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坚果对白癜风有好处吗 http://m.39.net/disease/a_6074924.html-《常忆乡下箍鱼船》品读经典,品味生活;善读美文,天天分享。老夫为您遴选优秀文章作品,让美妙的文字陪伴您的业余时光。今天为你分享:《常忆乡下箍鱼船》作者:邹德萍(网名:键上世界)来源:射阳日报
常忆乡下箍鱼船
河边本来没有路,是人们踩出来的。一条弯弯曲曲似有似无的纤路,主要是供行船人和箍鱼时拉网用的,这路高低不平,有人们留下的坚实足迹、洒下的勤劳汗水,也有喜悦与辛酸,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盐阜水网地区的农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是经常看到鱼网箍鱼的,他们都是以取鱼为生的职业渔民,给我们乡村带来别样风景,让井底的我等之辈开了眼界,每每见到箍网船都会追着跑,直到合拢收网看到鱼货时为止,我们比捕鱼人还开心,彼此脸上都洋溢着捕鱼的喜悦。箍,一字即表达了两头收网的意思。箍鱼网具,就是一张长长的渔网,最早有麻纤维网,后有尼龙网,长度三五十米、一二百米不等,还有特大型箍网,宽度也不固定,根据河面宽度、水深选用,箍网上口有经过加工的一样大小轻质木板条作浮标汆在水面,也有塑料泡沫圆浮,箍网下口有铁件网坠子。最常见的箍鱼方法是,在一条小河、中沟或干渠这类的水面,是箍网捕鱼人最佳选择地方,那个年代水边有少量芦苇、野茭白、杂草小树,水里有一些水草,基本没有什么杂物,主要是农村缺乏烧火草,被勤劳的人砍捡得清根亮茬的清爽,水里的渣草捞起拌和淤泥、垃圾,做田头堆肥或沤草泥塘。河内水草长不旺,河边杂草长不大,岸边只有零星小树,自然形成了拉纤路,历史原因和外部条件为箍鱼作业提供了便利。箍网捕鱼都是七八个人的团队合作项目,这是箍网独特捕鱼方法所决定的,正常有两条船参与,选一段水面,距离一二里远在两头下网,然后在两边河岸上组成4组,各组2人合拉一根粗网绳,上下网纲已合并到一起,一人腰眼背跨着纤板,另一人用带一搭扣的纤板勾挂在网纲绳子上,背向前后退步拉着网,向中间慢慢靠拢,最后在还有几十米时两头网合拢,两片网具贴着错位合拢后重叠形成河底包抄,有一边的人拉着网纲乘船过河,双方配合把网拉到岸边河滩,鱼多鱼少就看运气了,河边早就围着一群看热闹的人。“家童种荷已穿壁,野老捕鱼还满船。”韦应物此诗很映照此景。收网处就是乡亲们买鱼和箍鱼人卖鱼的地方,临时交易地双方各取所需,同样开心,新鲜鱼货很好卖,那是没有污染的河鲜,箍鱼船走过的那条庄子,一定会弥漫出让人馋涎欲滴的鱼香味。孩童不仅顽皮,而且好奇,对箍网捕鱼充满神秘感,渔民在岸边拖网绳我们也会摸摸,拉拉紧绷着的绳子,碰到友好的人,有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跟着走一小段玩,心里有种美滋滋的体验,但也有人会开个玩笑逗趣我们儿,故意先放松绳子再用力猛拉抖一下,潮湿的绳子上会抖出若干小水珠子,溅得我们一脸一身,既惊讶又开心,跟着走的兴趣依然不减,今天想想都觉得好笑得很。如今,箍网捕鱼已经淡出乡村,沿河岸边的纤路早已悄无声息地淹没在杂树草丛中。纤路见证了那段历史,在他们的脚下已经有了新的“纤路”,而那条纤路在人们心头永远没有消失。任何事物的盛衰,都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箍网捕鱼从古到今亦是如此。这真是:无路有路还归原,跟跑乐看买河鲜,再也不见箍网船,片帆远去忆成烟。
附:邹德萍先生简介---邹德萍,江苏射阳人(祖籍滨海县正红镇徐大尖),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创作,用笔名:邹文、田萍、苏北、林海仁等,共发表刊播各类文章作品二三百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稿、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市场报、中华魂、炎黄春秋、世纪风采、情系中华、蓝盾、乡土、今古传奇、新华日报、广州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全国主流及省市报纸杂志刊载。在竹海文艺、灌河文学、沿海文学等发表一批。获得省市新闻奖50多项,其他奖项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