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进入七月,中小学各年级的考试相继结束,愉快的暑假即将开启。每到放假前,学校总会提前下发《假期须知》,全方位叮嘱学生居家生活期间注意人身安全。那么,家长要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家长在今年暑假期间都给孩子安排了出行计划,用约一周的时间亲近大自然;还有的家长紧盯孩子的学习,认为暑假期间适度放松,在做好假期作业的同时,对新学年的课程要提前预习,期待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实现“弯道超车”;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把孩子“寄存”在长辈的家中,叮嘱孩子要听话,并为长辈分担家务……
在众多假期安排事项里,您有没有这样一项安排——认认真真、心平气和地向孩子敞开心扉,盘点总结过去一学期的收获,并倾听孩子心底的困惑,同时把家长的见闻、经验分享给孩子呢?
亲子间像是隔层“纱”
晓雯(化名)是本市和平区一所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这个假期后将开启初中生活。眼下,孩子去哪所中学读书,着实让父母犯了难。是选择公办校还是民办校?孩子被“摇中”的概率有几何?而在“摇号”的过程中,万一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录取,孩子是否会有失落感呢?晓雯的父母和众多家长对这些问题颇为关心。
“我希望这一次填报志愿时要有‘仪式感’,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并且告诉她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晓雯的父亲樊先生说。但话音刚落,他立即“反驳”自己,“就怕她选择了我不太中意的学校,大主意肯定还得家长来定……”
自从进入六年级后,樊先生和爱人就一直在帮孩子搜集“情报”。“从每所中学往届学生的成绩排名、学校口碑,到预期报名热度、离家距离等多维度进行了分析;我爱人顶着高温去参加学校开放日的活动,走进校园去看环境。”从樊先生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这对父母的良苦用心。
临近选填志愿之际,樊先生在纸上把女儿能报名的学校全罗列上,每所学校各自的优势都跟女儿讲清楚,希望她按照自己的意愿排个顺序。父亲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女儿,女儿凝望着桌上的那张纸,就这样望了一刻钟,最终女儿说:“你们定吧,我去哪儿读书都行。”
樊先生陷入了沉思,小学这六年里,他从来没有跟孩子认真地谈过“责任感”这一话题,似乎所有的事都是夫妻俩“包办”了。当人生第一次“填志愿”时,孩子便表现出了事不关己的态度。
“知人知面却不知孩子心。”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家长形容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的感慨。正在读八年级的男生小宇(化名)最近疑似“恋爱”了,这让小宇的父母有了些许不淡定。
“我们很少和孩子谈论感情话题,总觉得他年龄还小,不会发生在他的身上。”小宇的母亲张女士说,“我理解正值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心理上会有波动,对同学会有些倾慕之情。即使真的恋爱了,我也持相对开放的态度。”但不经意间,她看到孩子在手机上和女同学的聊天信息,其内容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那些话感觉很刺耳,我们有必要和他谈谈心了。但具体怎么谈?谁和他谈?谈到何种程度?我实在把握不好。”张女士有些着急。她表示,孩子读书至今,他们几乎没有深入谈过心,总觉得天天陪在他的身边,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在自己的眼里,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自从孩子上中学以后,他与父母说话越来越少,甚至连他有了早恋倾向,当父母的也被蒙在鼓里。
采访中,记者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层“薄纱”。如樊先生希望跟女儿敞开心扉,启迪孩子的“责任心”,但真落实到实际时,又要以家长的主意为准;再如张女士秉持着相对开放的态度
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父母陪在身边,有效的沟通机制都难以形成,日常的谈心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是以说教代替沟通,“不交心”成为横亘在亲子间的一道障碍。上了大学离家在外,情况又会如何呢?王晓恬是一所高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学教师,她在日常教学和研究中发现,从小建立起亲子沟通机制十分必要。
她告诉记者:“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无话不谈,到了放假回到家,和父母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在聊家常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彼此谈心,家长对于孩子在校期间的收获与困惑都能了如指掌;相反,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话题,不知从何谈起,而这部分学生的童年里大多存在留守、单亲等经历。”
记者了解到,王晓恬与团队老师们正在进行一项课题研究,主要面向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青少年展开调研。这一课题已持续了五年时间,调研了千余位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参与,该参与的时候家长却缺位了。”她发现,“等到了不介入不行的地步,父母再参与其中,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就比如她调研的一个案例,大学男生小A,在校期间从多个网络平台借了网贷,经常是拆东墙补西墙,形成恶性循环后,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在此之前,该男生从未向父母透露过任何细节,直至东窗事发,父母已无力偿还,进一步加深了亲子间的隔阂。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王晓恬发现,这一家人几乎没有在同一张饭桌上吃过饭,父母与孩子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可聊的话题。
她在针对在校学生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孩子成长,年龄越大,与父母越有距离感,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共同的话题也随之减少。一方面,这是父母的期盼,盼望着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单飞翱翔”;另一方面也是隐忧,担心孩子因为疏于沟通而使得亲情关系变得淡漠。
临近暑假,有学生和王老师说,自己暑期不打算回家了,理由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更不知道该跟父母聊些什么。对于此类情况,王晓恬建议家长需要放低姿态,用平和的视角面对自己的孩子。“你们的孩子在不经意间已经成长为大学生了,他们有学识、有见识,掌握着前沿的信息,掌握着当下时尚潮流,作为家长不可再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至少要平视孩子的成长,以请教的心态来和孩子‘交朋友’,再加入一些父母的经验,有助于重新构筑起和谐的代际关系。”王晓恬建议。
“我强烈建议利用好暑假,父母与孩子间展开一场开诚布公的谈话,但谈话的过程中要有‘爱’,让父母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爱。有感受才能有感知,有感知才能进一步释放爱。”王晓恬说得很中肯。
对话讲求方式方法
“爱与陪伴,这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基础。”天津市教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轩希老师告诉记者。
平日里,有很多家长向轩希咨询,他们和孩子沟通时总会犯难,希望专家给支支招。对此,轩希认为,平等和尊重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很多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一味地输出“人生大道理”,总是带着一种“我是过来人”的心态“强行输出”;在这种语境下的沟通通常是无效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轩希建议,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保持情绪稳定,“家长要有预判,孩子反馈的诸多信息中未必都是你所期待的,当听到一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时,依然要保持心态平和、语气平和,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真正做到朋友一般的沟通。”
同时,家长在心态上不可急于求成。沟通过程中,孩子或许会出现吞吞吐吐、无法全面概括等情形,这时家长要摒弃急躁的心态,多听孩子的意见,倾听的同时帮助孩子梳理一些关键要点;同时多采用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让孩子只能在对与错之间艰难选择,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能提高沟通效率。
记者在此次采访中听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家长的困惑,对于在这个暑期中要不要谈心、如何沟通和交流,轩希建议:“一定要谈,但方式可以更加多元,无需像开家庭会议一样那么严肃。”
对于低龄的孩子,家长的陪伴和玩耍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通过亲子游戏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对于中学生而言,交谈的方式不要过于郑重,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彼此敞开心扉。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少些指责,即使是批评,也要建立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改正建议。而对于大学生,家长要明确他们已经成人,在谈心时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讲讲感恩的话题,聊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助于孩子接下来更好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
“家长对于亲子关系要用发展的理念来看待,不必过分焦虑,任何关系都是持续发展中的,也是可以改善的。只要能够坦诚面对,相信彼此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轩希说。
(据7月4日今晚报记者伊健制图金帛)