班,中午遇上应酬,他有时会带上我爸爸。舅舅跟外甥多半比较亲近,我爸爸也就多了些吃独食的机会。我曾以为爸爸对饮食的爱好源于此时,而且爸爸的口味更偏向于南方,爸爸却说,当时的他根本不会注意南方饭和北方饭有什么不同,能吃饱肚子就很开心了。生活好起来后,爸爸的南方口味才显露出来。日子过得越好,他的倾向越明显,国泰民安时我们才会挑剔吃的。

舅爷爷供着我爸爸继续读小学。读初中时,爸爸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他也可以安下心来读完初中。常州是在我爸爸读初中时解放的,爸爸想继续读书的愿望就更有可能实现了。初中毕业后他进了常州师范,除了学习外,他还负责出黑板报。他是总编辑,带着几个编辑,每天要出十几块黑板报,天天都是新面孔。他们办的黑板报动静越来越大,美名外扬,他这个总编有时会去不同的地方传授经验。爸爸同时兼任《常州日报》的通讯员,报道学校的活动。报社发给他很正式的聘书,这大概是我爸爸这辈子收到的第一个聘书吧。爸爸还常常诗兴大发,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的诗歌,抒发了情感,又挣了稿费,他在十多岁时在经济上就自立了。

照这个势头,爸爸上大学时应该进中文系,但他稀里糊涂地进了数学系。”

她讲述父母成立小家庭后,一生的恩爱幸福——

“我的父母已相依相伴了半个多世纪,他们很少分开过,完全把两个人的日子过成了共同的日子。偶尔分开时,他们喜欢给对方写信。当年他们谈恋爱时,我妈妈在济南住院,他们开始鸿雁传情。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记得有一年我妈妈去中科院做研究,住在北京中关村,我那时在北京工作,下班后就去中关村,那段时间我们母女俩住在一起。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要陪我妈妈去趟收发室,她每天会给我爸爸发封信,每天也会收到一封我爸爸写给她的信。有次我妈妈还说,这次跟你爸爸分开了太长的时间,以后不能这样了。我一算时间,我爸爸前段时间来看过她,刚走了十多天。这十多天里,他们就没断过书信。”

章珺,有这样一对父母。

她叙述父母亲两个教授家这样温暖的大家庭“亲情”——

“我和我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父母已老迈,却从未缺失过来自儿女的孝敬,这很多的孝敬就来自于他们的学生。有不少学生留在了母校,还在一个校园里,我父母家里有什么事,马上就会有学生上门帮忙,随叫随到,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很多人家里有汽车,常有学生开车带他们老两口出去兜风,或者带他们出去吃饭,换换口味。他们生病时,更是要靠这些学生照顾。有次我妈妈犯了腰腿病,去看病时下不了楼梯,一个学生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起来,背到楼下,再抱进汽车。我妈妈的腿脚是个大问题,爬不了楼梯,学校盖了几栋带电梯的小高楼后,大家都劝他们搬到带电梯的房子里。装修和搬家对老年人来说是件大事,全靠他们的学生们帮着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让他们乔迁新居,一切都称心如意。

“如果我的父母去外地看病,那里一定会有学生接应照顾他们,做得比我这个做女儿的还要细心周到。常有外地或者定居国外的学生回来看望他们,嘘寒问暖的电话更是络绎不绝。有的学生来之前不会告诉我父母,怕他们等得着急,多了心事。他们常常突然出现在我父母的面前,所以我们家常有惊喜。有次有个学生从徐州过来看他们,聊天时我妈妈发现他中午就到了,可他来敲门时已是下午,原来他知道我爸妈要午休,不想影响他们休息,他就在外面等着,估摸着他们该睡醒了才出现。这个学生已位居高职,来看老师时,还是一如既往地恭敬。有一年我回家看父母时,正好赶上我妈妈的研究生们回来给她庆祝八十大寿。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还有从美国加拿大回来的。他们事先把一切都安排好后,才前呼后拥地护着老寿星去了庆祝场地,那里花团锦簇,鞭炮声声,摆上桌的饭菜也都有吉祥的名堂。一片喜庆中,这些学生献上各种饱含深情的礼物,还争先恐后地表达他们对恩师的感谢。

她说,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就是一家人。

沧海桑田,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依旧美好而丰盛。这本书对“亲情友情爱情”还有“故乡和远方”等乡愁里的核心命题做了深刻动情的描绘,道尽了人何以回家何以乡愁的根由。

回家。章珺说,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在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着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留下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